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7年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
(一)全媒体生态: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已经被市场推到了十字路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继续在转型中寻机会,在创新中求价值。在未来的全媒体生态版图中,传统媒体必须跟上新入口的变化速度,以新思维构建媒体融合的新生态。
以新思维为全媒体生态系统的建构作指向性引导。其一,引入开放、共享与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解放思想,共享资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其二,引入移动互联网思维,即精准投放、精准推送、定制化、碎片化、粉丝经济、颠覆性思维、免费和第三方传播等新形式,发展用户中心、产品与服务导向,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一体化,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等新产品与新服务。
以技术子系统、用户子系统、产品与服务子系统以及融合媒体体制与机制子系统构成全媒体生态系统。其一,技术子系统是构建全媒体生态系统的基础。在传输方面,由传统媒体的单向式传输向全媒体的宽带与双向传输转变;在数据方面,由传统媒体的抽样调查的小数据判断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技术的精准把握转变;在终端上,由传统媒体的单一、单向、固定化向全媒体的多屏化、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与智能化转变。未来将建立起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分发的技术体系,支撑起全媒体生态化发展格局。其二,用户子系统和产品与服务子系统是全媒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全媒体生态系统内,用户是既消费内容与服务又再生产内容与服务的“生产消费者”。在运用大数据将生产消费者全面数据化的基础上,构建用户系统,挖掘出每个用户的兴趣与需求并描绘出用户画像,融合媒体再基于此针对每个用户进行精准传播。一方面创建自己的用户社群,另一方面精心维护用户社群,然后对用户社群的延伸价值进行深度开发。产品与服务子系统,如“两微一端”等融合媒体的产品与服务类型、形态等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进化而不断演进。其三,全媒体生态系统是革命性的“颠覆式创新”,是媒体生态系统的再造和组织结构重构,因此未来要通过体制与机制的顶层设计来保障前3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实现整个融合媒体生态系统的广泛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二)从IT到DT:大数据挖掘不断深化,激活业态创新生产力
大数据深度挖掘与产业开发,通过数据用途的扩展创造新价值,将成为驱动业态发展的新要素。未来要围绕大数据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大数据链,加快提升大数据开发、应用以及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继续从量的角度增加数据投入,从质的角度深挖数据富矿获得新知识模式,使得生产率升获得了新空间,跨界创新融合源源不断。以集中控制为标志的IT(信息技术)逐渐被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数据技术)取代。
大数据服务将作为新业态支撑力量,为业态创新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在不同行业大数据聚合发展、大数据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趋势下,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影视、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围绕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和调度管理等重点环节,突破通信协议、数据接口、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创新云服务内容与模式,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鼓励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数据的创新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其一,在工业大数据应用方面,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研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项目试点,积极推动制造业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二,在服务业大数据应用方面,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产品定位、精准营销、认证认可、质量诚信提升和定制服务等,研发面向服务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网络化生产趋势,是以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变革。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出现的新方向。
其一,新型的基于信息化网络的平台经济运营模式,不再仅仅是信息流通的渠道,它深刻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形态,打破了企业壁垒,极大地降低了产业链合作的外部成本,创造了全新的产业合作模式。
其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超越时空的网络化互联、互通能力,商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能力都能实现最大规模和最深程度的共融、共享。从生产工具、生产空间到最终产品等全流程的共享复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在生产运营上,它体现为越来越多精细化的中小服务性企业出现,或者是大企业内部出现更多独立运作的个性化团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其三,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信息技术与产业链两端,也就是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的融合,而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数字化制造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应用,这种深度融合将导致产业分工方式的重大变化,使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发展趋势。
(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新业态管理模式现新潮流
制造业与服务业继续保持协同发展趋势。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将展开服务链条延伸,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在产品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将越来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向制造业的提供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等服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同时,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为协同发展模式,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将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
在新业态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共享与快速流通,生产制造环节的一体化融合,将促使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型为大众协作的创新管理模式。互联网大众协作管理实际上就是众多非正规组织的网络用户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并形成一定的协作关系,这一形式是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最新尝试,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新潮流。推动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等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提升中小企业精准、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打造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最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五)新业态智能化演进,行业间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4.0概念的日渐清晰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进,产业经济都将朝着智能工厂、机械联网和个性化打包式的“智能化”生产服务方向发展,其基础是企业和用户数据,并通过专业化分析程序实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智能化生产的核心是工业流程的实时联网,使人们可以以批量生产的产品价格购买到私人定制产品。“智能工厂”为客户提供“智能服务”,使制造型企业与互联网互通互联。未来随着“互联网+”概念不断拓展与深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发展要素也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制造业、服务业以及IT和互联网行业的界限将慢慢消失,随之形成超越行业的新业态“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
(六)要素比例重构:政策保障、技术变革、资本跟进
互联网文化创意革命与互联网金融革命汇融,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金融+文化产业”将成为新的关注点。文化领域内融资模式和制度的改革逐渐铺开,建立与当前资本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金融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政府不断消除行政壁垒为社会资本的进入营造良好环境,投融资信息服务机构和平台按照新的模式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切实为金融持续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同时,努力为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仅有像《电影产业促进法》等相应法规的出台,而且也有社会机构以及政府基金、扶持计划相继推出,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游戏产业等经过积淀都赢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再加上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效应逐渐彰显,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像广电领域,正在媒介融合战略上在做很多项目,这会带动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在技术上,除了直播、VR之外,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正在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的变革不仅意味着对人工的替代,也意味着资本的必须跟进。它们之间将会构建一种新的、比较理想的生产要素比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方式,这一发展趋势在未来也将越趋明显。
(七)创意为王:版权保护为核心文化创意保驾护航
版权保护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论是文化产品原创能力的提升,还是文化产业链的打造,版权都是最初的源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护伞。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版权保护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行业格局也朝着更加规范化、秩序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我国版权立法保护体系会进一步完善,将会涉及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行政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同时也会加大对盗版、抄袭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版权纠纷案件数量随之减少;除此之外,企业、创作者版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将会形成版权付费的新的消费习惯。在政府、社会、企业各方的努力之下,将会迎来版权为王的时代,版权保护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版权市场的发展渠道也将更加规范,版权市场会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