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记忆的秘密
关于记忆,国外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也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在这一节,我把和高考学习有关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帮大家提高分数。另外,记忆曲线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在3.1.3小节介绍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6.2.1 认识自己的大脑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修炼出了自己独特的大脑,这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的顶尖物种,其他生物即使体积再大(鲨鱼、大象)、数量再多(蟑螂、细菌),最后都被人类征服。
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信号刺激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现实的具体刺激,比如声音、光照、颜色、味道、软硬等,称为第一信号;第二类是抽象刺激,比如语言、加减法、文字、逻辑推理等,称为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是人和动物都能理解的,而第二信号只有人类能够理解。即使再聪明的猴子,它也很难明白为什么3+4=7,即使人类训练出来一个会加减法的猴子,它也不能独立算出37+37等于多少。
而我们的学习都是在训练第二信号系统,使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皮层由100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而每个神经元之间通过20000多个突触的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个神经元在接收其他神经元信息的同时,还要向其他神经元传出信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四通八达,所以信息才得以瞬间传遍各个角落。
理论上,人脑可以存储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如果一个字占一个单位,一本书20万字的话,那大脑可以存下50亿本书,人类从古到今所有的书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大脑潜力有多大。很多人把自己的大脑白白荒废了。
6.2.2 记忆的本质
简化一下,你可以把大脑的记忆部分想象成CPU、内存和硬盘,分别对应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如下页图所示。
这里的长期记忆也不是永远不忘的,比如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他工作几年后,再让他做高考的物理试卷,他也有可能考不及格。那是因为太久时间不接触,把其中的公式、技巧都存在了记忆深处,提取不出来了。但是如果让他看一下参考答案,复习一段时间,他很快又能考到100分。
三种记忆的区别见下表。
三种记忆的区别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短时记忆是由瞬时记忆转化而来的,而长期记忆则又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的。不过,这些转化都有一定的条件:瞬时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适当的复习才能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不仅要复习,而且要尽量和其他已有记忆融合,让它们互相关联,这样才能减少遗忘。
我们复习的目标,就是把各个知识点变为长期记忆,存储到大脑中。如果你是学渣的话,对各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那么记忆同样的内容,就困难得多,因此努力的初期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你的记忆没有依靠,不能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必须有一定基础后,才能让新的知识点扎根,渐渐扩展。也就是说学渣的学习曲线是指数加速的,前期很慢,后面会越来越快,如下图所示。
不过这也是公平的,前面不努力,落下了很多功课,要想追上去,肯定要吃苦头才行。
6.2.3 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第一次见到这两个词,你一定觉得很陌生。在写书的时候,我尝试用通俗的文字起标题,后来发现,还是用这个术语比较好。下面进行名词解释。
➢ 抑制:可以理解为“干扰”,也就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意思。
➢ 前摄:表示之前学习的内容。
➢ 后摄:表示之后学习的内容。
用一个例子说明:
你要背诵一篇课文,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都记得最清楚,而中间部分最容易忘。这是因为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作后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作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最后的结论如下图所示。
另外,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 相似性制约:先后学习的两种知识完全相似时,后继学习相当于复习,不会产生相互干扰。若先后两种学习材料完全不相似时,互不相干,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只有当两种知识处于既相似又有不相似的状况时,干扰作用最大。
➢ 时间间隔制约:在学习完第一种知识后,立即进行第二种知识的学习时,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大,随着时间间隔加大,抑制作用减少。
➢ 掌握程度制约:先学知识的巩固程度越高,意味着内部联系越紧密,越能抵御后摄抑制干扰作用;反之,则越容易受干扰作用的影响。后摄抑制也是如此,如果后学习知识掌握得牢固,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就会小一些,否则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读起来是不是很费劲?这是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下面我们讲解这个规律的具体运用。
1.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
“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记忆的黄金时段!睡前用来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记忆曲线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另外,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建议同学们晚上睡觉前,快速翻看一下白天的重点,或者翻看一下错题本,然后尽量少卧谈,快速进入睡眠状态,这样效果最好。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天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2.不要和一科较劲
这一点尤其提醒偏科的同学。比如你语文成绩特别差,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要把语文搞上去。于是所有的自习课都给了语文,甚至在其他课上也看语文。结果肯定会让你失望。因为干扰的缘故,你辛苦了半天,都被“抑制”了,最后只保留了前面的一点和后面的一点。
有的同学在制订复习计划时总喜欢把相同的科目放在一起来复习,觉得不用总是变化思维,其实人的思维是常变常新呀,这样可以克服材料间的干扰,并且不容易使思想产生厌倦感。所以说,复习时要做到文理交叉复习,以此来克服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影响,并能从一定程度中克服材料的单一所带来的枯燥感觉。
正确的做法是文理科交叉复习,先学一节课语文,然后休息10分钟,再学数学,这两个科目之间不会互相干扰,从而增加记忆效率。
3.课间休息不要“加班”
有的同学为了抓紧时间学习,把课间休息的10分钟也用上了,觉得这样能多学一些。其实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让大脑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不能整理之前的知识,反而效率低下。
正确的做法是,课间休息一定要放松下来,在外面做做运动,或者和同学聊聊天、散散步都是好的。
4.不要一口吃成胖子
以学习英语生词为例,如果当天上午学习20个生词,那么,当天晚上集中复习一个小时就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我们可以当天晚上复习30分钟,第二天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星期后复习5分钟。注意复习时间间隔逐步加长。一般来说,复习间隔最好为第一天、第二天、第四天和第七天,复习时间越来越短,复习间隔越来越长。
一天中的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早晨集中半小时的时间复习生词,就不及早晨复习20分钟、中午复习5分钟、晚上再复习5分钟的效果好。
6.2.4 熟睡后,大脑依然在工作
面对高考的同学,可能很讨厌睡觉,认为它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如果都用来学习那有多好。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完全是在睡眠过程中形成和巩固的。当你睡着时,大脑确实在重播、分析、储存一天的事务,并留下记忆痕迹。睡眠状态下大脑的神经变化程度是清醒状态下的2倍,一些神经路径的讯号增强并形成细胞间的新连接,另一些路径的讯号变弱并失去连接,使得大脑内的记忆远比持续工作状态下清晰得多。
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且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比如一个运动员在训练网球的时候,不管怎么练习都没有提高,精神也疲惫不堪,最后赌气睡觉去了。但是到了第二天,打球水平却出乎意料的好。这就是大脑在睡眠过程中自动学习的结果。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把睡眠当作朋友,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出的结果,不要强行改变它。另外最好能睡到自然醒,别让闹钟强行打断大脑工作。
6.2.5 魔力之7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经进行过一个研究,就是一个人短时间内能记住多少内容。测试结果显示,正常成年人一次能记忆7项内容。这个“7”被称为“魔力之7”或“怪数7”。这个“七”既可以是7个汉字,也可以是7组双音词、7组四字成语,抑或是7句七言诗词。
我们在记忆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7组之内,而这7组中的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应会大大提高。
比如记忆电话号码01087372168,一个一个记要记11项,若分成010-8737-2168这样3组,则记忆起来就快多了。
我们睡觉前回顾当天知识的时候,尽量把它们压缩在7项以内,这样可以避免大脑“内存”不够用,增加记忆效果。
在我高二学语文的时候,就被这个魔力之7折磨了很久。因为语文的知识很零碎,我试图一次记忆很多生僻字,每天睡觉前写到一个纸条上,结果因为数量太多,超过了7个,导致每次都记不全,然后怀疑自己记忆力出了问题。后来改变策略,晚上记四五个,早上起床再记四五个,效果一下子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