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互联网+顶层商业系统:实现盈利增收的创新商业模式
2.1 商业模式的三维解读:“术、法、道”
2.1.1 商业模式的内涵:价值创造与收益获取的组织运作系统
商业模式是被创业者和企业常常提起的概念,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商业模式所展示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直白地讲,商业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什么途径赚钱”。当然,这种赚钱模式,体现的是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效益目标的达成能力。
因此,可以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在现有条件的支撑下,通过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所形成的持续性的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的运作系统,以及系统背后反映的价值标准。从这个定义来看,商业模式包含四个重要因素:价值创造、收益获取、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其中,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以及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合作生态,分别组成了两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以此增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如图2-1所示。
图2-1 商业模式包含的4个重要元素
(1)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
价值创造即企业为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这是企业获得消费者和社会认同、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收益获取即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回报,这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只是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而缺乏相应的收益获取途径,那么就背离了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导致难以生存发展。这种单一取向的商业模式,侧重于价值链后端的原料整合与前端的客户体验,无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再生系统,也就无法支撑企业持续性地生存发展。
同样,如果商业模式只侧重于收益获取,不能真正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有效的价值,那么即便获得一时的成就,也终会被消费者所抛弃,无法实现基业长青。
因此,只有将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两个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再生系统,才能构建出优秀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2)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合作生态
内部资源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所获取的核心竞争优势及产品创造能力。它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获得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外部合作生态,是指企业对外部相关资源的整合效果,特别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塑造的组织生态系。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模式,而更加依靠组织生态系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企业只有具备自身独特的产品、技术或者其他核心优势,才能在这个整体的生态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商业模式的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合作生态,也是一种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关系。
内部资源能力保证了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使其在外部合作生态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和话语权,从而将生态网络的效益转化为自身的盈利。外部合作生态则使企业可以整合更多的外部资源,并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如图2-2所示。
图2-2 “术”、“法”、“道”3个层面的商业模式
2.1.2 商业模式之“术”:商业模式的4个导向因素
前面已经提到,价值创造、收益获取、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合作生态,是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然而在商业模式的最初发展阶段,例如20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处于一种“每样都有,一样独好”的状态,甚至没有通过不同要素的协同配合,也获得了成功的发展。
本质而言,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机遇,而非优秀的商业模式。它们那种“每样都有,一样独好”的状态,也只是进入了商业模式“术”的层面。这一阶段,人们对商业模式的认知比较偏颇,形成了以四个要素为导向的四种商业模式。
(1)内部资源能力模式
内部资源能力模式强调企业对自身内部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资金、研发人才、管理及销售团队等优质资源。同时,通过对这些内部资源的有效管理与整合,实现成本控制、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等目标,打造出企业独特的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例如,当前在国内备受追捧的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通过“全员参与经营”的模式,充分调动了成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塑造了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
(2)外部合作生态模式
外部合作生态模式强调合作、互补、共赢。即企业由于自身资源、能力、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需要与互补型的企业进行稳定高效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势终端产品,降低企业自身的内部研发运作成本,增强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
外部合作生态模式的关键,不是内部资源能力或者价值创造,而是寻找到互补型的合作伙伴,以便通过合作协同的方式,研发出无法单独生产的产品,或者实现产品与渠道的整合。因此,这种模式面对的市场环境,往往是一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短缺经济,只要能研发出产品,就能够获利。
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不对称战略联盟”,就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与技术互补的外部合作生态模式。
(3)价值创造模式
价值创造模式,是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对自身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和独特的消费体验,从而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建立起与他们的强关系,让企业拥有一批高黏性的消费群体。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电商B2C模式,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产品存储和销售环节的整合,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选择,从而优化客户的消费体验。又如,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通过细化群体目标和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理念的创新,让客户在原有的产品中获得新的价值体验,从而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
(4)收益获取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是通过自身产品的销售获得利益的。而收益获取模式,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产品收入模式,拓展其他增收渠道,实现企业收益获取的多元化。
例如,对于一些十分贵重的可重复使用的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出租的方式收取使用费;或者打造出独特的产品体验,通过收取客户的体验费来达到收益获取的目的。又如,在“互联网+”时代下,很多互联网企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社交、购物等),以此获取了大量而稳定的流量。这时,就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共享流量的方式来取得收益。
2.1.3 商业模式之“法各要素高效协同的商业系统
在商业模式的“术”之层面,“每样都有,一样独好”的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更多是源于市场的不充分竞争状态,以及短缺经济中消费者对产品的极度渴求。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环境异常活跃,由短缺经济转向剩余经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环境也越发严峻。
商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由单一要素的竞争,转向了整体实力的比拼。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系统,企业只有将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生态合作、价值创造与收益获取等多种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合作互补的生态循环,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获得持续性的成长。
通俗地讲,就是企业需要“每样都好,多样联动”。如此,也就进入了商业模式“法”的层面。即商业模式不再局限于“术”之层面的单一要素,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各要素具有协同效应的高效系统。
(1)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合作生态
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内部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深耕自身,从而开发出独特的价值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以便在市场或者合作网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适应当今市场团队竞争的趋势,通过构建或参与组织生态系统,形成外部合作生态网络,以合作共赢为基础,通过不同合作者的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合作收益”。
例如,企业将原有的业务进行拆分,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深耕核心业务单元,形成独特的价值符号和竞争优势。然后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融入整体的组织生态系和价值网络中,从而借助组织生态系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获益。
“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合作生态”,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收益”,对市场导向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但是,作为一个柔性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本身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可塑性。因此,生态系中的各个成员会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内部资源能力的适应性调整,以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能力。
(2)外部合作生态+价值创造
一方面,外部合作生态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围绕客户的价值创造,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建立了与消费者的强关系。
例如,食品企业与网游公司合作,在各自的可视界面推广对方的产品。虽然单独来看,两个企业并没有增强内部资源能力;但是通过外部合作生态,却扩展了各自的资源配置范围,增强了价值创造能力。即通过在各自的市场领域中提供稀缺资源,为客户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3)价值创造+收益获取
企业是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实现收益获取。“价值创造+收益获取”,就是企业基于“消费者剩余”的原理,将整体产品进行细化分割,形成不同的价值模块。借助于消费者对每一细分模块的价值感知和消费,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产品“溢价”。
IBM推出的“象棋计划”,是将产品价值模块化的典型。为了深耕竞争日益激烈的PC市场,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IBM将产品的每个部件(如CPU、内存条、显示屏等),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进行推广。即消费者无须购买整机,而是可以单独购买每个价值模块,从而使公司获得了更多的产品“溢价”。
(4)内部资源能力+收益获取
即企业通过内部资源能力,构建出能够有效获取收益的核心运作模式,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更应该积极转变思维模式,改变以往围绕实体产品价值的内部资源整合,转而侧重于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并以此形成优势明显的收益获取系统。
例如,阿里的支付宝,就是依靠内部资源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的网络支付平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收益获取方式。苹果的AppStore,也是依靠自身的内部资源能力,实现了收益流转模式的转型。即软件开发者能够跳过运营商等中间环节,直接从苹果那里获得收益支付。
(5)内部资源能力+价值创造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用户的消费体验,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内部资源能力+价值创造”,就是企业不再单纯从产品创新出发,而是以优化消费体验为目标,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实现价值创造。
例如,当前的餐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单纯的产品创新已经无法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依靠内部资源能力,海底捞将重点放在了消费过程中的服务环节。通过独特的消费服务模式,海底捞传递了一种亲和感恩的文化理念,并成功地将顾客单纯的餐饮行为,转变为对就餐的服务体验,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6)外部合作生态+收益获取
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收益增加:一是依靠内部资源能力,对主要盈利点进行深度挖掘,获得更多的“溢价”;二是通过外部合作生态,获取更大的资源配置范围,从而实现多渠道的盈利模式。
显然,“外部合作生态+收益获取”,就是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借助整体生态系拓展企业的盈利渠道,增加企业内部要素的收益机会和能力。其实,在注重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以増强收益获取能力为目标的合作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商业模式。
只是,这种良性生态平台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公平性问题。具体而言,外部合作生态是通过更广泛的资源整合互补,实现平台整体收益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将平合的整体收益,合理公平地分配到生态系的不同环节,从而避免因生态系的内部竞争导致的利益冲突和分裂。
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智能手机行业的终端上网费用上,运营商就提出希望苹果等系统提供商为用户支付费用,这就造成了该生态系中运营商与系统提供商的竞争与冲突。
面对这种生态系的内部冲突,需要平台的构建者或主导者,发挥协调、整合、仲裁的功能,对平合的整体收益进行二次调节分配,以保证平台的公平性,实现参与者的合作共赢。
2.1.4 商业模式之“道”:实现价值共创、基业长青的生态系统
随着企业对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模式不只是企业的“赚钱”方式,其背后还隐含着企业发展运营的价值逻辑和价值标准。具体而言,商业模式从来不是“孤立”运作的,而是嵌入到企业所在的社会大生态和大系统中,也自然受到社会主流价值逻辑和价值倾向的影响。
因此,商业模式不仅包括“法”和“术”的层面,更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的“道”之层面。即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合作生态、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等要素的运作、联动与整合,只有顺应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甚至代表更先进的价值理念,才能获得公众和社会的认可和青睐。
这要求企业在获取自身收益的同时,更为消费者、员工、合作伙伴甚至整个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借助整个社会生态的力量,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从这个意义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竞争,本质上就是一种围绕社会生态的价值标准之争。一个好的价值标准,能够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共赢,从而使企业获得永续经营的能力。
商业模式之道,不仅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更加注重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种“善良的智慧”,以构建具备竞争优势的价值标准。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两种运作机制,将企业的价值标准转化为收益获取。
(1)将价值标准外化为声誉
声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当企业将秉承的价值标准外化为良好的声誉时,不仅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会获得合作伙伴的认同和信任,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投入会获得合理的回报。这种由声誉带来的信任,可以有效地避免“囚徒困境”,极大地降低合作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生态系,从而实现长期的双赢局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弈理论的领军人物戴维•克雷普斯(DavidM.Kreps),在其《企业文化与经济学理论》一文中,指出了声誉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企业是一个“声誉集”,其文化的本质就是声誉。
克雷普斯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寓言:雇主与雇負通过商议,约定雇员每月生产20个产品,工资为2000元。后来,雇主发现市场上同类工种的工资只有1000元,因此就违约将支付标准降低为1500元。而员工也通过减少生产的方式,来应对雇主的违约行为。由此,雇员和雇主就由于声誉的丧失,陷入了“囚徒困境”。
上述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企业间的合作。本质而言,一个成功商业模式体现的价值标准,就是一种注重声誉塑造的企业文化。即基于良好的声誉,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协同合作,从而形成一种稳定高效的合作生态系,实现多方的共享共赢。
(2)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实现“正和博弈”
企业通过将价值标准外化为声誉,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合作生态,保证了自身的持续收益能力。但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转向了体验经济和个性化消费模式。如何在稳定的合作生态系中,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也就成为企业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企业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短期利益的“零和博弈”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生态系中的利益相关者,真正把他们当作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而非“你死我活”的利益竞争者。
具体而言,就是企业由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传统模式,转向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即不是依靠消费者实现收益获取,而是窥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自身的闲置资源有偿共享给合作伙伴,或者让他们的闲置资源为己所用。如此,企业在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收益渠道的多元化,获得了更大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