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环境经营、排污成本管理的提出及其实践活动为环境管理会计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自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十分重视,以水治理来说,相关的法规制度陆续发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对于企业来说,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营方式或行为已难以为继,加强“排污成本管理”,从环境经营视角优化企业的产品(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正在成为公司战略的“新常态”;环境经营有助于规范企业排污成本的核算体系,强化企业及企业群的排污成本管理。2014年10月,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与实施,为中国特色环境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排污成本管理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企业有着各异的表现及要求。面对“经济新常态”,排污成本管理研究要有权变的思维意识,能够主动地将排污成本管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其嵌入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之中;同时,积极推动环境经营的普及与应用,加快排污成本等环境成本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发展。

从现有的文献观察,学者们对排污成本的理解与能源成本等概念一样,主要是围绕宏观的视角加以考察,譬如,探讨“排污成本对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等,亦即,目前有关排污成本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等领域,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尚未将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加以规范。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排污成本核算的对象难以归集;二是排污成本核算的计量难以有效开展;三是我国尚不具备制定和颁布排污等相关环境会计准则的时机与条件。就当前的排污成本确认、计量与报告来说,容易陷入理论规范与实践操作缺失的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倡导企业的环境经营。

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环境经营”嵌入“排污成本管理”之中,既丰富了排污成本管理在会计学领域的内涵,同时也使环境经营有了一个具体的运作载体和体现方式。一方面,这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在排污成本管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及依据排污成本管理工具的创新驱动来优化企业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强调不同区域、地区排污成本管理的差异性和重要性,能够有效克服以往产业模式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经营,促进产业或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本书围绕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等相关的前期研究资料,通过文献整合和理论提炼,提出全书的研究框架;通过走访、实地调研“长三角”部分地市及县(市)(如南京市、杭州市、无锡市、湖州市等)的代表性企业,结合企业或企业集群区域环境经营的情境特征,对这些企业的排污成本管理现状进行了理论归集与研究。其中,将国内一些企业应用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工具,如物料流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方法进行排污成本管理的成功个案,归入了相关的章节之中,以丰富本书的研究主题。

本书围绕排污成本管理这一主线,在环境经营价值观的引领下,寻求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相融合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方法。全书共九章,包括绪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环境经营与成本管理,排污成本与环境经营的相关性,排污成本核算与管理,排污权交易与区域利益协调,环境经营视角的排污成本管理创新,环境成本管理视角的排污成本控制,以及结论与展望。本书涉及的“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是近年来管理会计界关注的新话题,针对这一研究主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初步见解与想法,并力求在规范的框架内开展逻辑性的分析与推理。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属于初创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由于时间、精力与经验的不足,本书在学理性与学术性上也许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不足,比如,如何借助于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与经济伦理学等知识扩展排污成本管理的功能边界与射程,值得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书中的案例主要是以水污染处理公司及生产企业本身污水处理事件为背景展开的,这些案例研究有的是近期的成果,也有的是笔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与老师、同学们一起研究的成果。在此,向所有对本书提供帮助的同行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一系列课题的成果之一,最直接的是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15JC060);此外,它也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课题(15JDST01YB)的成果,同时还得到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KYZZ15—0343,省级资助,博士生项目)的资助。在本书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导师赵增耀教授的教导与启发。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各种支持,尤其在相关课题的申报上得到了胡剑峰、胡旭微两位院长的指导与帮助。本书只是笔者研究生涯中的一个“开场曲”,笔者还很年轻,对学术研究充满着激情,对书中的不足与欠完善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弥补。最后,衷心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批评与指正。

作者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