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创新与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技术内化对企业转型的促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迅猛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正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当中,成为世界制造业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基地。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制造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结构上,随着高技术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转换和升级也开始出现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提高。石油制品、日用电子、造纸、钢铁、汽车等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行业结构看,2002~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约为79%,冶金、建材等基础产业比重占到20%,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制造业内部看,技术含量和加工度高的行业比重明显偏低,结构低度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2005年生产消费品的各行业增加值累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97%;能源、原材料等中间品为36.67%;消费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二项合计占制造业比重的66.64%;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2005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其所占份额如表1-1所示。

表1-1 2005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其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从比较优势来看,国内的供给能力主要集中在消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建工程所需原材料领域,国内企业进入的产业是传统消费品产业和建筑业,产品附加值低、环境代价大;而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则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发展。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发明专利数的比重不到3%,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72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世界平均值为0.374。排在前10位的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0.733、0.698、0.666和0.606,我国为0.299,排在第45位。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这一比重最高的长期不足1%,虽然自2001年起,这指标已经超过1%,但先进工业国大多在10%以上,差距仍然相当明显。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如表1-2所示。

表1-2 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

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薄弱,企业决策者和高管只重视生产和销售能力,只计算机械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价值,不计算企业形象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此外,很多中国机械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产品缺乏鲜明的品牌特色,没有挖掘出有影响力的、新颖的宣传方式。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于是通过国际代工市场双方实现合作:拥有品牌和技术的发达国家负责研发和销售渠道管理,制造环节则外包,相应地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代工活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加工利润。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OEM代工行为开始面临一些问题,代工生产虽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模仿和获取技术外溢,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而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使中国在国际代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国际外包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凸显出OEM企业代工的一些缺陷,OEM企业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