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发展历程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自1989年首次举行至今,已经整整22年了,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一、1988年至1993年:录用考试从无到有
1988年开始招考国家公务员,1989年举行第一次考试,称为“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较大规模的录用一般采取多个部门联合招考的形式进行,较小规模的则采取各个部门单独招考的形式。
这个阶段公务员录用考试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涉及学科比较复杂,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行政管理、公文写作等。从总体发展来看,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逐渐简化,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从1989年以来一直稳定发展,地位显要。
二、1994年至1999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
1992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于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上,人事部还进一步出台了相关规章,奠定了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基本改变。也正是从1994年开始,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只是范围有限,尚未在全国推行,基本属于探索实验阶段。
三、2000年至2004年:录用考试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000年,国家人事部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形式进行了改革,开始采用申论这种考试方式,替代过去的公文写作、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等形式的考试。
200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进行了更大的改革。
(1)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考试。2000年和2001年,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部分均由三个科目组成: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2002年经过改革变成了两个科目,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这就大大缩简了考试内容。地方很多省市的公务员考试也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同步,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但有的省市仍继续保留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2)实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分类指导原则,把考试分为 A、B两大类。A类职位主要包括中央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实施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即制定政策、行政执行类较为宏观的管理工作,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B类职位包括中央机关和中央行政机关派驻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机关内部专业技术工作,为机关的业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位。这类职位对考生的执行、实施和业务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增强了考试的针对性,使考试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3)实现了主观试题客观化,减少了人工判卷的误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不仅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而且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目全部客观化,这样做利于在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采用客观的评分规则,减少人工判卷的误差,使考试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四、2005年至2006年:考试重新调整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取消了A、B类之分,改为国家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一科。
200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基本沿袭2005年的考试方式,只在考试题型上略有改动,如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题型改为“类比推理”;同时,申论也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五、2007年至2012年:分类考试进入稳定期
200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取消一、二类的划分方式。报考国家党群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以及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时,考生均需面对同样难度的试卷。同时,考试题量再攀新高,考生须在120分钟内完成140道题目,题目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从题型设计的角度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题量与难度有所增加,图形判断题量有所减少,常识部分全部改为法律常识,其余部分的考题基本稳定。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五个部分,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题量共140道题,分配如下:1~25常识判断;26~65言语理解与表达;66~100判断推理(66~70图形推理,71~80定义判断,81~90类比推理,91~100逻辑判断);101~120数量关系(101~105数字推理,106~120数学运算);121~140资料分析。
2010年继续着2009年的调整,总体呈现出以下两大特色:一方面,行测五大模块的排列顺序重新调整为2009年以前的模式,即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的顺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较为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试题在各部分的题量分布上也有所调整。资料分析题目增加了5道,数学运算减少了5道;图形推理增加了5道,类比推理减少了5道;总题量则保持不变。资料分析需要的是考生阅读分析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比数学运算更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可见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后考试的重中之重。类比推理则是所有行测验题中最简单的,而图形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思维、视觉感官,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类比推理与图形推理的此消彼长预示着国考行测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强。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呈现三大变化:第一是在题量上的重大变化。2010年的国考试题一共是140个题目,2011下降到了135个题目。这是第一个重大变化,总量上有一个明显的减少。第二个重大变化,在题目的顺序上做了较大调整。2010年的国考试题的题目顺序,第一部分是言语;第二部分是数量关系;第三部分是判断推理;第四部分是资料分析;第五部分是常识判定。而2011年的最新国考题目将常识提到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第三部分是数量关系;第四部分是判断推理;第五部分是资料分析。另外,在模块内部之间,在题型上也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第一,在数量关系部分,取消了之前必考的数字推理题目,整个数量关系的15个题目,完全是数学运算,取消了5个数字推理。第二,在判断推理方面,原来判断推理是35个题目,2011年调整到了40个题目,类比推理2010年是5个题目,2011年调整到10个题目。第三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常识的变化,确实侧重了大纲中所透露的信息,严格地考察国情和社会情况,比如考察到人口普查的最新信息。
2012年试题的题量和2011年一样,均是135道题,但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数量在近四年当中经历了。20—25—15—20的变化,资料分析的比重相对于2011年又有所上升。2012年资料分析题的难度有所弱化,与往年的趋势正好相反。2008—2011年,资料分析题的难度呈现的是增加的趋势,但2012年此部分反而成为考生容易得分的一个模块。数量关系部分有15道数学运算,涉及不定方程、几何问题、行程问题、利润问题等多种题型,并对这些知识加以组合、考点众多,也需要考生深入系统的备考。常识判断部分继续保持对国情、时政、科技生活、经济、法律、党史、人文历史等方面内容的考查,考点较多,而且分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常识判断第一次出现了“读图题”,需要通过所给图片来作答。
总体而言,我国录用公务员考试坚持一个方向,即侧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际工作能力,而非纸上谈兵。因此其实施以来,便呈现出很多与传统的偏重于对知识、记忆考查的考试截然不同,这一点是每个即将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首先要了解的,否则,很难适应国家公务员考试。
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改革与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我国政府和社会的管理人员的国家公务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行政管理水平。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也必然要反映这种要求。因此,广大即将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必须对公务员考试的本质予以充分的理解,增强对整个考试动向的把握,提升应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