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利率风险的总体管控思路与对策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面对金融市场巨大的利率风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应着力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不断提高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这也正是世界性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今天,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所提出的严肃课题和基本要求。
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控,宏观层面的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国家或政府的金融经济主管部门,从制度和政策角度,提出管控风险的刚性限制和严厉要求,努力将风险化解于未然,自然责无旁贷。上级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可操作性的措施,大力加强对金融市场和市场各个主体投融资行为的监管;明确下达各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估和风险报告的规程性要求;随时检查各企业管控风险组织、制度、程序的运行状态,这一切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除此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银行、保险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自身,必须针对自己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点,采取有明确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以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
对于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说,利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因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或基准差异而造成的其盈利或经济价值对于利率的过分敏感。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可按以下两个思路加以应对。
一是扩展业务与创新产品。对银行而言,其传统存贷业务占比越高,则其对利息收入依赖越大,其盈利和经济价值对利率的变动也就越敏感。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可以逐步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大力发展对利率不敏感的中间业务。银行可以根据国家逐步放宽综合经营限制的趋势,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不断提高收益水平。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新的中间业务种类。
同样道理,由于不同的保险产品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不同,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创新产品的办法来降低和分散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产品的各自特征,合理配比不同保险产品在业务中所占比重,比如适当扩大利率敏感程度较低的险种的份额;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可以结合保险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合理设计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转移出去。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美国保险业先后推出可调整寿险、变额寿险以及万能寿险等许多新型寿险产品,将利率风险部分转移给了保险客户。
二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对自身资产和负债有高度控制权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借款、放款、买卖证券、回购等方式在现货市场上主动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以实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比如某银行担心长期利率上涨,给自己造成资产端的损失,它就可以通过抛售一定数量的所持有的长期债券的方式来降低这种风险。再如保险公司针对负债期限过长的情况,主动限制长期合同的发售并将业务向短期合同倾斜等。
二、企业债和地方债的发行主体的风险管控
对于非金融企业和地方债发行主体而言,利率风险则主要体现在利率波动所带来的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对发债主体的负面影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应对方式也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增强自身实力。对企业来说,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利率与其规模大小、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管理制度越完善,则其获得贷款的利率就越低,条件就越优厚,利率风险就越可控。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是同理:实力强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好的信用评级,这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能打开更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发债时有更多的选择和主动权,大大提高企业对利率风险的管控能力。因此企业有必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使自身在利率市场化后的融资环境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对地方政府来说,其发债利率取决于其信用评级,而其所获得的信用评级在理论上是由该地方的经济指标和财政状况决定的。在我国目前的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中,地方债无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如何,一律都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评级的成因是我国地方债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中央政府为地方债提供了很大程度的支持和保护,也即所谓的隐形“兜底”。这些AAA的评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央政府而非各地方的信用。但一旦地方债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政府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到最后完全取消这种“兜底”,届时各地方也会像企业一样,有必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财政状况,以期获得更优惠的融资条件。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在第二章中,我们比较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异同。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和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地扩宽融资渠道,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各种融资方式所占比重。因为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利率风险的可控性。另外,为进一步降低利率风险,企业和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状况和对未来利率环境的预期决定浮动和固定利率、短期和长期利率融资各所应占的比例,并依照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融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