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热河化“兵”
承德,原来称为“热河”。热河既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又是一条河的名字,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部,流数十米就汇入湖中,也被人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热河,顾名思义,这条河的水是热的,因为它的中上游有温泉注入。除非遇到严寒天气,否则这条河水终年都不结冰。热气腾腾的热河化“冰”还可理解,为什么会化“兵”呢?
原来,“冰”和“兵”是一语双关。
人们都说热河是一座“不战之城”,从清朝建城至今,历史记载中热河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军对阵的局面,近代以来尽管这一带地区也曾遭遇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但是热河城内一直没有发生过战事,于是就留下了热河化“冰”也能化“兵”的传说。
清朝康熙皇帝开始在热河建造避暑山庄,作为皇帝行宫。还没建造的时候,有位叫蔡元的总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拨款重修长城,以巩固边防。康熙皇帝不同意,他说:“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不然的话,就算你的城墙修建得再高大再坚固,别人一样可以打进来!明朝修建了长城,最后不也亡了国吗?”
既然不修长城,怎么对付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呢?康熙皇帝是很高明的,他下旨在热河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大山庄,里面有楼、台、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多处,美景数不胜数。游牧民族喜欢骑马射箭,他就开辟了木兰围场。从康熙皇帝开始,每年夏天,历届皇帝都要到这个山庄来避暑,处理政事,接见使臣,所以热河又称为“夏都”。皇帝在避暑的同时,也把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请到避暑山庄,在木兰围场举行骑射比赛,一起打猎、宴饮、娱乐。虽然是避暑,但是在清朝中前期,皇帝都要等过了中秋,举行完“木兰秋狝(xiǎn)”(军事色彩浓厚的射猎活动)之后才回北京。避暑行宫成了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雍正皇帝把热河改名为“承德”,意思是承受天子的德泽。
《乾隆万树园赐宴图》,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等人所绘,描绘了乾隆皇帝1754年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设宴招待归顺清朝的杜尔伯特部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三车凌)等人的场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一座山庄拉近了朝廷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化解了民族矛盾,不仅有利于清朝政局的稳定,也使得民族融合大大增强了。这是热河化“兵”的一层意思。
避暑山庄的修建从康熙皇帝开始,历经了八十多年才结束。先有了避暑山庄,热河这个地方才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城。虽然是城,却没有城墙和城楼。小城处于广阔的河谷平原之中,门户大开,无险可守,索性也就没有必要设防设墙。只要京城平安,这里就平安无事,一旦前方大势已去,这里必定难以保全,也就无须有人固守。战争时期,双方军队尚未接触,城内军队早已撤离。所以虽然西北多战事,但热河城里却没有出现过刀枪相对的场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为了扩大势力,准备进攻承德,军阀汤玉麟闻风而逃。逃了百十里,发愁无处驻扎,突然听说日军离城尚远,就带兵匆匆回城住了一宿,第二天又继续外逃。等到日本侵略者的先头部队到达承德时,城内无任何守卫,才一百多人的部队就大摇大摆地占领了承德。没有兵患的摧残,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才得以保全至今。这是热河化“兵”的另一层意思。
【城市名片】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一千三百多处,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集中且保存完好,以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全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而闻名于世。承德避暑山庄集皇家文化、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为一体,园林风格独特。“外八庙”形制雄伟,是民族团结、中央集权的象征,历史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承德的特产也非常丰富,“中国剪纸之乡”的丰宁剪纸、承德木雕、蕨菜、滕氏布糊画、杏仁露等都为人所喜爱。
【博闻馆】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
承德避暑山庄一景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是我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另有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占地564万平方米,墙围长约10公里。山庄兼有江南园林的秀丽和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风格独特。园中有园,胜景荟萃。清朝一代的皇帝每年夏天到这里消夏理政,是当时全国的另一个政治中心。这里见证了土尔扈特部回归(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乾隆三十六年,即1777年,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反抗沙俄压迫,回归祖国)、西藏六世班禅(法名罗桑华丹益希,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到承德)和英国使臣马葛尔尼(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为了发展对华贸易,开拓市场,派马葛尔尼率四百多人的船队来华,借为乾隆贺寿,提出在中国沿海设立贸易港口,在北京常驻使节)觐见乾隆帝等重大历史事件。嘉庆和咸丰皇帝病殁于此,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在这里签订,还有改变历史的辛酉政变也发生在这里。可以说,一座山庄凝聚了半部清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