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记忆术的记忆法则
另一本拉丁文修辞学著作《献给赫伦尼》,详细地讲解了场所和影像的法则。这些法则,到今天仍然为训练记忆术的人所遵循。
虽然在应用上,当今的定桩记忆方法加入虚拟的场所以及关联性的延展应用(例如林约韩利用关联性和数字系统,自主创新建造了1000个虚拟场所),在影像创造上,我们从中世纪法术影像原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基本法则。但是总体方法的基础,还是与古典记忆术的法则有密切的关联。所以,理解了简单的古典记忆法则,再来学习现代的记忆术,会更容易上手。
古人把记忆分为自然记忆和技巧记忆(当代心理学也有类似的分类)。自然记忆是内在的记忆力,是一种天赋。古罗马哲学家当时无法从现代科学客观角度去解释,所以只能认为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在古代,自然记忆能力好的人,被视为拥有“神圣之力”,因为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被世人误认为是“神人”。当然,在今天科学进步的时代,我们知道所谓的“神圣之力”其实就是一种技巧记忆,并非“神人异能”。而这种技巧记忆,是指能够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提升的记忆力。如此说来,古典的记忆术其实就是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技巧记忆。
空间场所的法则
记忆的场所,在古罗马到中世纪,记忆术应用者大多使用的是庙宇、剧场、宫殿、教堂。而在今天,我们大多使用的是房间、街道、公共场所等地点。
首先,记忆场所必须是有次序的,因为次序是有效牢固记忆的主要因素。
其次,记忆场所中的地点,不可以太相似,比如太多的柱子、椅子等相同的物品或者地点,相似的地点,会导致混淆。
第三,场所应该大小适中,不能太大,导致存放的影像不明显;不能太小,因为影像放进去会太挤。
第四,记忆场所的光线也不能太明亮或者太昏暗,以免存放的影像太过炫目或者被阴影遮盖。
第五,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当适中,因为空间的距离会影响思维的感觉。
记忆影像的法则
记忆的影像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的影像,一种是字词的影像。
概念的影像,是指不需要一字不漏记忆的概念内容,为这类内容指定一个影像就是概念影像。我们举个例句:“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可以用一个“黄金手表”的图像来代替,“黄金”代替“宝贵的财富”,“手表”代替“时间”。
字词的影像,是指要一字一句记住的内容,需要为每个字创造一个影像。
举例:
“要”字,拆分成“西”和“女”,联想到“西方女子”,就能为该字指定一个影像了。
“谐”字,利用近似音“鞋”,联想到鞋子,也可以作为该字的一个影像。
“海”字,由文字的意义,联想到“海水、波浪”等,可以直接联想到画面。
以上列举的三个字的影像创造,涉及把抽象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的三个技巧:象形、谐音、意义,这是图像转化的三个重要技巧。
古罗马人认为,日常生活中看见漂亮的、寻常的、平庸的事物,一般不会记下它们,因为心智没有受到新奇的、非凡的感觉刺激。所以,他们认为有效的影像必须是奇特的、特别拙劣、被逼的或者是异常的、伟大的、荒谬的事物,这样才可以久久不忘。
尽管,今天我们对影像的转化,也是提倡因人而异,但是我觉得,创造有“有作用力的影像”应该遵循一些有效的法则,通过锻炼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种想象力。
影像的“灵魂”
通过前文内容我们知道,影像是用来代替事物(文字、数字、字母等信息)的一种图像。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因为记忆的影像里面包含了“意向”。这个意向可以说是影像的“精神灵魂”,它会通过影像,传递事物本身的意向。
《记忆之术》中举了这样的例子:用来提示一头狼的外形的影像,其中也包含“狼是危险的野兽,走避才是上策”的意向。
同样对于抽象的字词,假设为“公正”一词选定的影像(如图:锤子和天平),其中也包含了想要培养“公正”这种德行的意向。我们可以理解为,影像不是一个图像那么简单,它包含着一种意向,这个意向是影像所代表的事物的“精神灵魂”。
比如“智慧”这个词,每个人找到的影像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用“柏拉图”,有人认为应该用“孔子”“老子”“诸葛亮”。选择不同影像,虽然表示的都是“智慧”,但是不同影像人物所带给我们的意向,也会有所偏差。
如果每个影像都能带出一个意向,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优质的影像、有作用力的影像,辅助我们记忆相关的信息,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比如说,我们要记住法律条文,我寻找的影像可以找法律相关的人物,或者相关的影像来代替抽象的字词和概念;要记忆建筑类工程类的信息,我可以记住木匠鲁班,或者工程师詹天佑等人物形象,或者工程相关的物品影像来记忆此类专业中的抽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