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官陂和梅林客家话原因实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客家话语音传统研究

在回顾客家话元音的相关实验研究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客家话,包括漳州地区客家话的研究现状。笔者曾经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和成果进行介绍(邱春安,2014;邱春安,2015a)。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掀起编修地方志之风,1981年厦门召开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呼吁要抢救汉语方言,这些都带动了各地客家方言研究,并且在最近的30年掀起了客家方言研究的热潮。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除了深度方面有所深化,在广度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既有通论和综合性的研究,也有语音微观研究;既有共时的横向比较,也有历时的层次分析;既有语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的研究,也有客家方言与文化、客家方言岛以及海外客家话的研究;既有传统的音系描写,也出现了现代的语音实验研究。

在综合研究和调查报告方面,既有从整体上讨论客家方言的分区和特点,也有大规模的方言调查,还有讨论某个区片或方言点的语言现象,内容往往包括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发表在《方言》上的文章有3篇:黄雪贞的《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1987),周日健的《广东新丰客家方言记略》(1992),谢留文、黄雪贞的《客家方言的分区(稿)》(2007)。周日健的文章只记录了新丰县客家话的声韵调和词汇、语法例句。其他期刊的文章,有饶秉才的《客家方言的分布和主要特点》(1989)等。方言志或论著有周日健的《新丰方言志》(1990),陈修的《梅县客家方言研究》(1993),谢永昌的《梅县客家方言志》(1994),罗美珍、邓晓华的《客家方言》(1995),蓝小玲的《闽西客家方言》(1999),林清书的《武平方言研究》(2004),刘泽民的《瑞金方言研究》(2006),练春招等的《客家古邑方言》(2010),朱炳玉的《五华客家话研究》(2010),邱锡凤的《上杭客家话研究》(2012)。

刘纶鑫的《江西客家方言概况》(2001)是一部全面调查江西省客家方言的专著,该书内容丰富翔实,共描述了江西省内40个代表点的音系,并探讨了江西省客家方言的语言特点。李如龙、张双庆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992)是第一部大规模的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是了解各省客家方言概貌的重要成果,在海内外影响非常大。共调查了分布在八省(区)的34个方言点(客、赣各17个),通过1320个单字和1120条词语比较了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的异同。该书主要内容有客赣方言字音对照表、词语对照表、今音与中古音的对应、客赣方言语音的共同点和差异、客赣方言本字考,还讨论了客赣方言的分合问题。刘纶鑫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1999)选取了江西境内35个方言点材料,详细比较了江西境内客赣方言的语言特点。该书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文献考证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客赣先民的来源、客赣方言的源头,以及客赣方言的现状和特点。该书中提出了客赣方言共同的11项语音特点,其中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得出了2项客赣明显的共同特点:一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合流为一,其中大部分地区读为送气清音;二是古流摄侯韵字的韵母为[ɛu]或[eu]。李如龙的《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1999)是对非中心区客家方言(在当地同时也是弱势方言)的调查研究,这对于了解客方言与粤语、黎话的关系很有意义。

在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方言音系的描写研究。发表在《方言》杂志上的客家方言音系描写文章,有黄雪贞的《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1985),周日健的《广东惠阳客家话音系》(1987),黄雪贞的《梅县客家话的语音特点》(1992),刘纶鑫的《江西大余(南安)方言音系》(1995),卢绍浩的《井冈山客家话音系》(1995),张双庆、万波的《南雄(乌径)方言音系特点》(1996),魏宇文的《五华方言同音字汇》(1997),练春招的《粤西廉江石角客家方言音系》(2002),侯小英的《广东龙川县佗城客家方言音系》(2008)9篇。

其次,关于客家方言声调的研究。发表在《方言》上的文章有7篇:黄雪贞的《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1988),黄雪贞的《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1989),谢留文的《江西省于都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1992),黄雪贞的《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1997),詹伯慧、刘镇发的《广东饶平上饶客家话的两字连读变调》(2004),黄小平的《江西宁都田头客家话两字组连读变调》(2010),张倩的《江西信丰铁石口客家方言古浊上字今读的类型与层次》(2014)。黄雪贞在1988、1989两篇文章中提出的“客家话声调的特点在于古次浊上声与全浊上声都有读阴平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持续的讨论。客家话的连读变调相对比较简单,而长汀客家话却有着丰富的连读变调规律,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如龙的《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读变调》(1965)就注意到了长汀话两音节和三音节的连读变调。罗美珍的《福建长汀客家话的连读变调》(1982),饶长溶的《福建长汀(客家)方言的连读变调》(1987),罗美珍的《福建长汀话变调规律补遗》(2002),是这一研究的补充与发展。台湾的林蕙珊的《长汀客家话的连读变调现象》(2007)、陈渊泉等的The paradox of Hakka tone sandhi(2008)则试图从当代音系学理论,尤其是优选论来解释长汀话的连读变调现象。

客家方言声调的研究,发表在其他期刊的还有谢留文的《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1995),蒋平、谢留文的《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2004),庄初升的《保留阳上调的龙川县大塘村客家方言》(2012)等。谢留文的《客家方言语音研究》(2003)和刘泽民的《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2005)是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探讨客家方言声韵调历史演变的两本重要著作。前者以《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和《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三个调查报告为语料来源,共涉及37个方言点;后者的主要语料来源也是这三个调查报告,但是其研究手段却别有新意,利用自建的数据库对客赣共107个点的语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还有涉及客家话具体语音现象的微观研究。声母方面,如严修鸿的《连城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四种类型》(1998),项梦冰的《客家话古日母字的今读——兼论切韵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变历程》(2006),万波、庄初升的《客、赣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今读不送气塞音塞擦音的性质》(2011),严修鸿、黄良喜的《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论三个客家话软腭音龈腭化演变的不平衡》(2008),严修鸿的《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续论——粤中客家话的f演变及见组合口成分存留的不平衡性》(2010),万波、庄初升的《粤东某些客家方言中古知三章组声母今读的音值问题》(2014)。另外,刘泽民的两篇文章《客赣方言的知章精庄组》(2004)和《客赣方言舌齿音声母按等分立的格局》(2005)都论证了客赣在这些声母方面有相同的语音格局,认为客赣应合为一个大方言区。韵母方面,如邓晓华的《闽西客话的韵母音韵特点及其演变》(1988),谢留文的《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2003),严修鸿、余颂辉的《客家话覃谈有别的存古层次》(2013),等等。

总的来说,最近30年,客家方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①历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从1993年的首届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了12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每一届都出版了论文集,这些论文集的内容涵盖了各地客家方言的方方面面。②研究机构和刊物的创办。客家方言研究机构主要在闽粤赣三省客家聚居地的高校,如嘉应学院及其客家方言研究所、龙岩学院及其客家文化研究所、赣南师范学院及其客家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及其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除了社科院的《中国语文》和《方言》等专业刊物之外,这些高校的学报构成了客家方言研究的主阵地。嘉应学院还专门创办有《客家研究辑刊》(半年刊)。③相当数量成果的发表。根据检索,近30年发表在《方言》和《中国语文》上的客家方言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了70余篇。相关的方言志、方言词典、调查报告、专著、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等大致有200余本(篇),尚不包括发表在其他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上的大量论文成果。此外,12届研讨会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这些成果内容广泛,挖掘和揭示了客家方言大量的语言事实,无论是小的方言点、片区,还是整个客家方言的语言特点,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看到客家方言研究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的方面。比如,在研究的规模和深度方面,跟粤、闽、吴语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有不小的差距。在研究方法方面,从语音来说,大多还是用传统的描写方法,再结合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运用方言地理学方法以及实验语音学方法的成果较少。

学界一般把粤东、闽西、赣南三地客家聚居地称做客家话的中心区,对这三大板块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对于客家话与周边方言尤其是闽语、粤语交界地带的客家话研究向来只有零星而简单的报告。漳州地区西南部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四个县与龙岩永定、广东饶平和大埔交界的地带,大约有20万人也说客家话。周长楫、林宝卿(1994)将这一带的客家话称为“闽南客话”。目前学界对这一地带的客家话的归属存有争议,因为这些乡镇都隶属于漳州市,本书将该地区的客家话称为漳州客家话。

早在20世纪60年代潘茂鼎等(1963)在对福建方言进行分区的时候,就注意到“南靖、平和、诏安三县县人委所在地的方言属于闽方言系统,而这三县西部的曲江、九峰、官陂说客家话”。但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界才开始真正研究闽南地区的客家话。据庄初升、严修鸿(1994a),闽南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南靖县的梅林镇和书洋镇,平和县的长乐乡、崎岭乡、九峰镇、国强乡和大溪镇,云霄县的下河乡、和平乡、常山华侨开发区,诏安县的秀篆镇、官陂镇、霞葛镇、红星乡和太平镇共15个乡镇。其中,长乐、秀篆、官陂和霞葛是纯客家乡镇,境内每个村庄都说客家话,其他乡镇则只有部分村庄说客家话。

对闽南客家话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闽南客家话的归属。历来对福建客家方言的分区都把明溪、宁化、清流、连城、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这闽西八个县划为汀州片,而对漳州所属四县的客家话要么划入汀州片,要么不分区。如张振兴(1984)没有把闽南客家话划入汀州片。黄雪贞(1987)的“客家话分区图”上,漳州所属南靖、平和、诏安三个县(连同粤东饶平县)被划到了“不分区的客家话”。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也没有对漳属四县的客家话进行单独分片。庄初升、严修鸿(1994b)以平和县芦溪镇(闽南语区)为界,把闽南客家话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包括平和、云霄和诏安的13个乡镇;北片包括南靖的梅林镇和书洋镇。他们通过比较平和九峰镇上坪村和南靖书洋曲江村的语音特点,讨论闽南客家话南、北两片语音上的共同特点和各自特征,提出闽南客家话具有其他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北片可以看做闽西客家话的延伸,南片则是粤东客家话的延伸,因此,他们不主张把闽南客家话划为一个独立的客家话小片。谢留文、黄雪贞(2007)是对1987年分区的修订,文章指出,“和闽西七县连片的客家话还有诏安、平和、南靖部分乡镇”,仍然没有对闽南客家话进行单独分区。黄典诚、李如龙(1998)把福建的客家方言分为北片(宁化)、中片(长汀)、南片(上杭)和东片(九峰),认为东片的客家话是闽西客话区的边沿延伸,认为这一带的客家话既不同于闽西的客家话,也不同于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并称为“闽南客话”。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光宇(2005)的调查报告张光宇《福建南靖客家话研究成果报告》,2005。则根据对漳州诏安、广东饶平和揭西的研究,认为漳属四县及潮州饶平、揭西等地语言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建议在传统的客家话八大片之外,把漳属四县单独设立第九片,即闽南客家片。

(2)闽南客家话语言特点研究。对闽南客家话语言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特点方面,将闽南客家话和闽西、粤东客家话的语音特点进行比较。张振兴(1984)认为闽南区泉漳片西部部分村镇的口音比较接近客话区汀州片的永定。较早调查闽南客家话的,应属李如龙、张双庆(1992),该报告对诏安秀篆的声韵调有着详细的描写。李如龙(1992)发现九峰镇上坪村客家话把古清声母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读为同调,并称为“阴仄”,调值为31,如“把”和“坝”、“假”和“架”、“火”和“货”都分别读做同一个音。周长楫、林宝卿(1994)以九峰音系作为闽南客家话的代表,简要比较了九峰话与梅县、长汀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认为平和客家话既不同于长汀客家话,又有别于梅县客家话。台湾的一些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对闽南客家话给予关注。张光宇(2005)认为南靖客家话是闽西客话的延伸,除了具有客家话共有的特点,还有其独特的语音特点,例如,新声母z-的产生,泥、日、疑母的h-声母,章组字的f-声母,晓、匣母的s-声母,-m、-n、-p、-t韵尾的失落,遇、止、蟹摄的[ɤ], [aĩ]、[iẽ]韵特别发达,元音高化、元音破裂等现象都是独具特色的。

如果说之前的相关文献都是零散、不成系统的研究,台湾学者陈秀琪是第一个专门系统研究闽南客家话的学者。陈秀琪(2006)描述了南靖的梅林和书洋,平和的大溪、长乐,云霄的下河、和平,诏安的白叶、霞葛8个代表点的音系,同时附录了闽南客家话的字音和词汇对照表,还探讨了闽南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且以闽南客家话为窗口和桥梁分别对客家话的元音类型、入声韵尾的发展、声调的链移等现象,借助历史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解释,为我们了解漳州地区客家话的语言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