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政策认知与农户农业经营行为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财政支农政策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对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政策措施的总称。财政支农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制定的,主要运用财政手段,针对农业系统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简言之,财政支农政策就是涉及财政手段的农业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主体和政策工具三大要素。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政策功能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要素的质量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政策目标要求来看,包括政策目标数量的合理选择,目标偏好的校正等;从政策主体要求看,包括政策主体行为规范,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间的协同;从政策工具要求看,包括政策工具变量的取值,政策工具的弹性(灵活性),政策工具机能的健全等。

财政政策通常分为基本财政政策和一般性财政政策。基本财政政策又称长期性财政政策,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发挥作用的财政政策。一般性财政政策又称中短期财政政策,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发挥作用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目标是指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财政政策主体是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的行为与偏好,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决定性作用。财政政策工具是指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主体通过控制政策工具实现预期目标。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

财政支农政策是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制定的,主要运用财政手段,针对农业系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简言之,财政支农政策就是涉及财政手段的农业政策。财政支农政策主要通过财政资金引导资源在农业领域的流入流出来调控农业发展,同时调整与农业相关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制定财政支农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手段,作用于农业要素和生产环节,实现农业部门可持续性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体现了政策主体的意志和价值观,体现了农业利益集团的利益取向。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财政支农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在工业化初期,财政支农政策通过对农业征税、工农产品剪刀差、极少的财政农业投入,引导更多的农业资源流向工业领域,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促进工业化;在工业化中后期,财政支农政策主要通过取消农业税收、放开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农业领域,以促进农业发展。

1.2.2 农业补贴政策

1.农业补贴政策的含义

农业补贴政策是各国政府最主要、最常用的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农业补贴政策类型多样、方式繁多,各国都会根据本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国情来确定本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政策分为广义的农业补贴政策和狭义的农业补贴政策。广义的农业补贴政策是指政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采取的一切政策,它不但包括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包括对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提高农民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的一些措施,具体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出口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农业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农民收入保障政策、美化亮化乡村工程建设补助政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新型农民培育政策和市场信息等服务支持、对农村低收入者的扶助等。狭义的农业补贴政策是指财政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而支付给农民的补贴(李群青,2014)。

2.农业补贴政策分类

农业补贴方式与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直接相联。由于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不尽相同,农业补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按照种植养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补贴政策的原则,可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为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专项生产补贴政策、专项销售补贴政策和灾害事故补贴政策四大类(李群青,2014)。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政策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是国家改革粮食补贴政策由暗补改明补和解决生产资料与国际市场接轨带来的价格上涨问题而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

专项生产补贴政策,包括良种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补贴政策。其中,良种补贴政策包括棉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青稞、马铃薯、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专项生产补贴政策是国家为推广良种、改善产品品质、推进规模化经营而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

专项销售补贴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补贴政策、临时收储补贴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和目标价格保险补贴政策四大类。其中,最低收购价补贴政策包括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补贴政策;临时收储补贴政策包括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补贴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包括东北、内蒙古大豆以及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价格保险补贴政策包括生猪、粮食目标价格保险补贴政策。专项销售补贴政策是国家坚持农产品市场定价原则,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改革而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

灾害事故补贴政策主要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粮食、油料作物、棉花、糖料等种植业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和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等养殖业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灾害事故补贴政策是国家为解决受灾或遇到突发事故而引起的农业生产损失而给予农户恢复生产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

1.2.3 认知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人类感知、使用语言、推理、解决问题、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和结构。认知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当事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诺思(2003)指出,认知是指行动者所拥有的、用以解释其外部环境的精神模式。马克思在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指出,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因此,认知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当事人运用自己独特的心智模型来认识世界。个人的心智模型主要来自经验的积累和持续的学习。因此,不同个体的心智模式是不同的,当事人的心智模式表现出异质性。当人们参加社会活动时,个体之间的认知就会相互交流,不仅努力汲取他人的认知成果,而且也把自己的认知成果传递出去。相互的知识交流不仅形成了共享心智模型,而且在相互认同的过程中,共享心智模型会逐渐稳定下来,形成集体心智模型。同时,考虑到当事人的有限理性,每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都会发生偏差,“我们必须把现实世界和行动者所理解的世界加以区分”。当事人是以自己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而做出决策,进而采取行动的。认知心理学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行为,认为人们会行动是因为他们会思考。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模式就是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人的行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从全新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的,个人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可能与客观不符,但与个人意识中的主观现实是一致的。行为经济学中几乎所有对非理性的分析理论都来自认知心理学。例如,卡尼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Tversky)等人经过广泛的实验研究发现,当事人决策时会出现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后悔厌恶、过度自信、从众、攀比、炫耀、成瘾等现象。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储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储存形式有多种。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储存,保存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上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了解、关注、态度、行为等。

1.2.4 不同类型农户

农户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形成对农户的多种划分,农户根据资源禀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谭淑豪,曲福田,黄贤金,2001)。

1.农业大户和一般农户

根据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差异,将农户分为农业大户和一般农户两大类。农业大户是指经营规模较大,销售占产出的份额高,其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因素、资产因素以及地租因素影响的农户。一般农户是指经营规模偏小,产出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农业不构成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生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给程度制约的农户。

2.贫困型农户、温饱型农户和小康型农户

根据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将农户分为贫困型农户、温饱型农户和小康型农户。贫困型农户是指以满足温饱为生产目标,土地通常是其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的农户。温饱型农户是指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生产目标,追求经济收入的最大化的农户。小康型农户是指以务农为主,趋向保护性地利用土地的农户或其收入不完全依靠农业的农户。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在投资能力增强的情况下,小康型农户的投资重点可能转向非农产业,而只将农业当做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

3.专业农户、兼业户Ⅰ和兼业户Ⅱ

根据是否兼业农户兼业行为是指农户同时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家庭经济行为。以及兼业程度的不同,将农户分为专业农户、兼业户Ⅰ和兼业户Ⅱ。专业农户是指没有参与非农就业,家庭收入完全来自农业的农户;兼业户Ⅰ又称以农为主的兼业户,是指以务农为主,其务农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农户;兼业户Ⅱ又称以农为辅的兼业户,是指以务农为辅,其务农收入不足总收入一半的农户。

现阶段,我国农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样一个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农户家庭无须将全部家庭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节约的劳动力可以投向其他非农产业,促使农户兼业行为的发生,成为农户家庭兼业经营的内在推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使农户兼业行为发生,成为农户家庭经营的外在拉力。由于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双重作用,农户兼业行为成为我国农户生产经营的普遍现象。兼业经营是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一种经济行为,从生产的特殊性来看,家庭农业劳动力与作物生产期限存在非同一性,家庭农业劳动力通常会造成闲置,兼业经营可以使劳动力很好地利用空闲时间,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农业面临着比较利益下降的挑战,农户通常会对农业生产报酬与非农领域报酬进行对比,从而做出是否兼业的选择。由于其是否兼业以及兼业程度的不同,他们对政策的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后果也必然会有所差异。

对于家庭经营类型的确定,在调研时主要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