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息技术助推企业集团财务转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21世纪初,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高端的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甚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使得人类进一步将深藏在物质运动中的强大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将世界变成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随着微处理机走入办公室和家庭,超级计算机问世,卫星通信与光导通信技术随之不断出现和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以最便捷的方式增强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促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对基础设施所发挥的支撑功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彰显。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宽带、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后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信息化建设架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化作用范围与形式。人们预测,未来的20年将是信息技术融入各产业的新经济时代,新产品、按需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本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过渡,推动新经济的新技术很多,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是数字技术和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
现阶段,推行数字技术是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数字技术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转换成计算机唯一能识别的机器语言(二进制0和1)后再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是实现信息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数字技术视为业务和战略的核心,一波新的转型浪潮正在兴起。三种类型的数字化正在推动着变革:脱媒——数字化解决方案使公司能够脱离中间商,直接为消费者服务;分解——像不动产和汽车之类的大件商品被分解并重新包装成服务;虚拟化——实体物品正在变成虚拟物品,正如我们在音乐和出版领域所看到的那样。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在对139个经济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状况的全面评估中,中国的排名比2015年上升了3位,列第59位。报告中所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是评估一个国家从新兴信息技术中获益并利用数字转型机会之就绪程度的重要工具,代表各经济体利用数字化变革的能力,并评估其从新兴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获利的就绪程度。2002—2011年10年间,中国的网络就绪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对于经济体网络就绪指数的评价,也从基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向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影响力评价拓展,通过增加评价指标,将评价体系由环境、就绪、使用三个模块,扩展为环境、就绪、使用、影响四个模块,同时,总评价指标数由上一年的71个减少为53个。受世界经济论坛NRI计算方法的调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排名由2011年的第36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51位。2014年、2015年两年中国排名持平,2016年实现3个名次的显著提升。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新型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源泉,为企业和个人进行组织、生产、贸易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再往前看,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则是智能化,即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简称人机物智能,也称为人机物三元计算。相关概念包括万物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无缝智能、“互联网+”等。人机物智能可以理解为万物互联网之上的无缝智能计算技术,需要发展新的核心技术与生态系统。人机物智能的本质是通过信息变换优化物理世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活动,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得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更加高效,更加智能,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征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集约化、智能化。对于计算机智能的研究主要是以科学为前提,计算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智能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具有能够模拟人类思维活动及感觉行为的特质,可对信息进行集约化的逻辑分析及综合处理。第二,数字化、网络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就是现如今普及率最高的网络。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处理功能,再配以网络化的运行,便可以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和共享。第三,快捷化、高效化。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均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整合及存储的基础之上的。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可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快捷化、高效率的管理,这也正是电子信息技术快捷化、高效率的具体体现。
三、信息技术变革的力量
(一)信息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近20年来,技术驱动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强势崛起,即数字经济。
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育、信息技术处于传统行业和领域的推广应用阶段的时候,IT化催生了数字经济1.0,通过推广应用IT,大大提升了原有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成长起了以IT设备制造和相应软件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没有能在全社会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个阶段持续到21世纪10年代。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群落崛起,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日益深入,基于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始兴起,我们称为2.0时代。如果说数字经济1.0以IT化为特征,那么数字经济2.0则呈现的是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首先,平台是数字经济2.0的基础,依托“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其次,高度数据化是新兴的数字经济2.0不同于1.0时代的显著特征,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网络与价值网络;最后,在数字经济2.0环境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带来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的全新局面。
数字经济2.0架构在“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并带来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未来经济发展的技术延展性不断增强,商业、产业、企业活动的边界不断拓展。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到2030年这些数字化力量可能会转移和创造中国10%~45%的产业收入。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创造性破坏,它可以彻底根除效率低下,并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力方面达到新的水准。中国已经在影响全球的数字化格局,未来它还会发挥更多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正在迅速扩张。2016年,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这三大数字巨头为中国提供了42%的国内风险资本投资,它们发挥的作用远大于脸书、亚马逊、奈飞和谷歌公司,后面这些公司加起来在这一年中仅占美国风险资本投资的5%。如今,包括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和保险公司中国平安在内的大型传统企业正在果断地迈向数字化,发展自己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在数字产业方面,2015年网络零售已占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2.9%,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成为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核心诉求,智慧物流、普惠金融成为服务新业态。在数字生活领域,网络游戏、网络约车、分时租房、智能交通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日益活跃,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信用的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等将日益成为管理者创新和变革管理模式的重要选择。在数字技术方面,政府是一个积极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将在未来7年里投资建设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5G移动网络,以及支持量子技术发展——后者可能给我们带来世界上最安全、速度最快的互联网,这将是我国拥有的一个不可估量的优势。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将伴随经济组织的变革,“共享平台+企业/个人”的经济组织方式在未来20年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当小企业或个体接入“平台经济体”,他们将变得强大起来,能像大企业一样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创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个体只要有一块屋顶就能做太阳能的生意,有一辆车就可以做网约车,通过手机甚至联网的智能眼镜就能买卖全球。
在社会领域,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亿万个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自由连接体,未来社会就业将出现六个趋势:“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将成为基本的就业景观;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式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斜杠职业等“灵活就业”将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基于网络、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将越来越普遍;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商业和经济模式快速创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细分、快速演化的新职业将大量涌现;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获得更公平、更可贵的就业机会。
可见,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水平日益提升,创新不再局限于技术范畴,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更大影响力。
(二)信息技术丰富管理手段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与效益,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企业实行集成管理,将上游和下游的环节形成一个整体,通过网络对全球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概念的出现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和运营模式不断的改变。
从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来看,财务管理软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发展。借助于大型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分析功能,财务管理软件在向更强的分析功能发展,也有的在向支持企业管理的方向发展,演变成ERP管理软件。
到目前,财务管理软件大致经历了6个时期。
(1)单项型财务软件。该阶段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运行在DOS操作平台的单项型财务软件,在功能上仅仅是完成一项独立的财务处理工作。
(2)基于LAN(局域网)的核算型财务软件。该阶段的财务软件的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的应用,但仍然是局限于事后的核算,与企业的管理严重脱钩。
(3)管理型财务软件。该阶段的财务软件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开始涉及企业的管理内容,如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控制等。
(4)基于Internet的财务软件。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Internet的B/S(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采用Web技术、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的管理软件,符合企业经营方式向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是国际财务管理软件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5)智能分析型财务管理系统。这是财务管理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功能是支持数据库的应用,实现OLAP(联机分析处理)智能数据挖掘分析,以及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支持进行财务状况、损益和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功能。
(6)智能化财务软件。智能化财务软件将基础会计工作进行集中化、自动化处理,2017年9月已经出现了财务智能机器人,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自动化流程解决方案,它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财务人员几十分钟才能完成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速了企业信息的交流,能够实时根据收集到的财务信息生成实时财务报表,更加全面、实时地反映企业会计经营信息。通过财务流程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财务部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达到了人力资源和工作强度的“削峰填谷”。
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经历了从物料需求计划(MRP,也称作基本MRP)、闭环式MRP到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再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演进过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实现了从封闭、单一的孤岛式财务管理到涵盖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全面管理,从对财务信息的事后反映到对财务管理的事中控制和事前计划的转变。
基本MR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MRP主要解决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在基本MRP阶段中,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只为一些职能部门中的少数管理人员服务,主要是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手工工作,而且多半是用于处理那些数据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核算业务,如用于会计中的工资计算或材料收发核算等简单的账务处理。
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阶段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投入与产出的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检、执行和控制,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而财务管理软件在这一阶段中,原来手工操作下的全部会计数据处理都用计算机来代替,计算机应用的重点是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加强数据的反馈作用,从而为会计工作重点从对外反映情况、向对内加强管理创造了条件。在数据处理方式上,除了批处理外,也开始采用实时处理,信息的重复率也大大降低。但此时的财务管理系统仍然是完全独立于闭环MRP系统之外的财务“孤岛”,仍然不能交互,不能共享数据。
20世纪80年代,MRPⅡ对闭环MRP进行延伸和扩充,在全面继承MRP和闭环MRP的基础上,把企业宏观决策的经营规划、销售/分销、采购、制造、财务、成本、模拟功能和适应国际化业务需要的多语言、多币制、多税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接口等功能纳入,形成了一个全面生产管理集成化系统。MRPⅡ管理模式下,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从而保证了生产与财务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使财务部门得到及时、准确的资金信息,用于控制成本、参与决策、指导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但是MRPⅡ中的财务系统主要用于事后收集和反映财务数据,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了ERP,是一种基于“供需链”的管理思想,它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虽然ERP的主线也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新一代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务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转变。
当然,ERP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其他信息系统的支撑与配合。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供应链管理(SCM)、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代表的管理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走向集成融合,它们各自的长处以及侧重点正好处在不同的区域与环境,从各个方面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提升和创新,如图1-4所示。
图1-4 信息技术的提升使得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1)业务流程重组(BPR)是ERP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企业实施ERP的重要补充。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关注的是在合理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问题。而只有在合理、优化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施ERP,才能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反过来,ERP又是BPR成功实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因为流程再造涉及的具体事务,如层次结构的压缩、非增值环节的清除、冗余环节的删除、信息通道的疏通以及职能部门、员工的交流等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ERP作为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软件,是实现这些事务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
(2)供应链管理(SCM)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处于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从而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最后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其显著优势在于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加强了对供应链上企业的协调和企业外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弥补了传统ERP的不足。
(3)精益生产(LP)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精益生产是典型的“拉”式生产,而ERP是“推”式生产,但ERP吸取精益生产技术则是ERP走向完美的一个必经过程。通过精益生产可建立车间在制品生产调度规程,建立看板拉动系统,依据实际的销售数量安排从成品到零件的拉动型生产,可以弥补ERP在现场控制和计划变动处理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的不足。
(4)敏捷制造(AM)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敏捷制造受到人们的普通关注,设计并开发面向敏捷制造的ERP软件成为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新任务。对比普通的ERP和MRP-II软件,AM/ERP系统具有如下优势:① AM/ERP以“项目管理”替代了“订单管理”,以项目的形式管理企业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商业机会,并将项目分包给联盟企业或下属企业;② AM/ERP增设动态联盟组成、监控、分配与清算功能,这些功能支持企业挑选合作企业,监控盟友生产进度与品质、联盟中的风险和分配以及联盟解体时的财务清算,从而保证了动态联盟的实施;③ AM/ERP以财务为中心替代以物件准备为中心,所有项目和活动与价格直线挂钩,计算各部门和各阶段的成本和利润,加强财务成本对物流计划的控制,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5)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改善和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以更优质、更快捷、更富个性化的服务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的目标。CRM系统与SCM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关系。CRM中的市场策略、销售管理和合作关系对SCM产生直接影响;同时SCM对CRM中客户满意程度也会有直接影响。对ERP而言,CRM弥补了ERP在前台的不足,通过分析销售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反馈到营销活动和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中,要求调动企业一切资源,为客户服务,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加企业效益。
(6)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来分散的、小型的组织模式的劣势越发明显:规模不经济、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隐性的联合成本、不协调性和低效率。这对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形式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先进企业开始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
(三)信息技术助推财务转型
财务在这一轮技术升级的浪潮中也面临着升级与转型,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数据处理应更具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同时,现代企业发展衍生的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也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加强调数据的分析、控制和决策。例如,现代会计工作基础上的财务管理逐渐与企业管理的其他领域挂钩,并在企业运作的管理链中得到全程体现,会计人员应逐渐参与企业管理并以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为企业运作创造价值,企业财务数据应充分共享并形成高度的集成统一。
正当信息技术对企业及其财务管理提出挑战时,互联网技术依托于新信息基础设施获得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为财务转型创造了条件。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中国拥有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40%以上,其移动支付交易额是美国的11倍。在尖端技术方面,中国是全球的一个主要投资者。中国在电子商务等面向消费者行业的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可见,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使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催生了新的业态,丰富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而是可以将财务信息化的触角延伸到客户与供应商;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财务流程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无纸化和移动审批、电子发票和电子档案、移动报告展示等都成为可能;云计算降低了财务的系统建设成本,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财务能够进一步在成本盈利性分析、客户信用管理、风险控制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可以说,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使得财务转型与财务信息化的升级改造成为可能。财务可以借助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时亦可以有更多的转型创新思路付诸实践。
当然,对于一个规模并不大的企业,如果财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停留于传统的会计核算,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风险也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但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企业的业务规模与组织越来越大,经营多元化必然带来管理跨度与管理内容的复杂性,供应链条的延长带来的客户差异性也会越来越大。加之,外部风险对于一个集团型企业的影响,此时,如果没有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提供战略与风险管理支持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将难以管控。
我们从企业集团转型的宏观背景与微观背景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新常态市场经济因素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难以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管理需求,也正是在这两种外部力量的双轮推动下,促使企业集团调整发展思路,走上财务管理转型的必然之路。而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财务转型的路径。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财务转型的核心思路就是要把企业集团中最能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从原有的财务部门分离出来,放到业务层面与集团层面,在降低成本、增强管控能力的同时,明确财务在企业集团价值链管理中的正确定位,努力为创造企业价值服务。当然,转型不是为了摆脱会计核算,而是要在不断强化原有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管理决策支持、预算预测、税务筹划、财务分析、业财一体化监督等工作中,最终支持集团整体的价值创造活动。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