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伍春来等,2013)。国内外研究学者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征,将生态学方法引入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中来,阐述了企业组织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构建方式。作为网络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从仿生学角度解释创新的一种理论。

Hannan和Freeman(1989)提出“组织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在一个特定边界内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种群,同一个种群中的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构。李湘桔和詹勇飞(2008)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质在于融合知识,使创新主体具有完备性。从知识获取渠道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创新所需的知识性质看,可分为创新主体知识和创新协作知识。

创新生态系统由多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成员)组成,各成员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系。生物物种主要包括企业个体及同质企业(相同的技术、供应商、用户等)所形成的种群,如消费者、供应商、市场中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等。相互间的各种复杂关系既有垂直关系,如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又有水平关系,如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利益相关者等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形成了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和完整生态系统三个层面。Riedl等(2009)提出了服务创新生态系统,认为系统的主体包括平台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客户以及中介组织。

创新生态系统以平台为中心。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种不同主体相互交织形成的开放的、多维的、共同演进的复杂网络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有着全方位资源交换而且不断做内部调整的动态系统,因而具有自身所在系统未有的特性和功能。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对象逐渐从个体扩展到种群范围,最后扩展到种群之间的关系层次。陈斯琴(2008)提出了基于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系统模型,由核心层、开发应用层及创新平台构成。

Adner于200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将你的创新战略与你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匹配》)的文章,文章鲜明地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该文章认为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是“协同整合机制的一种范式,它将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到一起,面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可以追寻知识链、技术链、价值链形成的新规律,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组织创新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沟通成本急剧下降,使得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众多产业的企业成长战略中的核心因素,而创新生态系统的综合创新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要素。当创新生态系统开始作用的时候,创新企业的创新战略与其所处的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系统相匹配,系统内的企业群可以创造多于任何企业单独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才能生产出具有顾客价值的产品。而有着平台领导者、重点战略、开放创新、价值网络、超链组织等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从外部环境视角分析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战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Dhanaraj和Parkhe(2006)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潜力是网络设计和业务流程两个维度的函数。其中,网络设计维度是指公司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构成,该生态系统由核心企业建立并进行协调,战略的设计决策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伙伴的选择、确定规模大小、职能构成以及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添加任何一个合作伙伴进入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取决于该组织能否带来理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取决于对价值占用(value appropriation)和知识转移的考虑。业务流程维度是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方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需要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知识转移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权衡,以获取系统内的知识动态性,并维持网络的稳定性。

张利飞(2009)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或模块的知识异化、系统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