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物联网的蓬勃发展,物品编码标识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品编码标识系统不仅关系到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程。
本书系统介绍了物品编码标识基础理论,力求推动我国编码标识系统的发展与创新,并构建出以物品编码标识技术为基础,服务于物联网、供应链及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的科学、全面与开放的物品编码标识系统。
本书在理论研究方面,首次提出了物品编码标识概念模型,提出了国家物品编码标识系统总体框架,统一了物品编码标识的相关概念,解决了由发展带来的对物品编码标识认识的不确定性问题,为物品编码标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本书规范了物品编码标识相关术语,提出了物品编码标识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减少标准的重复制定,优化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为物品的可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供支持,提高电子商务、供应链及物联网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进而带来经济利润;在关键技术方面,本书搭建了物品编码标识供应链智能化云服务平台架构,这有利于加快建立供应链智能化最佳实践孵化器,进而孵化行业供应链智能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全书共九章,主要包括信息标准化及物品标识概念模型、物品编码及标识定义、物品编码标识系统发展及应用情况、物品编码标识标准化、物品编码标识标准体系、物品编码标识技术、物品编码标识相关标准、国家物品编码标识系统和物品编码标识行业应用等内容。
国家物品编码标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架构,并且需要不断地完善,因此对其的影响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正是物品编码标识系统的复杂性带来了其与应用结合的困难。书中虽提出了若干行业的解决方案,但实施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兼容性依旧不甚清晰,有待于今后的实践、完善和提高。
本书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标准化研究所所长、21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校长张铎编著。本书中的大量素材与数据引自《国家物品标识体系研究报告》,该报告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的“国家物品标识体系研究”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成果。21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副校长战复东为本书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建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傅博宁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编写。北京交通大学的王耀球、侯汉平、穆东、陈立、朱惠琦、杨叶飞、孙小云、董辰,中央民族大学的胡佳玉、姜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李娇,北京工商大学的于超群,北京服装学院的张倩,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韩树之、刘晓冬,21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的寇贺双、刘娟等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与本书的编写。感谢所有为本书作出贡献的同人、朋友、亲人们。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