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记才不遗忘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苏格拉底
说实话,每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包括“世界记忆大师”和“世界记忆冠军”,都想拥有过目不忘的超凡本领。但是,这种超乎想象的能力似乎还没有在“江湖”上显现。即使“世界记忆大师”和“世界记忆冠军”已经拥有了远超常人的记忆才能,但还是无法达到“过目不忘”的记忆效果。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是录像机,没有办法捕捉到每一个记忆的瞬间。
古语说:大巧无术。一个顶级的脑力高手,也一定是一个通晓理论的大家,驾驭规律的智者。在现有的科学研究认知里面,有关记忆问题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研究记忆的生理机制,即内在的机理,如人类记忆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记忆的科学规律,改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与途径等记忆的外在表现。虽然到目前为止记忆的内在机理没有完全揭晓,但是人们还是找到一些有关记忆方面的规律性的东西,发现了影响人类记忆力潜能发挥的“三大魔咒”: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魔力之七、前后摄抑制。在平时的训练和记忆过程中为了避免遗忘,我们就要科学合理地避开这些魔咒,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885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表了一份实验报告,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此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也成为了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第一人。
在艾宾斯浩的记忆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艾宾浩斯严格控制实验材料,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也就是不能组成单词的多个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其次,艾宾浩斯对学习时间、诵读次数、识记间隔时间和识记方式等这些可能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都加以严格控制。在主观条件上,艾宾浩斯作为实验者亲自受试,并且在实验期间力求做到生活规律,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
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音节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系:音节组的长度增加时,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就急剧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2.材料的意义性对学习的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为了确定学习有意义的材料与无意义的材料之间的记忆差异,他先背诵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再去记忆80个无意义音节,却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由此他得出结论,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相差8倍。
3.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4.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得越少,遗忘得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具体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记忆遗忘表
然后,艾宾浩斯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人们,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地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掉几个,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使人具体地了解了遗忘的进程,从而能够针对遗忘的客观进程采取相应的措施与遗忘作斗争,所以影响很大,他本人的名字也因此与遗忘曲线联系在了一起。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连续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6.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这是他对接近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紧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保持的程度,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较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为什么艾宾浩斯的实验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其实这是因为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记忆的过程大致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专注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已经记住的内容没多久就会被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转换为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留很长时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复习才能真正记住那些知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关系图
现在我们已经洞悉了这条遗忘曲线的秘密,如果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顺应规律做出适当的应变,遗忘曲线也就变成了记忆曲线。
仔细观察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在减少。实验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
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作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要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更牢、更深刻、更持久,就要真正把及时复习、理解记忆、联想记忆、过度学习运用到学习中。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实验的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一种普遍的记忆规律。
由于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如果一个人的记忆特点与记忆规律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魔力之七
你知道电话号码为什么最初选择是7位数字吗?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度进行过比较精确的测定:测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这个“7”就像记忆的紧箍咒一样捆绑着我们的大脑,因此这个“7”被称为“魔力之7”或“怪数7”。这个“7”既可以是7个字符,也可是7个汉字,或7组双音词、7组四字成语,甚至7句七言诗词。由此可知,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意义,而是取决于被记材料的数目!
我们该如何摆脱大脑的“记忆紧箍咒”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7组之内,而这7组中的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从而缩减了记忆单位,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从而得到大大的提高。比如《百家姓》,若是一个一个地记,就得记100组,若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即四个四个为一组记,则只须记25组,25组和100组相比,记忆效率当然会提高了。
再如记忆电话号码02224120416,一个一个记要记11项,若分成022-2412-0416这样3组,则记忆起来就快多了。再如记忆圆周率,若把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依次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为7个数字,把每7段即49个数字作为一首七律诗一样背,就会感觉像背诗一样朗朗上口,不会再枯燥无味了。每次一口气背这样一大段,10段就是490位,这已很可观了。古代诗词大多不超过7个字,我们觉得较易背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魔力之七”的范围内的缘故。
前后摄抑制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投入的干扰、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是新信息干扰旧信息。
如何运用这一规律来强化我们的记忆呢?睡前和醒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很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所以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最强大脑》节目里面,“扑克兄弟”挑战快速扑克记忆,哥哥显出“大哥风范”先让弟弟来记忆。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哥哥的这一举动,让弟弟有效地避免了前后摄抑制的影响,最后的记忆效果对比上,虽然哥哥平时技术上远超过弟弟,但是在这次记忆挑战中成绩却远不如弟弟。除了临场的压力之外,前后摄抑制对于哥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