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进孩子内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
和孩子相处,一味地端着为人父母的架子是行不通的,孩子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想和孩子亲近,必须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她的思想来对其进行教育,而且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
关注孩子的心声,不要重才轻思想
在六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老师在教导学生椅子垫儿的缝制。恰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便借此号召同学们回家后用心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
老师是这样说的:“妈妈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你们,为你们倾注了很多心血,你们也应当回馈自己的妈妈。赠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便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孩子们听完,都显得兴高采烈。
楠楠听完老师的话,回家后先把作业放在一旁,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出各种制作椅子垫儿的工具,忙活半天,最终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长这么大,他第一次为妈妈付出这么多的劳动,他在一针一线缝椅子垫儿时,想象着妈妈回家后看到这份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时的激动表情,他希望给妈妈一个惊喜,便把缝好的椅子垫儿先藏了起来,不让妈妈一下子发现。
妈妈下班回家后开口问道:“作业写完没有?”
楠楠小声回答说:“还没呢。”
妈妈顿时很生气地说:“放学这么长时间,你做什么了?”
楠楠说:“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这是我给您亲手做的礼物。”说着乐滋滋地拿出了藏在门后的椅子垫儿。
他满心欢喜地期待妈妈高兴的神情,没想到,妈妈不仅没有感到惊喜,反而大力扯过椅子垫儿,说:“你摆弄这破玩意儿干吗?不认真写作业!”边说边把楠楠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楠楠当时气得哇哇大哭,他第一次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心就这样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压根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感到有些失落,无法明白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作为父母依然要拥有一颗童心,学会用一种孩童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人。假若你早已丧失了这份童真,并因此伤害了自己孩子的心灵,请把它找回来。人生的一种新境界便是童心的失而复得。拥有童心,才可以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最好的心灵导师。
教育家经常呼吁,教育一定要“抓住时机”。对上述例子中的妈妈来说,孩子亲手为自己缝制椅子垫儿,这个教育时机来得多么美妙!它的意义并不是指孩子会干活儿了,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满满的爱与关心,这是千金难买的感情回报。这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母子情感双向交流的机会!
教育孩子,请不要忽视心理上以及思想上的教育。重学问轻思想,就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给父母的建议
那么,父母该如何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呢?
★ 经常聆听孩子的倾诉,力争准确地理解并表述出对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他在父母心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 及时赞许孩子表现出的良好品行,使孩子有机会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从而引起积极的进取愿望和信心。
★ 在生活中,父母应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阅读或亲子游戏之类的活动,活动中父母要以“助手”或“顾问”的身份,给予孩子好的建议,引导他们提高活动能力和水平。
★ 适当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价值,并增强为家庭成员服务的责任感。
抽点时间和子女做些沟通
贾哲上四年级。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贾哲的妈妈每天都会让他带一盒饭,中午在学校吃。
最近,贾哲有了一些令妈妈感到奇怪的变化:以往,妈妈给贾哲带满满的一盒饭,他总能吃得饱饱的,晚上放学回家后也很少喊饿。但新学期开始之后,贾哲的食量突然大增,每天总是一回家就进厨房找吃的。
这天,贾哲的妈妈正在厨房做饭,贾哲回来了。他连书包都没来得及放下,就一头扎进厨房里,边掀开锅盖看边问:“妈妈,今天吃什么?快点儿,我要饿死了!”
贾哲的妈妈看着乱冲乱撞的贾哲,有些不悦地说:“中午不是带了那么多饭吗?怎么这么快就饿了?再说饿了也不能随便掀锅盖,饭还没煮熟呢!你这也太没规矩了!”贾哲凑到妈妈耳边说:“妈妈,告诉你个秘密,我每天中午都只吃一半的饭……”贾哲的妈妈一听更急了,打断贾哲并训斥道:“谁让你中午不好好吃饭了,肯定是贪玩了!肚子饿,我也没办法,出去等着吧!”
贾哲被妈妈训斥了一番,后面的话也咽了回去,耷拉着头走出了厨房。
从那之后,贾哲每天回家之后还是饿,但他只伸着脖子往厨房不停地张望,再也没有催促过。他连原本很爱在吃饭时讲学校新鲜事的习惯也改掉了,尤其很少在妈妈面前提起学校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贾哲的妈妈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她回想一番,感觉可能是自己那天的态度有些过火,吓到了贾哲。这天的晚饭,她专门给贾哲做了很多好吃的。吃完之后,她把贾哲叫到卧室,摸着他的头说:“我的小贾哲长大了,饭量也变大了。以后妈妈多给你带些饭。”贾哲这才怯怯地说道:“妈妈,不是我的饭量变大了,是我把饭分给这学期新转来的同学吃了。他的父母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给他做饭,让他在外面吃。可是妈妈你不是说过,外面的饭菜不卫生,而且你还说要帮助同学吗?”
贾哲的妈妈听后,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孩子,后悔极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常常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心理暗示,很大程度上影响日后和孩子间的沟通。如果父母希望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能够畅通无阻,那么就一定要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和交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只有这样,孩子表达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父母与孩子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是因为父母忙,那是大人的自我推脱,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很普遍,孩子到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可回到家里,父母仍然追着孩子的学习不放,孩子自然会很反感。
经常有父母向教育专家咨询:和孩子每天沟通多长的时间比较合适?如果家庭教育规定出时间,那样就太刻板了,家庭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地进行。
给父母的建议
如何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以供父母参考。
★ 定期举行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是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和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以保证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使之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有的习惯,成为家庭“惯例”。
★ 有一本专门的对话本
这是一种纸上的对话,旨在交换意见和感受。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宜口头探讨的问题,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专门的本子,是为了平时可以“回顾”,将来可以“回味”。
★ 对一时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先微笑着将其保留
国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微笑协商解决冲突”。具体步骤:分析确定冲突是什么;分析判断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找出解决这一冲突的各种办法;分析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找出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实践并检验、调整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没有生机的、枯燥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让沟通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沟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与孩子对话,注意腔调和语气
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妈妈,我想把在学校发生的所有事告诉你。”
妈妈:“你说,你说,妈妈听着呢!”
孩子:“我们班的小帅又把新来的女老师气哭了。”
妈妈:“噢!”
孩子:“小明和强子打架被老师罚站了。”
妈妈:“噢!”一边说,一边还在厨房里不停地忙碌着。
孩子继续:“我们要发新书啦!”
妈妈:“知道了!”
孩子有点不耐烦:“妈妈,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讲啊!”
妈妈:“听着呢,都听见了。”
孩子:“那就给我复述一下。”
妈妈:“我现在忙着呢!”
孩子:“算了,我也不跟你说了,你好像一点也不关心,我回屋了。”
很多父母因为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用一些孩子很讨厌的声调,说一些违背自己本心的话,结果与孩子产生了不必要的冲突。
没有哪一位父母想要让孩子伤心,也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对自己说“今天只要有可能,我就要让孩子下不了台”,只不过有的时候没有注意罢了。
有很多的父母,生气的时候就会变得口无遮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他们拥有打骂的所有权,因而多么难以入耳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感觉说得越难听,越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哪里想到,许多严重后果就是这样产生的,绝对不可以说出一些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非常讨厌!”
“你简直一无是处!”
“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当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诸如此类恶毒的言语对孩子都是一种致命的“威胁”。孩子听到,内心该有多么难过?而且这话有可能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不应该生活在世上的人,是父母的累赘,可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感到惶恐不安与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越久,就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完全爆发出来。到那时,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作为父母,想要让孩子采纳自己的意见,让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学会和孩子对话,必须注意与孩子交流的口气。
给父母的建议
在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应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腔调和语气,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 要平等对待孩子
要从平等的地位出发,不摆父母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时候要这样,在心情不佳或被顶撞的时候更要注意态度。
★ 要以孩子为中心
要以孩子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当然,有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好。父母与孩子以这类话题交谈最容易沟通,也便于父母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 要有足够的耐心
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耐心的帮助孩子慢慢认识。
总之,只要父母掌握了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
刘先生不苟言笑,严肃古板,是一位典型的威权父亲。他可能从未体会过孩子的感受,也可能从来没能欣赏过孩子的笑容。他负责社区的清洁工作,社区的孩子们都知道,刘先生很凶,脾气暴躁,没人敢接近他。
刘先生的孩子们都惧怕父亲,碰到父亲在场,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讲话。孩子先帮他把饭盛好,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亲的意思,就得挨骂。有时邻居能亲眼看见,他的小孩在做家务时,动作稍微慢一点儿,他就大吼大叫,孩子们都吓得不敢讲话,低着头拼命做事。
孩子们慢慢长大,陆续离开了家庭。后来,刘先生年老体衰,生病了,没有一位孩子愿意去照顾他,唯独年老的老伴在身旁照顾。病症愈来愈严重,刘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随风而逝。
刘先生不爱他的孩子吗?他像牛马般努力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家人幸福?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局限,让他的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们有效沟通,如何温情相处。他的苦,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啊!每当看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我们的内心难道就没什么感触吗?
传统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总是熟悉的陌生人。有一位接受调查的成员无可奈何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我的父亲是个很严肃的人。自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少而浅,我很害怕单独与父亲相处,因为那样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并不是因为我害怕他,而是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一位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与反应。哪怕到了今日,我非常清楚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怎样和父亲接近。”
这样的父亲往往都坚持自己的权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听话”“不乖”,就等于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这会使他感觉到权威地位的动摇,因而他就会采取非常手段以巩固他一家之主的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这种父亲对其他人都可以道歉,唯独对自己的孩子不行。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愿意长期忍受父亲如此的教导方式吗?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开心扉。只有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当孩子关切地问父母“您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您有什么麻烦,能不能告诉我”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应该敞开心扉跟孩子谈一谈。如果只是搪塞敷衍地说“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于将孩子对自己的关心推开了。
父母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为人父母者,若能在孩子面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更亲近,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能够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给父母的建议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呢?
★ 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分享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就会更加尊敬父母,向父母敞开心扉。
★ 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状况
现在许多父母的确都很忙,挤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细节,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体验,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 告诉孩子你的隐私或秘密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跟自己分享隐私和秘密,便会更加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过高了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和伤害。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确立合理的期待。
★ 寻找合适的机会
父母要多找一些机会和孩子一起活动。比如一起打篮球、一起去郊游,在这些活动中进行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
★ 控制自己的反应
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过程,可能不是那么顺利,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发生,你必须很好地控制你的情绪。
多谈心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上小学时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没有出路。”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女孩子不懈努力进入了前十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个女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她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无休止地加码,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情的奚落就会劈头盖脸地扑来……”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的太累了……”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压力。现在的孩子们要面对很多问题,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父母管得过死、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上不了重点学校、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智障或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调皮或常犯错的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再加上一些父母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有话不敢说,忍气吞声,心里的积郁得不到疏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迟钝、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状况。
许多父母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父母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让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
给父母的建议
★ 不要给孩子制订不切实际的目标
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 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让孩子感到紧张,给孩子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 积极鼓励孩子
要想减轻孩子的压力,应该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应该尊重孩子,对孩子表示信任;要积极鼓励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
★ 教孩子思维不要绝对化
要让孩子多渠道思考问题,不要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必须”和“唯一”上,否则一旦失利,他们就无法承受,要教他们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试着用“密语”和孩子交流
父母要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就不能太落伍于时代。适当了解并应用一些新鲜词汇,会让孩子对你刮目相看,也能更快、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另外还要抓准解密时间,这样才能更高效、更便捷地与孩子沟通!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自己的心里话呢?难道他们真的“惜字如金”,还是小小年纪就和父母有“代沟”?孩子进幼儿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部分的父母都很好奇,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都做了些什么,可是有些孩子却总是“金口难开”,问了半天也是毫无收获。难怪经常听到年轻的爸妈这样抱怨:
“唉!这个小家伙!真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整天都琢磨些什么,想听他说说心里话好难。”
可是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呢,难道孩子真的是“金口难开”?其实孩子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密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只是这个时候大人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罢了。
5岁的明明进幼儿园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可是他似乎不爱和大人说话,明明的妈妈经常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到了什么?”明明总是不回答。
这个时候明明的妈妈非常无奈,她想知道孩子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可是孩子似乎不愿意开口。怎样让他开口呢?明明的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她换了一种口气问孩子:“明明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玩的什么游戏啊?”
这个时候明明马上说:“老师今天教我们唱了《小苹果》。”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说话,只是孩子不知道怎么样去向成年人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因为他们年纪尚小,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将对情绪的认识和对事物的看法向大人们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大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怎样去帮助他们。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大人们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包容而已。
给父母的建议
★ 多参与一些亲子活动
小孩子之间的互动和话语,通常都需要父母用心去观察才能得知,而亲子游戏则可以让父母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其实,孩子之间的“密语”都是由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东西衍化而来的。比如:当有的小孩和朋友要聊QQ的时候,就会说“我回家Q你啊!”可能有的父母不大理解“Q你”是什么意思,但是只要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得知,原来小孩的心思这么简单。
★ 找准解密的时间
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密语,一定要选对相应的时机,一般来说,孩子越是在快乐的环境下,他的“话匣子”就越容易打开。比如,当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还要选对方法,既然想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就应该保持一定的耐心。也许孩子讲得不好,那么你可以帮他整理一下思路,千万不要打断孩子,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父母们应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是父母,但也要把自己摆在和孩子一样的位置。如果只是对孩子指责、批评,那么孩子就不会再愿意和你讲心里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