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综合商社的发展历程
1853年,美国的马修·派瑞将军(Matthew Perry)率领海军东印度舰队的四艘舰船来到日本的江户湾浦贺(现在的神奈川县横须贺市浦贺),第二年日美两国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把该事件称为“黑船来航”,这实质上相当于日本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把本国的市场向外国开放。此前持续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终于画上了句号,开始转向自由贸易,这是政策上的一个巨大转变。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一场重要的政治社会变革,此后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国家的道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在经济上赶超欧美各国,开始着力发展以出口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在这个过程中,1876年三井物产公司成立了。三井物产是从销售三池煤田的煤炭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开始了日本大米的对外出口、军用毛织物进口等方面的贸易。此后,作为一个贸易公司,三井物产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现在,该公司的贸易额大约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4。
1918年三菱商事从三菱合资公司中分离出来,作为一家商社正式成立。与三井物产一样,三菱商事也从出口、销售筑丰煤田的煤炭而起步的。但从企业规模来讲,三井物产要大得多。1919年成立的大阪北港株式会社最初是从经营房地产开始的;1952年改为住友商事,从此作为一家商社开始从事经营活动。
综合商社的另一个起源为在关西地区诞生的纤维行业商社。明治时代初期,日本贸易中纤维制品(原料和产品)大约占一半。江户时代作为纤维批发商起步的伊藤忠商事、丸红、东棉(现在的丰田通商)、日棉(现在的双日)和江商(现在的兼松)被称作“关西五棉”,这几家公司都是以纤维贸易为中心而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日本这些商社的事业扩展与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是同步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的近代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战争特需的产生。在战争特需的状况下,主要商品的价格上升了,对钢铁的需求增加了,海上运输业的市场价格也高涨了。在这个时期,日本商社的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均得到了迅速的扩展。
此后的昭和时代,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商社也纷纷合并重组。但即便在这种状况下,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国的询价增多了。大公司三菱商事在中国大陆各地、中国台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甚至在欧美的伦敦和纽约也设立了经营据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各商社不得不在政府管理下开展经营活动,事业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战后日本被联合国军队占领,这种状况下,采取了贸易由政府机关负责,商社作为进出口代理商这样一种形式介入。1945—1952年,作为联合国军队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对日本占领政策的一环,推行了“财阀解体”政策,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等大型商社无一逃脱被分割的厄运。此时,日本商社陷入了存亡危机。
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为了赚取更多的外汇,振兴出口业成为日本的国策;此外随着重化学工业化政策的推行,商社的功能再次被重新提上日程。政府对商社采取了外汇分配制度等优惠政策。就这样,日本的综合商社在60年代为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化这一产业政策的推行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当时商社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资源输入、技术引进、产品输出和向生意伙伴提供资金等。
60年代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资本发展起来,它们通过对生产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投资而获取利益。这种情况下,综合商社的作用相对下降了,商社金融的作用有所减小,随着流通革命的进行也发生了批发商被排挤的状况。此外,产业本身的高度化和专业化也是综合商社作用被削弱的原因之一。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所谓“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指以1973年的中东战争为契机,由于石油输出机构的各加盟国抬高了原油价格而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1979年随着伊朗国内发生政变,原油价格再一次上涨,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这种状况下,80年代前半期日本商社的经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当时被称作“商社的冬天”。1977年由于在加拿大的石油精炼项目遭到失败,作为十大商社之一的安宅产业被伊藤忠商事吸收合并,导致其经营陷入危机。
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之所以进入寒冬时代,有这样几个理由:高速经济发展期的结束,以及与此相伴的以原材料产业为中心的过剩设备处理、以汽车等耐久消费品产业为中心的生产厂家在流通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等状况等。在这种情况下,商社被迫进行了经营方向的转变,从支撑了日本高速经济增长的钢铁业等“重厚长大产业”,转向电子工程学等“轻薄短小产业”。同时,以石油危机的发生为契机,日本商社开始积极地转向海外资源开发、大型生产设备输出等大型项目。在这个时期,综合商社的经营范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85年,因美元升值而为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发表了将与五个发达国家进行共同干预为主旨的共同声明,这就是“广场协议”。由于该协议的签订,日元急剧升值,原本1美元可兑换240日元,到了1年后可兑换120日元。在此状况下,当时的中曾根内阁调整了之前的财政紧缩政策,采取了扩大公共事业投资的政策;同时,为了防止日元的急速升值引起经济衰退,也为了扩大内需,在此后也继续实行了极度低利息的政策,并下调了法人税和所得税。这样一来,虽然国家税收减少了,但富裕阶层的收入却增加了,因此流向土地和股票的投资也随之增加了,导致了股票市场的繁荣和土地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最终发展成为泡沫经济。1990年3月,政府对土地相关融资的总量作出了限制,以此为导火索,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的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综合商社终日忙于处理巨额不良资产。据综合商社统计,各公司资产共减少了两成,这直接导致了综合商社业界的重组。1977年安宅产业破产后,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红等9家公司可称为综合商社,之后业界的重组又继续进行。1999年兼松公司把不盈利的部门分离了出去,缩小了业务规模。由此,兼松不再是综合商社,变为了一家专门商社。到了2003年,日棉和日商岩井合并后诞生了双日公司;2006年东棉和丰田通商合并成为丰田通商。至此,9家综合商社变为了7家。
度过泡沫经济破灭的危机之后,从2000年开始,综合商社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由于世界上新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机遇,资源价格也保持在一个新的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整体上都处于一个较好的状况。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带来了商社经营业绩的提高。综合商社主要在原材料方面有优势,也就是拥有诸多所谓的“上游权益”,这成为巨大的收入来源。直到现在,资源能源部门收入仍然是各家综合商社的大头收入之一。
此外,在泡沫经济的处理过程中,综合商社也在经营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泡沫经济破灭后,通过裁员、处理不良资产、压缩有利息负债等措施,组织机构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资产负债表也逐渐合理化。此外,又制定了投资和退出的严格标准;在事业部引入单位制,极大地提高了危机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的能力。综合商社投资的对象也扩展到了环境、生物和保健等领域。综合商社的业务范围也从商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上游”扩展到了“中游”和“下游”,除了以前就有的中介收入之外,投资分红和其他资本所得也成为商社重要的收入来源。表3-1简要列出综合商社作用的变迁。
表3-1 综合商社作用的变迁
资料来源:村井美惠等:《带你了解综合商社的动向和结构》,秀和系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