二、基于共同兴趣的族群传播的实证研究
(一)长期群组传播的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流模式呈现以下两种常见模式:首先,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无缝连接,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空间逐渐被现实空间冲击,网络生活场景由封闭变得开放。其次,内容和时间碎片化。当代生活节奏快,通信工具不再是工作之余的娱乐聊天工具,而是作为方便在任何时空都能讨论各种事宜、发布通知、完成交易的平台。微信群组传播也体现了这两大传播特点。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有特定需求的人利用虚拟交流平台将自己的困惑或喜悦在群内分享,并得到来自群组其他成员或管理员所分享的内容,以帮助自己完善实际生活。群内的交流不再停留于交流心得,而是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在特定时间发布内容,以便于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群内线上或线下的活动也为人们的实际生活增添更丰富的体验。而在有些强制性活动之后的监督工作,更是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改善习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来自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腾讯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微信用户进行分析,并撰写了报告:The Lifecycle and Cas-cade of WeChat Social Messaging Groups。根据报告,截至2015年8月,微信用户数量为2亿多人,微信群为47万多个。每一天,新创建的微信群约有230万个,大约25%的微信信息,来自于群对话。报告还指出,以生命周期来划分,微信群被分为临时群和长期群。长期群往往拥有较大的规模,而临时群的规模往往在100人以内。临时群的建立在线上看似关系薄弱,经常在某个时刻突然停止信息互动,但是建立临时群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线下的好友,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活动而建立起临时群。比起群组,这种群更像是“临时会话”,而即便是相对陌生的人建立起的临时群,也不可否认他们仍然会在线下发展友谊。只是,这种临时群不会推动微信群定向传播的发展,体现在人们的交流中仍是一种工具。长期群则具有一定的定向传播机制,人数众多也意味着人员构成的复杂。在现实生活中,各成员的地域也相隔较远,成员之间关系更为陌生,传播范围更广。上文提到这种定向传播群组可以将信息系统化地传播给用户,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体现出一些不足,长期群也面临着消亡的可能。由于管理不当、管理员在某一阶段没有余力经营群组内的活动或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群成员的黏性下降。
(二)“有书共读”所体现的“再中心化”群组传播机制
“有书共读”群组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在不同的群组中,态度积极的管理员和成员往往造就黏性强、活跃度高的群,而只发布通知,不宣传活动,成员间由于陌生而缺乏信息互动的群往往面临着群组解散的可能性。针对特定人群的微信群虽然也有兴趣成分,但与实际生活关系较为紧密,群成员的需求不仅是交流分享,还得到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的活动。因此,这类群组专业性更强,群活动更丰富,管理也更为严密。群成员与群管理员的互动要多于群成员之间的交流。
“有书共读”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书共读”是北京万维之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读书类APP。针对人群是爱好读书特别是有读书的愿望,却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和缺乏毅力的群体。“有书共读”的使用,分为三个维度,并在一开始的使用中按顺序分为三步,分别是:(1)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除了会收到推送的“领读”、书单等内容,还会收到随机为新手推荐的微信群号。有书共读的使用者就是从加入公众号推荐的群开始的。(2)微信群。在加入微信群后,读者便开始了真正的读书计划,有群主带领,每个成员以发布读书心得的方式来进行相互监督,并在群中分享交流。(3)手机软件。“有书共读”的APP不是一款电子书软件,APP以时间为节点,每月都有书单,一周一本书,每天推送规定章节的“领读”内容。“领读”包括内容简介和一些感悟启发,激发读者兴趣。读者须每天签到,在读完书后可写读书笔记。
“有书共读”微信群,就是一种具有完整管理体系、监督机制的群。它的群内交流方式正是围绕一个中心,也就是群管理员的“圈子”传播。笔者通过自己在“有书共读”读书群的体验,描述其群组传播状态如下:读书群是以“组队读书+编号”的形式命名的,通过公众号的推荐而加群的人人数有限,管理员一直鼓励组员邀请自己的好友。满95人后,管理员组织大家自我介绍,组员人数众多,半天的时间之内,只有30余人进行了自我介绍。在组员进行加群、邀请、自我介绍的同时,管理员会插播接下来要做的事,以及勉励大家互相监督的公告。对于伪装进群发广告的用户,管理员会将其踢出,并告知群成员,鼓励大家揭发此种行为,承诺为大家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自我介绍环节中,群成员已相互了解,再加上管理员进行的紧凑的关系维护、鼓励、公告等行为,群组渐渐有了凝聚力。此后,就进入了真正的监督学习环节。群成员可以利用APP进行签到和领读,线下购买图书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再按照要求向群里发布自己的200字读书心得。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提交心得和经常进行群内交流的人数并不多。从群组的成长来看,这似乎不是好现象。但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排除加入群后就选择屏蔽的非真正组员用户,经常进行交流和提交心得的人为仍在使用此群却比较沉默的大多数树立了榜样。配合管理员的日常管理,这些活跃用户自发地成为内容方面的领袖,是围绕在管理员这唯一中心点的“中心圈层”。这个“圈层”会及时地回应管理员,从而帮助该群提升凝聚力,使管理员的管理有效而不至于空喊口号,并向外辐射,影响边缘圈层的用户。管理员包括活跃用户便是“去中心化”的平台中,传播方式“再中心化”的体现。
“有书共读”体现了微信群由普通的兴趣交流,向拥有一系列管理机制、内容、监督机制等功能的实用型微信群逐渐演化的方向发展。微信群作为“聊天室”的一般辅助功能,也展现出了其专业化的一面。而这一变化,更是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一种变化。匿名、封闭的空间和平权的网络使用习惯逐渐被打破,实际生活的展现、寻求帮助以及对专业“大V”等意见领袖的需求正在重新构建网络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