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产和进口动画电影的对比分析(2008—2013)
2008—2013年这六年来,动画电影成为我国电影市场和观众消费体验中日渐重要的一个类别。据研究者统计,六年间,内地院线公开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画电影共142部,历年数量分别为:13部、18部、19部、25部、34部、33部(如表4-1所示)。其中,既有国产动画电影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有进口动画电影持续不断地刷新票房、引发观影热潮。
表4-1 2013年国内院线上映的动画电影(按票房高低排序)
续表
本章对2008—2013年中国上映动画电影的有关历史数据加以分析,从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画电影的上映数量、上映时段、技术形式、票房情况、市场份额等方面展开对比,还分析了进口动画电影的进口国别、内地票房占全球票房比重等情况。
第一节 上映数量:国产动画电影从落后到超越的进步
2008—2013年,共上映国产动画电影88部,进口动画电影54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六年内增长了300%,而进口动画电影的上映数量却没有很明显的增长趋势,甚至还在2013年出现了逆增长,仅比2008年多出了28.57%。
在2008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中,国产共计6部、进口共计7部,进口动画电影以微弱的数量优势超越国产动画电影;到了2009年国产动画电影数量有所增加,开始超过进口动画电影,分别为11部和7部;这一差距在今后数年内逐步增大,直到2012年的国产22部和进口12部;以及2013年的国产24部和进口9部(如图4-1所示)。如果只从上映数量看,我国动画电影市场中,国产影片已完全超越进口影片。
图4-1 2008—2013年国产和进口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对比
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从落后到超越这一现象表明:一方面,由于我国动画企业创作与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造成国产动画影片产量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有关电影进口政策对引进外国电影总数的制约限制了进口动画电影的数量增长,使得只有那些被认为最有票房价值的进口动画电影才会被考虑引进。客观而言,这多少对实力仍显弱小、品牌尚未壮大的本土动画企业形成了保护和缓冲,帮助它们抵御了来自迪斯尼、梦工厂这类国际动画巨头们的竞争压力,使国产动画电影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
第二节 上映时间:节假日时段竞争激烈,上映天数对票房产生影响
每年动画电影的排期都会对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从表4-2和表4-3中可以看到国产动画电影的上映时间按月份计算最为集中的依次为7月、1月、5月、6月、8月;相比较之下,11月、2月、10月和12月却很少有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此外,每年的3月则是绝对的淡季,六年来还没有国产动画影片在这个月上映。
表4-2 2008—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时间分布表 单位:部
表4-3 2008—2013年进口动画电影上映时间分布表 单位:部
相对而言,进口动画电影的上映时间分布要更均匀一些。六年来按月份计算最为集中的8月、9月、6月也分别只有9部、8部、6部上映,且每月都至多只有2部上映。
六年来,国产动画影片上映数量的逐年递增使得上映排期经常会出现撞档的情况,而发行方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档期对票房的影响。目前比较集中被争夺的是“暑假档”、“寒假档”和“六一档”,因为学校和幼儿园放暑假或寒假,以及欢度儿童节等原因,会有更多幼儿观众在家长陪同下涌入影院。而“春节档”、“十一档”等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则更多被其他热门电影挤占,并未留给动画影片太多空间。
在进口动画电影方面,孩子们刚放暑假、寒假的两个黄金月份被留给了国产动画电影,进口动画影片的排片几乎完全避开了7月和1月。而进口与国产的票房竞争最为激烈的月份依次为8月、9月、6月、5月,分别共计有20部、17部、17部和16部动画影片上映,而且其中国产与进口的数量基本持平。虽然在上映数量上不相上下,但观众则更倾向于同时期上映的进口动画电影,以2013年为例,同于8月上映的《疯狂原始人》与《昆塔·盒子总动员》在票房收入上就有着极大的差距,前者票房约为后者的14倍,可见国产动画电影依然缺乏与进口动画电影同时期竞争的能力。
从影片内容和受众群体来看,国产动画电影更多地针对低龄儿童的观众群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甚至刻意简化;而进口动画电影中的许多影片都是瞄准全年龄段受众,也适宜成年人观看。因此,进口动画电影的档期选择要更为宽泛,即使在春节贺岁档、十一档、五一档也能跻身“大片”之中,获得不错的票房。而国产动画电影由于其题材和受众的限制,目前只能深挖低幼观众最适宜的观影时间。
另外,动画电影的上映天数也对影片的票房产生巨大的影响。以2013年为例(如图4-2所示),当年票房位于前十名的影片上映天数均超过2周,位于第一的《疯狂原始人》更是以长达51天的电影排期成为该年度上映天数最多的动画电影。此外,《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喜气羊羊过蛇年》上映天数虽然位居第二,但由于该系列口碑已出现下滑,票房次于另外两部热门进口动画电影也属情理之中。除了前十名外,该年度票房收入落于后段的动画电影上映天数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周,部分影片的上映期甚至低至2~3天。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一是动画电影的热门程度决定着影片的上映天数,二是上映天数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影片的票房:较长的上映期给了动画电影充足的口碑传播时间,让更多的人能走进影院观看电影。
图4-2 2013年动画电影票房前十名的上映天数
第三节 技术形式:进口以三维、立体为主,国产三维、立体影片井喷增长
2008—2013年,共上映了88部国产动画电影,其中二维动画电影的数量超过了公映影片总数的50%;而非立体动画影片有68部,占总数的77.27%。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13年以前国产的非立体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2年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5部,增长率为300%;国产立体动画电影在2013年以前所占比例较少,基本维持在10%~25%以内,在2013年出现了一次井喷式增长,上映数量首次与非立体影片相等,大幅度拉近了非立体影片与立体影片的数量比(如图4-3所示)。
图4-3 2008—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中采用立体、非立体技术形式的数量对比
而在这六年间,进口动画电影的相关情况截然不同。来自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等著名国际动画公司的影片几乎都以先进的三维技术为卖点;六年间的54部进口动画电影中,立体影片有46部之多,占比高达85.19%(如图4-4所示)。
图4-4 2008—2013年进口动画电影中采用立体、非立体技术形式的数量对比
国产和进口动画影片在技术形式上的迥异,至少反映了两方面情况。一方面,由于进口动画影片的数量也要受到我国进口电影政策的制约,而立体动画影片可以作为“特种片”引进,不受每年20部“分账片”配额的限制,因此立体动画影片在挑选引进时会被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虽然有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影响,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十几部动画影片几乎都是三维的、立体的,这已经是当前电影市场的认可和期待,而国产动画电影在这些技术形式上竞争力还是比较弱。但是2013年国产立体动画电影的井喷式增长也反映出了国内动画制作公司对技术的逐渐掌握和自信,今后立体动画电影的比例也许会继续增大。
第四节 引进国:美国为主要引进国,日本以剧场版动画为主
据统计,近六年进口到中国的动画电影大多从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泰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引进。
美国是我国动画电影进口最主要来源国家,坐拥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场等大动画制作公司,使得美国每年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动画电影。2008—2013年,我国共引进了32部美国动画电影,约占总数的59.26%。
动画电影的进口源其次是日本,六年来中国共引进日本动画电影5部,约占总数的9.26%,其中又有4部是连载动画的剧场版动画电影。
在这之后,共引进比利时动画电影3部,来自德国、泰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动画电影各2部,各占总数的3.64%,其中一部分还是与美国的公司或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引进数量最少的是英国和法国,六年来只引进过一部动画影片,且法国还是在2013年才进入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如图4-5所示)。
图4-5 2008—2013年进口动画电影来源国家分布情况
第五节 票房情况:进口动画电影强势占优,票房收入显著领先
一、六年间进口动画电影总票房是国产动画电影的2.33倍
据本书统计,2008—2013年这六年间,国产动画电影在国内院线收获票房总量约为18.4671亿元人民币,进口动画电影的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票房约为43.0671亿元人民币,大约是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2.33倍。然而,以中国电影总票房作为对比,除了2012年进口电影总票房首次以87.99亿元对82.73亿元的微弱优势超出外,中国内地院线的进口电影总票房连续十多年来一直低于国产电影总票房,2013年国产电影总票房更是以高于进口电影总票房41.82%的127.67亿元再胜进口片。因此,相比一般的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国产动画电影和进口动画电影之间在市场份额和观众接受度上的差距要明显得多(见图4-6)。
图4-6 2008—2013年国产和进口动画电影历年票房对比
从票房年度变化趋势上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在2009年出现超过500%的爆炸式增长,随之而来是2010年的负增长,之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如图4-7所示)。究其原因,2009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麦兜响当当》等重头影片斩获了极高的票房,由此带来了票房的井喷;然而,此后一年因为少有缺乏竞争力的作品出现,导致票房负增长的现象也就情有可原。
图4-7 2008—2013年国产动画电影历年票房及增长率
相较之下,虽然进口动画电影的国内院线票房始终高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但看不出持续上涨的趋势,而是处于波动中:进口动画电影曾在2011年创下13.6亿元的总票房纪录,但在2012年又下跌至9.6亿元,减少了29%;2013年票房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率并未超过10%(如图4-8所示)。其主要原因是:每年平均上映进口动画电影仅9部,偶有票房明星式的影片,便会极大影响年度总票房多寡。2011年的《功夫熊猫2》,一部电影就获得了6.1亿元票房,接近此前两年进口动画电影票房总和。因此其年度总票房起伏较大也不难理解了。
图4-8 2008—2013年进口动画电影历年票房及增长率
二、六年间进口动画电影单片票房平均值是国产动画电影的3.8倍
如前文所述,六年间公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共88部,进口动画电影共54部。在数量上,国产动画电影占据了较多的优势。可是相应地,六年来上映的所有国产动画电影单片票房平均值约为2100万元人民币,而进口动画电影单片票房平均值约为7900万元人民币;后者大约是前者的3.8倍。
如图4-9所示,历年来进口动画电影单片票房平均值都明显高于国产动画电影,且近两年差距更是进一步拉大。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它反映出国产动画仍然不够被中国观众青睐的现实。
图4-9 2008—2013年国产与进口动画电影单片票房平均值对比
仅以2013年为例,将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画电影上映情况和票房情况进行比较(见表4-1),可以发现:2013年国内院线共上映33部动画电影,其中国产动画电影24部,进口动画电影9部。但从票房排行来看,前10名里就有6部进口动画电影;从票房总数来看,9部进口动画电影共收入1.02亿票房,仅排名前两位的《疯狂原始人》和《怪兽大学》票房之和,就已超过2013全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总和的5.6亿元。这再次说明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认可程度与消费水平,相对而言仍然不高。
三、动画电影票房表现不稳定,占中国电影票房比重最高达到12.86%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连创佳绩,从2010年的突破百亿大关,到2011年的131亿元,再到2012年170亿元,以及2013年的218亿元,近六年来始终保持稳健而快速的增长,年增长率维持在28%到65%之间。相对而言,动画电影票房的年增长率却波动极大,一次倍增,一次翻了三倍,中间夹杂的两次负增长,以及2013年不到10%的一次微弱增长(如图4-10所示)。这说明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十分不稳定,受少数特殊影片的影响较大,稳定忠实的观众群体仍未成型。
图4-10 2008—2013年中国电影和中国动画电影年度票房及增长率情况
其次,如图4-11所示,近六年来,在国内院线上映的国产及进口动画电影票房总收入占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比重,存在一定波动,比重最低的2010年仅为5.29%,比重最高的2011年达到了12.86%。票房收入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年动画电影的质量和热门程度,如2011年的《功夫熊猫2》和《蓝精灵》、2012年的《冰川时代4》这样的票房大热门影片就直接推高了当年动画电影票房占所有电影票房的比重。但总体来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收入在中国电影总票房中占据的比例仍然不高,2008—2013年的六年来,平均占比约为10%。
图4-11 2008—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中动画电影历年所占比重
第六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票房差异折射文化差异
本部分选取了2008—2013年间,进口动画电影中在国内票房位列前10名的影片,比较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的票房,分析其差异及原因,还对中国内地票房占该影片全球票房的比重进行了统计,目的是了解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这些世界热门动画电影来说,重要性究竟如何。
图4-12展示了在中国最为卖座的前十部进口动画影片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的票房收入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动画电影在中国香港的票房收入相对稳定,一般在3000万元港币上下,少数低至1000万元港币以下,票房最高的《怪兽大学》收入7710万元港币。
图4-12 中国十大卖座进口动画电影的三地票房对比
而中国内地和美国票房的最热门影片则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反映出两地观众的观影偏好不同。在国内最受欢迎的进口动画电影分别是《功夫熊猫2》《冰河世纪4》《疯狂原始人》和《蓝精灵》,其内地票房收入均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这十部影片中在美国最卖座的前几名分别是《怪兽大学》《功夫熊猫》《马达加斯加3》和《冰河世纪3》,在美国票房都保持在了2亿美元上下(见图4-12)。
除了前期营销对票房的影响,这种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观众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2010年上映的《玩具总动员3》就是很好的例子,该系列本身就是美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其次,其故事内核与价值观也非常的“美式”,十分迎合美国人的观影心理,该片在北美获得了4.1亿美元的超高票房,但在中国内地却还无法进入卖座进口动画前十的行列。同样,在北美叫好又叫座的《飞屋环游记》因其讲述的丧偶老人追求梦想的故事,也与中国人子孙满堂、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相去甚远,因此也未进入名单。
而在中国最红火的《功夫熊猫2》,从角色、造型、画风、音乐到哲学理念等,都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既感亲切,又生自豪,同时还保持了梦工厂制造的审美新鲜感;位居第二的《冰河世纪4》除了延续一贯的搞笑与轻松,更是一部注重描绘家庭温暖的动画电影,暗合中国观众的心理期待。
其实,近五年来美国票房收入步入“2亿美元俱乐部”的动画电影还有不少,除去《机器人瓦力》《卑鄙的我》等无缘引进中国的影片外,《怪物史莱克4》《勇敢传说》《老雷斯的故事》这些在北美地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虽被引进,但票房却表现平平,甚至低至1000万元水平线。这其中既有营销方面的问题,也多少与中外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本书还从2008—2013年的六年之中,分别选取了一部当年在内地院线票房最高的进口动画电影,依次为:《功夫熊猫》《冰川时代3》《玩具总动员3》《功夫熊猫2》《冰川时代4》和《疯狂原始人》。通过考察这些热门动画电影的中国内地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比重,不难发现2011年上映的《功夫熊猫2》占比远超其他影片,接近20%;相比之下,《玩具总动员3》的占比最低,仅1.7%左右(如图4-13所示)。这一对比也再度印证上文所述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接近性对于观众的偏好以及影片票房收入均有重要的影响。
图4-13 进口动画电影历年内地票房冠军其内地票房占全球票房比重
按照此前WTO协议约定的电影分账比例,美国片商仅能从《功夫熊猫2》的票房中分走13%的份额,大约不到8000万元人民币,因此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对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性还并未显现。但随着2012年中美电影新政策实施,美方分账比例提升到25%,分账片引进数量也猛增14部,这都让中国内地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权重大幅提升。相应地,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也将得到国际电影巨头们的更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