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规划:引导经济发展的独门利器
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而“十三五”规划,相应的全称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五年规划就是以5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在充分分析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基础上,结合政府对未来的预期和期望,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相应的原则、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引导经济与社会达到预期发展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规划在本意上等同于“计划”,二者在英文上均翻译成“Plan”;事实上,在“十五”之前,我们均称作“某五”计划,而从“十一五”开始,正式更换为规划。规划和计划实质都是政府对经济予以一定程度干预,但是从内涵上看,规划一词更能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五年规划(计划)并非起始于我国,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前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这一个五年计划涵盖的时间段是1928—1932年,制定的时间是1929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自此起,除了1963—1965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中断外,其余各年均纳入到相应的五年规划(计划)之中。应该说,五年规划(计划)是由社会主义国家首创,并适应社会主义体制的产物,无论在前苏联还是我国,均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在推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吸引了许多非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其经验,而五年计划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推动手段,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如印度、韩国等。
估计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五年规划(计划)究竟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各自特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谈起。五年规划,涵盖时间段为5年,算是长期计划,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以较长时期的视角对经济发展进行安排,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五年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积极作用,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予以纠正,并通过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实现本国经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例如,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工业化,成为当时全球第二工业大国,就与其推行的五年计划有密切关系。而我国在短短30多年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第二强国,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是五年规划(计划)绝对功不可没。
具体来说,五年规划(计划)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政府调控经济的优势。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而通过五年规划及其他短期或中长期调控手段,这一优势能够一步步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例如,按照经济的自然发展,落后的国家由于缺乏资本、技术等要素,因而经济发展只能围绕发达国家,永远在发达国家后面。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结合资源动员的优势,有计划按步骤地克服现实的弱势,逐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反超。举个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汽车工业还处于产能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局面,但是通过相关规划的持续引导扶持,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国就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并将美、日等原来汽车大国远远甩在后面。二是及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五年规划以5年为期,每一个新的规划在制定前,经济发展形势可能出现较大变化,因而在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经济发展重点,并依据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就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过分波动。三是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通过层层分解,构成覆盖各地方、各领域的规划网络,从而促进各个领域协同发展。我们刚才说的五年规划,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的五年规划,实际上这个规划还要继续分解到省、市、县及乡镇,从领域上要分解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实,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是以宏观五年规划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规划网,调控各个地区和领域的发展。四是通过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从而促进经济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每个五年规划,都有不同的发展重点,而这些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则体现了政府希望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而政府希望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带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