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版前言

本书成书的背景可以用“两个领悟”、“两个原因”与“一个目标”来归纳。首先“两个领悟”来源于本人的职场经历与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攻读的经历。1993年,我从中科院陕西天文台研究生毕业进入职场,长期理工科的教育背景,造就了本人思维逻辑比较直接,缺乏迂回性,对于职场发展也一直倾向被动等待,缺乏主动性,虽然在每个岗位的专业能力都是出色的,但由于在人际沟通能力上比较弱势,导致前十年的职业生涯一直不够顺畅。在多个行业的不断辗转磨炼过程中,我也遭遇了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的许多困难与挫折,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正规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训教育,对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理解才有了一定的领悟,这种提升与悟道为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是我第一个领悟:前十年职场挫折经历使我真正领悟到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2003年年底,经过三年半的艰苦在职攻读,我终于获得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篇论文是我在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对中国IT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实证研究分析基础上撰写完成的。2005年年初,我的博士论文进行修订并补充了联想、惠普、三星等六个企业案例后,入选了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丛书,获得正式出版。正是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开始对管理沟通这门跨学科的课程产生了兴趣,因为就从我本人的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就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事业部)各种能力的整合与协调,而这种协调与整合能力是真正具有独特性且难以被模仿的。从本质上看,企业整合与协调的最基本要点就是企业内部无间隙地顺畅沟通,因此企业内部高效的沟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如何强调沟通都不为过。这是我对核心竞争力更深层次的第二个领悟:高效沟通才是个人乃至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

所谓“两个原因”,则是本人利用业余时间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员讲授管理沟通课程时引发的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本人在完成博士论文后,由于在核心能力方面研究的前瞻性,陆续有学校邀请我为他们开设企业核心能力的讲座。在讲授企业市场、管理与技术三大能力的基础上,我始终都在强调核心能力的基础就是企业的高效管理沟通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听课的学员督促我为他们讲授管理沟通课程,因而讲授管理沟通课程首先是学员要求及其督促下的结果;另一方面,虽然本人经过多年的生涯磨炼以及管理理论的学习,对人际关系与沟通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悟道,但我经常看到身边很多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尽管在业务能力方面无可挑剔,却在日常沟通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缺憾,使得日常实际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并进而导致职业生涯没有机会获得更高的突破。在这些人的身上依稀看到了我当年挫折中迷茫无助的影子。为了防止这些后继职场新兵重蹈覆辙,这才是我讲授管理沟通最重要的原因。

最后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本人希望编制一本既能够吸取西方沟通理论精华,又能够真正贴切中国文化背景的实战型的MBA管理沟通教材。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我陆续在中山大学等学校开设管理沟通课程与讲座,开始通过培训分享本人在沟通方面的研究积累与经验教训。从反馈情况看,反响比较热烈。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目前的管理沟通教材,部分是完全从西方教材翻译过来的,部分是国内各大学MBA专职教师根据西方沟通理论基础,加上了少许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编制而成的,书中大部分案例均为西方或本土二手案例,往往缺乏原创性与实践性。我虽然也推荐了几本管理沟通书籍作为学生教材,但一直没有办法找到一本既注重实战演练,又注重沟通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教材,这也就是本教材编撰的初衷。

浙江大学魏江教授对管理沟通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沟通?管理沟通到底有没有体系结构?并按照他的理解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落脚在:管理沟通的本质应该是换位思考,在沟通过程中不能忘记文化背景。对此两点归纳我深表认同,首先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看,我本人理解管理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客体双方信息不断对称完善的过程,因而整个管理沟通的所有技巧可以用简单的沟通过程八要素模型与约哈里窗口模型来概括。鉴于此,本书在阐述组织沟通策略过程中,就基本按照沟通过程八要素模型的每个要素展开论述,这也就是管理沟通的最基本的思路。其次从不能忘记文化背景的角度看,如何才能掌握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这也是中国人管理沟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本书强调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为了能够真正阐述清楚中国文化背景,本书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中的人情与面子的研究理论,并针对目前中国实际阐明了基于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的沟通策略。

根据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融合视角这个特点以及管理沟通理论的基本思路,本书分管理沟通的理论、组织沟通策略、沟通技能的提升与锻造以及管理沟通未来发展趋势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沟通概论,沟通理论,跨文化沟通和管理沟通策略4章节,不仅从西方管理沟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理论比较的角度,介绍了中西方沟通理论在人性假设方面差异对管理沟通理论的影响,而且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的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相关理论,并针对人情与面子理论,提出了适应于中国文化的沟通策略。第二部分包括了组织内部沟通策略与会议技巧、组织外部沟通策略(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团队沟通和面谈沟通4章节,从组织沟通策略的层面探讨管理沟通的实战策略,案例尽可能贴近企业管理实践。第三部分包括非语言沟通、倾听、演讲和谈判4章节,从沟通技能提升的角度,运用大量实战案例进行阐述分析,力求切合企业管理实际。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章,该章在描述过去三十年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脉络历史的基础上,预测了网络多媒体不断融合的沟通趋势,在分析了网络沟通对管理沟通影响的前提下,提出了未来虚拟组织与学习型组织沟通策略。

本书首先由我本人编撰了全书的详细提纲框架,并编写了第2章初稿作为样章格式,提交给相关学生作为各章节的初稿,在初稿出来后,由我本人对书稿进行了全面审阅统稿,具体撰写分工:第1章、第2章、第4章、第7章由杜慕群执笔,第6章与第13章由丘凌峰执笔,第5章由邹华执笔,第3章由邹华与郭淞才执笔,第8章由陈文丽与丘凌峰执笔,第9章由郭艳军执笔,第10章由游苗执笔,第11章由范淑英与杜慕群执笔,第12章由徐岗与杜慕群执笔。此外,赖庆华、范星星与林静宜等同学参与了初稿编辑与资料收集工作,最后统稿完成后,范星星、丘凌峰、游苗、邹华与刘艳军参与了专业校对工作。

在本书稿初步完成时,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优秀的案例以及沟通的资料都没有办法融入到本书内容中,相关内容的取舍也是根据本人的判断进行的,在本书出版后,我希望专门针对本书再出版一本管理沟通的教学案例汇编,这样或许能够弥补本书编写过程的遗憾。

杜慕群

2009年8月3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