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四项基本内容。随即学术理论界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学者们更是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多种提炼思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似乎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本文拟在对各项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在促进达成共识方面有所裨益。
一、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辞海》)。核心价值观,则是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统摄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反映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本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及其价值目标的体现”,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
笔者认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有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看,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全社会在社会总体价值目标上达到更加自觉的认识,形成广泛的共识。只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反映社会主义实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实、指引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好记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凝心聚力,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合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全社会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上来,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其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0多种工业品和大多数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达到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然而,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在国际关系中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和平发展还心存疑虑,甚至有的国家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西方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在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下,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环境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准确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示我们的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不仅是对内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需要,而且是对外赢得理解和支持,展示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只有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扩大中国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最后,这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但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提出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对于凝聚力量、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首先,从二者逻辑关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开。社会价值体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具有层次性,涵盖了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和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的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通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由经济基础决定,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状况。它既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形态的性质,也受到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而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不论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状况怎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同一种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有着质的相似性,亦即集中体现出社会形态的属性。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当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属性在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起着思想统摄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居于核心、统摄地位的自然是能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质的属性和鲜明特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内核,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本质和特征以及社会意识本质的科学的价值体系,因此能够从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灵魂地位,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昭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体现了现阶段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确荣辱观的树立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生产力要求和社会形态特征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的科学、系统、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学者们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作用、提炼原则、具体表述,以及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应当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作用方面,以及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并不存在大的分歧。学者们普遍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深入人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肯定其进步性、现实性的一面,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套既大胆借鉴又科学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站在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形态制高点的、具有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原则和具体表述方面,学者们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内核抽象”论。戴木才、田海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现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导。包心鉴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根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表现,从属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外在的表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主导,离开核心价值观的最本质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则会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偏方向。
二是“形式内容”论。韩震认为,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框架与实质、结构与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民族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那么,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即作为现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以及中国人民社会行为取向和范式的价值观念。
三是“内核层次”论。张利华认为,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核、层次和边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再由里到外分为伦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价值观。作为价值体系的内核,核心价值观由里向外扩散和渗透、支配、统摄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
此外,还有“不同论”“等同论”。所谓“不同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所谓“等同论”,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等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看法不同相联系,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不同定位。以李抒望、高希国、陈延斌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应是社会首要和基本的诉求。以兰久富、孙武安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王占阳、钟哲明为代表的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最终追求。此外,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若干要素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王虎学指出,在价值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原则与具体表达
更多的学者对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更开阔的视野,而并没有局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因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原则与提炼出的具体表达形式密切相关,所以本文没有像大多数论者那样将二者分开评述,而是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更能看清其中的逻辑脉络。
1.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侧重于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以此为思路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用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等语词。梅荣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简化为求是、人本、自主、共富。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反映的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宏观方面,即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以人为本,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核,反映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历史作用的肯定;独立自主,反映的是社会历史主体在长期奋斗中争取到的处理社会客体各种关系的一种权利和方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价值目标,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等的落脚点和归宿。田心铭认为,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信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独立自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党和新中国的根本经验,是实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前提。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为核心的价值观。
2.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从这一思路出发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采用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正、自由等语词。韩震认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核心价值观念必须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具有包容性的价值,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理念,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理念。基于此,他将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民主、公正、和谐”。程恩富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思路有四:一是其内涵要与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衔接;二是要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体、西学(西方学说)为用、国学(中国古近代学说)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简洁性与完整性相结合,体现唯物辩证法;四是凝练词的排列要有一定逻辑性。他对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富强和平观”,并可进一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个词。王虎学也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面向实践、深入生活、遵循规律;在价值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疑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3.侧重于从表达共产主义理想方面提炼。以这一思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反映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张利华认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和谐。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概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而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简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宋萌荣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他阐述了其中包含的几个基本要素:“个人与类的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关系发展的统一。”
4.着眼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以此为思路提炼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也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孙武安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发展和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如果说,实现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放、发展和自由,是社会主义一般的永恒的核心价值,那么,就可以说,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的核心价值。戴木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摄性、共识性和恒常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度体现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大力展现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光辉。应实现两大超越,超越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着眼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性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永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因民族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适性,而不是真理的时空性。无论在中国还是他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该是相同相通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除了要反映社会主义根本特征和本质之外,还要遵循简明易记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凝练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这样的四词八字。
6.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出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钟哲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内容上应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和未来,并为之服务,而不局限于某一阶段、地域或行业。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中华复兴、世界大同。
7.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侯惠勤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必须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首先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样,体现劳动和劳动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崇高地位的“劳动优先”“劳动光荣”,体现人民作为国家真正主人的“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等,无疑是我国国家精神的精髓。
8.着眼于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姜迎春认为,应当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依托,明确提出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树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人民至上”“劳动光荣”“团结进步”和“追求理想”。
9.以公民认同为原则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建华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体现国家认同,而公民认同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他提出富强、和谐、发展、仁爱、自由、人本、正义、互助、共享、民主、文明、平等12个选项,通过随机抽样原则对全国进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四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共识:发展、富强、和谐、仁爱。
10.从国家和公民两个基本路径出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明认为,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安邦定国的角度展示对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的基本选择,又要从安身立命的角度展示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加以概括。其中,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民的共同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爱、正义、守法、诚信。
11.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一一对应。龚群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32个字: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尊严廉耻(八荣八耻)、立身之道,民主富强、和谐大同。“天下为公、爱国为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尊严廉耻(八荣八耻)、立身之道”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民主富强、和谐大同”则是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括。
12.侧重于在核心价值观中加入中国元素。郭齐勇、叶慧认为,从方法论上来说,凝练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考虑四个方面:第一是时代性(普遍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对话性);第二是民族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至今在民间活着的);第三是实践性(针对现实问题,可行性);第四是简易性(通俗简明,老百姓喜闻乐见)。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没有中国元素。既是中国的,又是社会主义的,还是基本而又核心的价值,可以提炼为:“仁爱、诚信、平等、民主、公正。”叶小文认为,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他认为,湖南岳麓书院的中堂里镌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字的价值观,不失为当今社会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
13.也有学者专门论证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1)一些学者侧重于实践逻辑。高建生认为,要从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全部社会主义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从社会和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感悟中,凝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源头中凝练,从社会主义的普遍共识中凝练,从社会主义的大众感悟中凝练。禹国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根基于当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指向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才能获得合法的构建。(2)一些学者对提炼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韩庆祥指出,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科学方法论:一是应当准确定位,明确我们所要建立的是“面向所有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且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二是具有广度、宽度的覆盖面;三是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即要体现优秀传统、时代精神和当代人民群众实践要求的统一,体现社会主义活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的统一;四是表述应集中凝练、内涵普适、达雅准确、简洁明快;五是具有高度、广泛认同。
综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方法和具体表述林林总总,但学者们的分歧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远和近的关系,即提炼的着眼点是着眼未来发展,还是立足当前实际;二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是侧重理论推演还是侧重实践归纳;三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认识,在实质上反映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未来中国社会走向等的不同看法。
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虽然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提炼方案,但具体到每一种表述,总有内容不全面、不到位之感。因此,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当明确核心价值观中应包含的内容。学界已经公认,核心价值观是指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统摄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意识范畴的价值观,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并反映着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统摄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那么它就不是一般的价值观,而必然首先是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也或者说是反映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本质的价值观,再或者说是人们对社会形态的本质和对这一社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又因为,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有机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形态的统一性,是指在社会根本性质上的共同性、重复性。社会形态的多样性,是指一个社会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和具体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也即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以及国际环境影响,即使是同属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民族、国家也总是带有各种不同的特色。那么,核心价值观就必然要同时能反映出这一社会的社会形态的质的属性、根本特征和具体社会的鲜明特征。因此,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或者说生产关系)的本质、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和具体社会的鲜明特征,就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从古今中外各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来看,其中不仅确实反映了以上所讲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在核心价值观中表达了社会理想。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其核心“仁”,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仁、义、礼、智、信”,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相适应,反映出人治的特点,它主要强调了对人的约束和限制,强调律己、服从。同时,这一充满儒家智慧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对人性的解放方面比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进步性。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成为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确立,在社会主义实践和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逐渐加入民主、人权等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是自由。自由这一提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它为人们通过自由竞争获取利益和私有财产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既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也促进了人性的解放。民主、人权、平等、博爱,也都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的对财产权和自由竞争的保障,同样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鲜明特征。自由,更可以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观念。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其实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个人主义。而同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因具体国情不同,其核心价值观又显示出不同的个性。比如东方国家日本,形成了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以及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了个性的张扬,比较充分地保障了人之为人的权利,但因为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人主义基础之上,因此其中并没有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内容,这应当是它最明显的局限所在。
无论是理论推演,还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分析,都印证了核心价值观应当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和具体社会的鲜明特征。同时,因为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各国的价值观中都表达了社会理想。因此,作为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以及具体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和社会理想。也有学者在讨论中提出了当前我们提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其实,无论其中是否出现“中国特色”这四个字,我们所提炼的也只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作为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受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或者说,核心价值观只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脱离现实社会所总结出的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和抽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的核心价值观。也正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的影响,打上民族的、时代的烙印。对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出现,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新观察、作出新判断、揭示新规律,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就会看到,虽然在工人运动、人权运动等各种有进步意义的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与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和上层建筑的根本特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就应当明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化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而不能与之相背离。这是高度理论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高度理论自信的外在表现。当前,围绕是从理论出发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从实践总结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还存在着分歧。其实,理论推演和实践归纳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必然导致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够全面,难以说服人、打动人。重理论不重实践,可能导致归纳出的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有距离;重实践不重理论,就难以从把握规律的角度看待实践,自然也就难以提炼出准确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源于实践、符合实际、合乎规律,并能够站在新的高度指导实践发展,在实践发展中接受实践检验。因此,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深入具体社会实践,并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就会发现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中存在着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这就是缺乏对经济基础或者说生产关系的本质的价值反映。
(二)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
社会形态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上,也即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性质,在实质上就不能够是个人主义的,而必须是集体主义的。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曾有精辟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明确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的准确认识,可以概括成共建共享,这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同时,除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还有一个根本特征,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突出的作用,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又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这一根本特征,同样也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出来。
(三)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从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东方大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创造了世所公认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另一方面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在社会关系上是平等联合与互助的,在经济关系上是平等竞争与合作的。因此,平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
在当代中国,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因此,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四)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正因为如此,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兼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把人的解放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如此,才能既立足当前,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最高价值尺度;又着眼长远,反映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又因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同时关照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必须具有开放性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
(五)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仁爱、和谐等,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今天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和弘扬民族精神。但传统价值观所内蕴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带有传统社会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因此,不能把传统价值观照搬到现实的中国社会中来,必须结合现实中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以获得新生。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其他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科学合理、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成分,同样也应吸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但应充分认识到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同、性质和根本特征不同,有些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本质的内容,即使字面意思很好,也并不适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就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是处于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中,并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更有优势的社会制度,因而根据其社会本质和特征总结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其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一部分,自然会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相呼应和更加具有科学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能够与世界文明相融,而刻意地去借用西方的词汇,这其实是文化不自信不自觉的表现。
(六)好记易懂,词义明确,不留歧义
提炼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便于人们牢记它践行它。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具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可记可颂,这是不言自明的。同时,在最终确定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词语时,还必须注意选用语意具体明确,容易理解且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因为只有这样的词语,才能明白晓畅地走入群众内心,引起群众共鸣,达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而不会因为理解上的分歧引起新的争论,产生新的矛盾。
当前,很多学者认同将“公平公正”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公正确实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公正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公正的内容会大不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对公平公正的具体含义,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公正的具体含义必然要发生变化。如果将其纳入核心价值观,恐怕会因为人们对公平公正的不同理解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产生较大分歧,并不利于社会和谐。所以,笔者主张用语义更加明确的词比如平等、共享来替代它。“自由”一词也有类似之处,它虽然是很美好的词汇,但却会引发人们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应将以人为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这一词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已经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对人民群众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直截了当、容易理解的词汇,所以,笔者也主张用其他更直观、更易懂的词语来替代它。而且一旦将以人为本纳入核心价值观,就容易将这一已经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述平面化、口号化,甚至可能会剥离其很多理论内涵,不利于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还应注意的是,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虽然能起到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作用,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也就是说不能把一个范畴的功能等同于范畴本身。因此,从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出发提炼核心价值观,将比如守法、明礼、诚信乃至忠、孝、廉、节等放到核心价值观里,并不是正确的提炼方法。
前已述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其必要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以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从中提炼出好记易懂、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其可能性已经论证,在这里还应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符合上述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点的价值观的总和,因此完全可以从其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但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非常丰富,一些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应当有与之一一对应的内容,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很难从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不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精神实质自然应当在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应然状态,自然也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上述两项内容,一个从理论层面一个从实践层面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可以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层”,也就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基础。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层”的提炼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层”在精神实质上应当是高度一致的。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层”之上的,受“核心层”所统摄所支配,因而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包含的内容,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层”或核心价值观在精神领域和道德领域的自然延伸。
还需指出的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思想到思想的过程,因此是不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坚持上述提炼原则,并将提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检验,交给人民群众去评判,这样才能确保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合理、准确并能走入群众内心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达
根据上述提炼原则,笔者认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具体表述为:共建、共享,平等、解放,友爱、和谐,进步、富强。
(一)共建、共享
共建,即共同建设。共享,即共同享有。共建共享,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和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自由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不同,共建共享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劳动建设、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它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关系上强调共同分享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建共享,比起仅仅提出保障个体自由的社会理念就更向前进了一步。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即使个体得到“充分”的自由,也有可能会陷入贫困的境地,而贫困是市场经济中妨碍人的发展、在实际上限制人的自由的最主要因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所有制关系反映在分配关系上,必然是贫富悬殊,大规模的再分配难以实现,人民福利的提高要受到诸多限制,就更谈不上共享发展成果了。美国的全民医保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就是因为每到推进的关键时刻,都会有反对者认为它违背了自由精神,而实质上这些人反对的是对穷人的再分配。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很多美好的词语,但却没有任何关于分配关系的描述。共建共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进步、更有利于保障人的权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共建共享,还包含有提倡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之义。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社会。共同建设,就要通过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和促进全社会成员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享有,就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而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公平正义最主要的内涵。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只强调共同建设而不注重共同享有,共同建设就没有持续的活力;只强调共同享有而不强调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共建共享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本质和制度优越性,生动诠释了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质属性,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二)平等、解放
平等,即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并在地位上相等。解放,即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把人从不当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现代社会,平等是公正的体现。早在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就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以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卢梭明确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他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应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际上,平等更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为真正实现广泛的平等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平等不仅指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还包括消除社会剥削以后,人与人之间实际上的平等。有学者主张民主和法治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平等必然地要求或者说内含着民主和法治,平等是民主和法治所要实现的目标,民主和法治是实现平等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同民主和法治相比较,平等是更高的价值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程度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的权利平等,且相互尊重、地位平等,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还会存在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因而,平等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更是一个指向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
在当今人类社会,解放是比自由更进步的理念。在西方社会,自由被定义为人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是社会人的权利,在实际贯彻中表现为受法律保护的人的权利。但自由或者说对人的权利保障的实际内涵,在最初并不是充分的。比如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性宣言——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然而这里的人仅仅是指“拥有市民权的白人男性”,在当时,女性、奴隶、有色人种是不被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的。直到100多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部分男性都被征召参加打仗,女性有机会得到比较高的工资和重要职位的时候,有些国家的女性才第一次取得投票权。而妇女、有色人种普遍获得同白人男性同等的投票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被看作西方人权领袖的美国,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才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直到现在,美国社会依然因为现实中存在的性别、种族歧视而受到诟病。可见,西方社会自由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权运动的兴起而被动地扩展,是对社会发展的被动适应,因而又被称为消极自由。解放则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自主自觉地把人从不当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自由相比,解放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权益诉求提高,而是有着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人的自由、保障人的权益之意。解放的最终指向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可见,解放体现了更好地保障人的权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动性,并且是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指向的价值观念。从字面上看,自由有着终极目标的含义,因而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而解放则更多地强调过程,强调状态,因而在提法上也更加科学。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解放,既包含了人要摆脱不当的制度束缚,也包含了解放思想、摆脱思想桎梏的要求。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参照,在同等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和人的平等程度,显然要比西方国家高,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由上可见,平等、解放,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也包含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友爱、和谐
友爱是不分民族、性别、年龄、信仰的平等之爱。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全面和谐。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友爱与和谐,是不同社会都追求的目标,但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泛爱众、和为贵的思想长期存在,但在封建社会人与人极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仁爱、和谐只能是一种美好但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提出了博爱的社会理想。但在资本主义语境中,人权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的,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尽可能或毫无限制地追求自己的权利,那么这种权利诉求很快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冲突之中。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博爱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到了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实现不分民族、性别和年龄等的友爱。
和谐也有程度高低的问题。诚然,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很高程度的和谐,但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因此它已经具有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具有了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和谐还有着以人为本的含义,也就是说,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还应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但正是在不断化解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程度在持续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主自觉建设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一致、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充满友爱的社会。友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友爱、和谐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四)进步、富强
进步,指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并因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先进而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潮流。富强,是指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状态,表现为民富国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吸收了之前人类社会文明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文明中有益的成果,又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进一步发展了的社会文明,因而理应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更加先进的人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比西方更先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走依靠自身发展、不对外掠夺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各国人民携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这些都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有的学者主张将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与进步相比较,文明是静态的,进步是动态的。进步不仅表示社会是文明的,而且表示社会文明是先进的、不断前进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因此,进步既是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之一。
富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深刻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自觉追求。生产力高度发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社会破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种种束缚,并不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程度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富强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同时,富强这一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在“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富裕,指的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富强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进步、富强,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社会文明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本质属性,同样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共建、共享,平等、解放,友爱、和谐,进步、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根本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充分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吸收、借鉴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选用词语语意明确、通俗易懂。同时,这一核心价值观也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推演,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归纳,其内容实际上已经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个比较系统而科学的表达形式。
应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一方面,虽然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稳定,但社会实践在发展,认识和指导这种实践的价值观也必然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走入群众心里,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就不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推动其深入人心,使之大众化。为此,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应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中应特别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还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加强对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落实形成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原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