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双元音的动态特性研究
Howie(1976)根据双元音的特点提取了时长归一的共振峰数值,比如[ai]提取了0、22%、44%、66%、88%共5个时点的共振峰,然后在声学元音图上绘制了5个时点的轨迹。
曹剑芬、杨顺安(1984)用声学分析和合成的方法探讨了北京话复合元音各个部分的动态特性,揭示了北京话复合元音的动态变化,认为复合元音的“头”“腹”“尾”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不能明确地划界,但它们的音值又是有定的,它们的特点包括:①[i]和[y]介音读得较紧,[u]介音读得较松;②尾音[i]和[u]的实际终点不定,一般只代表从主要元音向尾音滑移的方向;③作为韵腹的主要元音的音值主要受到后接尾音的影响;④上声[iou]和去声[iou]里的[o]在听感上的差异不是实际音色的差异,而是响度的差异,声调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复合元音音色的变化。
杨顺安、曹剑芬(1984)主要是用时长和共振峰归一化的方法,根据这些数据,对普通话二合元音的轨迹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特性。他们认为,二合元音的动态特性主要体现在F1和F2的滑移之中,二合元音可以分为起始段、过渡段、收尾段这三个部分,起始段较短,过渡段较长。其中过渡段是二合元音复合信息的主要承载者。
曹剑芬(1994)分析了普通话中容易混淆的[ao]和[ou]这对双元音的内部频率域和时间域特性的协同变化。她指出,语音的动态特性不仅取决于频率的变化,而且受时间分布格局的制约,复合元音共振峰的动态变化既不是自始至终均匀的线性滑移,也不是两个或三个目标值之间的随意滑动,而是共振峰频率在时间轴上有定的、遵循一定规律的滑移变化。
前人关于普通话双元音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即认为前响双元音和后响双元音韵腹稳态段的表现存在着不对称性(王萍,2008)。但对于这种不对称性的程度,学者们的观点又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前响二合元音[ai]和[au]是否有稳态段。杨顺安、曹剑芬(1984)认为,前响二合元音的动态曲线近似直线([ei]例外),是线性变换型,说明前响二合元音基本不存在韵腹的稳定段。任宏谟(1986)认为,复合元音中不同元音协同发音的结果使得F1变化的幅度较小,因此,复合元音的主要特点是由F2确定的。他认为,[ai]、[au]的主要元音存在稳态段,只是不稳定,是随意的、非强制的,可能会有个体差异。吴宗济、林茂灿(1989)认为,二合元音总是处在滑动中,一般很少会有稳定段,只有后响二合元音的后元音有可能存在稳定部分。
胡方(2013)研究了宁波话双元音的声学特性,认为宁波话的升峰双元音,如[ia]的两个组成成分的声学特性都比较稳定,可变性较小,而降峰双元音,如[ai]只有首成分[a]的声学特性稳定,尾成分的变异性非常大。因此,他提出,降峰双元音是一个动态目标,而升峰双元音则由两个静态目标组成。
刘新中等(2014)则探讨了广州话的二合元音,通过观察元音的共振峰模式、时间结构等,总结了广州话二合元音的一些特点。他们发现,过渡段的时长占的比例是30%左右,男性和女性的复合元音时间结构基本一致,[iu]和[ui]的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时长的比值大致相当,因此,他们认为这两个元音是“真性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