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一词的不白之冤
在这个信息量爆棚、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里,有些词似乎悄然带上了某种感情色彩。比如,“敏感”一词,提到它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也许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红楼梦》里那位小心眼儿、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或者还会联想到“神经质”,想到一些神经兮兮的面孔,想到一个很流行的词——玻璃心。不过,如果只想到这些,那“敏感”一词可就沉冤莫白了。
我们看到,这些词似乎都和“敏感”挂上了钩,使它笼罩上了一层令人并不轻松甚至是感到身心疲惫的色彩。然而,“敏感”究竟是什么?它只有令人面目可憎的一面吗?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敏感”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表示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由此可见,“敏感”原本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今天我们人为地给它附加上了一层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
的确,感觉敏锐正是文学家、艺术家们观察细致入微、感受细腻真切、捕捉迅速精确的天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位作者,在夏日幽静的午夜里,竟然捕捉到花开的声音,并将茶花与昙花开放时的声音做了对比,原来茶花开放的声音不像昙花“噗”的一声那般热烈短促,而是悠长舒缓的。于是便诞生了一篇美文——《花开的声音》。
即使是自然科学,同样也要求科学家凭借敏锐的感觉来观察、记录细微的变化。
铁匠打铁的铿锵之声,人们听来早已习以为常,但到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这里,却有着微乎其微的差别。一天,他路过一家铁匠铺,发现他们打铁的敲击声不同于其他的铁匠铺,不禁好奇地驻足聆听。他从这家打铁的敲击声中竟然听出了和谐、悦耳的音色。在铁匠迷惑不解的目光的注视下,他测量了铁砧和铁锤的大小。
没有人会想到,一个规律从此被他发现并呈现于世人面前: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政治、经济等领域更是需要人们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以对时代风云的敏感,进而洞察天下大势。
春秋时期,韩、赵、魏、智是晋国的四大家族,智氏与韩、魏两家商议联合消灭赵氏的时候,智氏门下的一位谋士从韩、魏两家的神色中看出他们并不与智氏同心同德,于是在他们走后便劝告智氏,无奈智氏不信,还将这件事告诉给了韩、魏两家。谋士得知后,知道智氏的气数不会长久了,于是趁机悄然离开。后来,智氏果然被其余三家联合消灭。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了。
说到人的皮肤神经,几乎人人都知道,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然而它也是机体受到伤害时的一种警告,并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而在失去痛感之后,我们便少了一道保护自身的屏障。
一个聪明伶俐的9岁女孩,时常爬树,从高处跳下,弄得身上到处是伤,她自己却浑然不觉,甚至有一次滚热的稀饭泼到她脸上,她竟从容地用手一抹,脱掉一层皮。这其中的秘密,竟然是她的身体根本没有痛感。
由此可见,没有了痛感之后,我们固然可以不受疼痛的折磨,然而也因此缺少了防范机制,这就导致对身体的各种伤害也将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踵而来。
分析完这个词条你会发现,原来对于敏感,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误读。
小测试:你是个敏感的人吗?
当你看到有朋友正在亲密地窃窃私语的时候,你脑海中闪过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A.他们可能正在谈论一件有趣的事
B.他们可能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C.他们可能在商量哪一家小吃更美味
D.他们可能就是在漫不经心地闲聊
测试结果解析
选A:你并不敏感,相反钝感十足。面对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你会很好地规避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你是个乐天派,非常善于自我开导,心情一般都是晴空万里。过分忧虑对你来说就是无谓的杞人忧天,你希望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不喜欢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选B:你非常敏感,但是你的忧虑并非无缘无故。你曾经被人故意伤害过,从此在心里留下了不易抹去的阴影。每当看到别人嬉笑、谈话的时候,你都会认为他们是在中伤你或者是在挑拨离间。其实,你心里受过重创,即使是家人也无法理解。建议你采用写日记或者找心理医生的方式来治愈创伤。
选C:你对周围的环境多少有一些敏感,每次到陌生的场合或者遇到陌生人时都会有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你非常缺乏安全感,在你的意识中觉得他人会对你产生恶意的威胁。这种想法盘亘不去,你有时会认为自己被跟踪或偷拍,其实是过于焦虑带来的幻觉。不妨多给自己一些能带来安全感的暗示。你本身已经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了,如果再给自己施加压力,就是画蛇添足了。
选D:你曾经非常敏感,但现在治愈之后反而走向了麻木、漠然。你曾经被人私下诋毁,也遭遇过朋友的背叛。在过去那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你受到了过度的刺激,于是后来选择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现在你心如止水,虽然沉着冷静,但是缺少了温情。因为过去的伤害使你刻骨铭心,所以你坚定地要抹去创伤的回忆,不再因为人际关系而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