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
卢纶(约748—约799),字允言,唐代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卢纶以诗歌成就位居“大历十才子”之首,诗多送别赠答之作,其边塞诗雄浑慷慨,广为传颂。有《卢户部诗集》,《全唐诗》存诗五卷。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张仆射:姓张,仆射为官职,此诗为诗人对张仆射所作的和诗。
塞下曲:唐朝盛行的乐府诗题,主旨多讲边塞之事。
单于:匈奴、胡人等少数民族的首领。
轻骑:轻装出行的骑兵。
弓刀:为刀类武器的一种,形状近于弓形而得名,便于携带。
简析
此诗描述的是边关地区的一场战争,然诗人未正面直写战争的激烈,而是刻画了一些特殊场景,由细节展现战争的雄壮和猛烈。“月黑雁飞高”,夜色沉重,月色暗淡,大雁一时间纷纷飞上天空,打破了夜晚的静谧,可见是突袭,这一景代表着战争的开始。“单于夜遁逃”,单于在夜色掩护下慌乱逃走,留下混乱溃败的敌军,这一景代表着战争的结果,可以想象到战场上士兵英勇杀敌的情形。“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诗渲染了出击前的情绪、气氛,使画面上的形象栩栩如生:在将军的号令下,战士们整装待发,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积雪。场面壮烈而扣人心弦,读之令人壮怀激烈。
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卢纶边塞组诗中的一首,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诗句描述了士兵作战擒敌的英勇姿态,场景构画巧妙,尽显军士的豪情和无畏。
名家点评
〔清〕李瑛:上二句言匈奴畏威远遁。下二句不肯邀开边之功,而托言大雪,便觉委婉,而边地之苦亦自见。(《诗法易简录》)
〔近代〕俞陛云:前二首仅闲叙军中之事,此首始及战事。言兵威所震,强虏远逃,月黑雁飞,写足昏夜潜遁之状。追奔逐北者,宜发轻骑蹑之,而弓刀雪满,未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诗境浅说续编》)
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唐·卢纶
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
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
浪依巴字息,风入蜀关清。
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
注释
莲府:指幕府。
柳营:军营。
巴字:巴江或巴峡,曲折似“巴”字。
贫巷:贫民聚居的地方。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交代了送别的时令和季节。诗人送别的时候山上仍然有积雪,但天空却十分晴朗,天空和雪山构成了一幅白净明朗的图画。“山静锦花明”则带有一丝春天的意味,诗人送别的路上途经山中,山里万籁俱静,淡紫色的锦花团团簇拥,让人赏心悦目。“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是对西川幕府的描写,群鹤的栖息从侧面说明了诗人从叔的品行高洁,而诸戎则传达了将士们迎接诗人从叔的热情和军中严谨的纪律。“浪依巴字息,风入蜀关清”中,巴峡和蜀关都是艰难险阻之地,但是诗人反而说“巴字息”和“蜀关清”,这是为了说明送别路途的顺利,表达的不是愁苦的离别情绪,而是不为离别所困的轻松气氛。“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是说诗人和其从叔回忆起了从前在贫巷居住的日子,那时他们也并没有因为境遇而感到忧伤,而是能够静下心来聆听竹林里的鸟鸣声。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
李端:卢纶的好友,“大历十才子”之一。
故关:故乡。
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少孤:指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简析
这是一首诗人送别友人李端的诗。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开篇从衰草落笔,点明时令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瑟瑟发抖,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更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正堪悲”,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虽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减。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郊原茫茫,诗人不能久留,只得回转身来,踏上风雪归途。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对往事的回忆。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仍归结到“悲”字。诗人经历了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已离去,再伤感也是徒劳,唯有希望下次早日相会。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背景
这首送别诗是为李端而作。李端和卢纶同为“大历十才子”。这首诗写得感情真挚,凄怆动人。
名家点评
〔清〕胡本渊:“少孤”句悲李,“多难”句自悲。(《唐诗近体》)
〔近代〕俞陛云: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递迢,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