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驱动的制造范式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制造范式——人类制造的未来

制造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人类一出现就会制造东西,制造工具更是人类与猿类揖别的分水岭。但同样是制造东西,时代不同,人们制造的范式就不同。

手工制造时代,人们肩挑手扛,以人力当动力,靠着简陋的生产工具,就这样造出来到今天我们仍然啧啧惊叹的工匠文明。手工制造虽然落后,但人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受益于它带给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

手工制造发展时间长了,工具不断演进,一些聪明人就发明了更加复杂的机器。一台机器需要另外的机器配合,于是产生了链式的机器发明,这一过程在250年前的英国纺织业反复进行,最终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大功告成。一个看起来可以连续运行的动力机器,外加大量生产机器构成的体系组成了世界上最早期的工厂。有了工厂,大机器生产范式最终形成。此后全世界开始疯狂模仿,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大机器生产遍布了整个世界。

在大机器生产范式最为辉煌的时刻,世界上发明了电力,发现了石油,从而开启了人类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不过,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大机器生产不断量变而创造出全新的制造范式,而是再次从手工制造开始,运用新技术,跃变出一个全新的制造范式,从而使大机器生产因落后而被淘汰。流水线生产是福特在手工制造汽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从而开启了制造范式演进的第三个时期。流水线生产意味着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必须大规模销售,大规模销售进而催生了大规模消费。在福特主义——高工资、高产量、高消费的指引下,全世界享受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物质繁荣。流水线生产带来的物质繁荣没有持续多久,人们就开始乏味了。人们需要多样化,而不是福特主义强调的单品生产,以满足大众需要。大体上同时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样化产品线来应对这种需要,很快就后来者居上,把福特公司竞争下去了。但这时候,基本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变,只是多了几条生产线。

又过了一段时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同样敏锐地觉察到了世界已经发展到多样化、个性化时期,迎合这个需要才能发展。另外,它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实力来照搬美国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怎么办?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进而创造出了精益生产模式,以拉式生产和即时生产为中心,强调零消耗,满足小批量、多样性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公司发现自己竞争不过日本公司,后来发现奥秘就在于精益生产,又转过头向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学习精益生产。以精益生产的思想为核心,结合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专家们提出了大规模定制制造范式。大规模定制以模块化生产为基础,满足大众小批量、多样性的需要,开启了第四制造范式时期。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很多所谓工业4.0的案例,但只要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其实质还是大规模定制。按照德国工业4.0的逻辑,这些案例还是工业3.0,只不过更加智能而已。

现在,新技术革命爆发已经10年,期间智能制造、德国工业4.0风起云涌。2017年,人工智能引爆了智能革命。基于新技术革命,世界有一个共识,一场新工业革命必然会发生,一个全新的制造范式一定会形成。但具体是什么,人们提了很多方案,包括德国工业4.0,但现在看起来都不太像最终谜底。如何科学地给制造业描绘出一个未来范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预期蓝图,现在媒体和自媒体热烈讨论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又向何处去呢?转型错了,又由谁来负责呢?

范式是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通例,其他企业就是照搬来都没问题。不是说形成一个局部可行的模式就可以称为范式,它得具有通用性。有了通用性,才能成为全社会的范例。通过范式学习,人们可以解决社会中同类的问题。

过去告诉我们未来,但并不是过去的范式直接能导出未来。事实证明,从手工制造到大规模定制,制造范式的演进并不是在某一家企业连续进行的,也不是前一个范式量变,并最后质变为后一个范式这么简单。过去的范式演进告诉我们一个规律,范式是在社会环境、价值观、技术和制度四个元素框定下形成的。首先要找到一个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价值观,然后用最先进的技术构造它的内部结构,最后再用制度强化它,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于新时代的制造范式。

当下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日渐富裕,精神满足日益重要,人们更加追求价值,基于互联网的虚实融合空间初步形成。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又是什么?以人们的深层次需求满足为中心,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非物质追求,满足真实场景的个性化需要,以及以价值为中心进行生产。简单地说就是,让“以用户为中心”真正落地,重点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非物质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听起来很熟悉,人人都在说,福特就说过从消费者出发,但最终落实了没有?基本上都落实到订单,用户愿意买单好像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了。另外,工业技术怎么发展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满足用户无止境的需要,即以用户为中心也是有边界的。本书证明在产用分离的情况下,实现“以用户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从生产者和使用者角度,两边都是黑箱,仅仅通过交易是无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而且,产用分离不是今天才形成的,既有分工、交换、货币、市场等客观原因,也有传统制造范式的人为因素,克服产用分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更重要、更现实的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成生产和使用双方的沟通、理解和价值交换及不断增值,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以用户为中心”。这也是本书所提出的产用融合制造范式的内涵,让生产者和使用者融合在一个系统中,双向透明,形成价值环流,实时按需生产和价值流动式生产。生产者尽最大能力实现生产,使用者理解并参与生产过程,使使用者价值最大化,反之,生产者的价值也能够最大化。那么,产用融合制造范式是否可行?它其实是内部构造问题,只能从技术发展中找答案。

60年的算力量变,10年云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实用化,智能机器普遍存在,这为我们实现产用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整合各种技术元素和工业元素,为产用融合提供了系统级的平台。工业互联网是机器的机器、系统的系统、工厂的工厂,它可以看成未来制造业的“超级生产机器”。理想状态下,使用者连上这台超级机器,就能实现其需要的生产。有了智能技术、智能机器,以及“超级生产机器”——工业互联网,还有万物互联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做辅助,构造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价值环流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产用融合蓝图已经清晰可见。

人类早期的自产自用,其实就可以称为产用融合。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分工、交换、货币、市场的产生,以及旧制造范式,不断造成和加剧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的分离。未来,借助于全新的产用融合制造范式,人们将会再次回归到有如人类早期的“自产自用”状态,人们也将实现真正的按需生产。按需生产不是按订单生产,而是实时永续的按需,是生产者和使用者互动式生产,是流式生产。形象地说,就是“边生产边使用、边使用边生产”。产用融合制造范式支持用户参与创新或用户主导生产,只要生产者和使用者处在一个价值环流中,一切皆有可能。

产用融合制造范式不是一种空想,现在已有的个性化定制、面向共享的生产、协同生产、服务型制造都可以看成产用融合制造范式的典型局部应用,而产用融合是它们的共性基础。新零售也可以看成产用融合制造范式的一个典型场景,未来的其他场景也将如此。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产用融合——人类未来的第五制造范式,它将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制造未来和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翘首以待!

杨青峰

201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