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关键词读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art1 推开经济学之门——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关键词1 理性经济人

甲乙两人是世仇,互相挤兑了一辈子,结果二人却在同一天死亡,去上帝那里报到。上帝对两个人的关系早有耳闻,不希望他们带着仇恨进入天堂,所以决定略施小计化解他们的恩怨。

为此,上帝找来了甲。

上帝:我可以满足你的两个愿望。

甲:我只要一个愿望就可以了。

上帝:好的,但是在我满足你的愿望的同时,我也会将双倍同样的东西送给你的仇家。

甲:那让我好好想想吧,我一会儿给您答复。

(几分钟后)

甲:上帝,我想好了,我决定下九层地狱,都说十八层地狱是不得超生的,对吧?我下了九层地狱,他就要下十八层地狱了。

上帝很无奈,但话已出口,也只能说到做到。就这样,上帝非但没有化解二人的仇恨,还永远无法拯救乙下了十八层地狱的灵魂。

在许愿之前,甲仍没有原谅乙,他唯一思考的就是:我如何才能在对方得不到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让自己能得到好处,或者至少不比他的境况更坏。于是他做出了这个看起来似乎很荒谬的决定。

这个故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我们生活的社会的确存在这样一群看似“流氓”的人。“流氓”一词出自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对“流氓”是这样描述的:以各自计算自身利弊的方式为自己谋利的人。现实也正是这样一些人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学里,形象地将这些看似不通情理的“流氓”称为“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观点,之后经济学不断完善和充实,并逐渐将“理性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 亚当·斯密(1723—1790)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用于说明“理性经济人”假设。例如,对于同样质量的商品,人们会倾向于选择价格低的;对于同样价格的服务,人们会倾向质量好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理解人的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行为的因果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设说成主张自私自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理性经济人”假设只是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一种思路,事实证明还是挺好的一个思路。但它绝对不是对现实社会的完美描述,也没人会对它抱这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