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成长
做一个能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所帮助的好教师——是我40余年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至今还未达到,但我的确是通过“努力追求新目标、不断超越自我”,一步一步地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本文仅就自己的实践历程为例,谈一些想法、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有所启迪。
一、打好基础,先做一个学生认可的教师
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待了六年,又到安徽丹阳湖部队农场待了一年半,1971年年底,才分配到浙江湖州,报到后,才出乎意料地知道是分在湖州中学当教师。为了圆我的“科技强国”之梦,我选择了教物理。
不甘落后的我当时就下决心:要尽快成为一名能胜任物理教学的教师,教出优秀的学生来,让他们具有为国效力的过硬本领。经过约两周思考,我定了第一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课能讲得过去,习题不怕答疑,字能看得过去,图能画得可以。
我永远记得那时,我一个人躲在图书馆努力地翻找、学习、做习题、做记录;学生放学后,我就在教室黑板上独自一人练粉笔字,徒手画各种图形和人物动作简笔画。
这首个目标中,最让我心悬的是第一点。到了第二周的第二节课,当我拿着水泵演示仪走进初二(1)班那车厢般的大教室时被吓了一大跳,教室后一半密密麻麻坐着四五十位听课者,包括了所有校级领导和教导主任。瞬间我就有了第二反应:既来之则安之,怕什么,最多讲课时不去看他们就是了。由于我的备课是认真的,而且对于水泵的相关知识我早就熟悉了,于是很快就镇静下来了。课后评价不错,这也使我对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我一直认为,最有权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应是学生,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对讲课的满意度。由于当时还是处在“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很有市场。为了能听到学生对我上课的真实感受,我找了一批喜欢读书的学生,经常讲一些科学知识或故事给他们听,作为交换的条件,他们要对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这些学生的反馈中,我逐渐找到了改进教学的方向。
第二个目标——能对自己的备课讲得出道理来。
这个目标的定位其实是从首批得意门生对我的发问中受到的启迪。
由于当时的物理教材量少质也不高,所以我也敢于对教材动动“手术”,自编一些教材内容,于是就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一问启迪了我的思维,我正愁无法评价自己备课的质量,身边也没有人能对我进行指导(因为老教师都是“插白旗者”,心有余悸)。这个问题使我认识到,如果我能说出自己这样备课的道理来,那么备课的质量就一定能提高不少。
目标确定了,但要讲得出道理可真不容易。通过多天的思考,我认为,教案的优劣应从其编写的科学、有序、合理、恰当与否,它在一章中的地位及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方面来评价。从此,我的备课开始以章为单位来统一思考了,教案中出现了“以旧引新”“铺垫”“露馅”“激欲”“质疑”“展欲”“深究”“启迪小结”“应用提高”等说明词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教案中就出现了教学的逻辑思维简易流程图,开始出现了我个人教学特色的影子。我的阅读也以新旧杂志上有关物理教学的文章为主了。
我把优秀教案的评析标准归纳为以下五条: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达成度,逻辑设计的和谐性与启迪度,思维设计的可行性与活动度,情景设计的适切性与增效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与获得度。
第三个目标——寻找或总结一套编写习题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可供学生做的习题太少了。1978年,在得知我国教育部正在考虑把国外已经全面使用的选择题引进为我国的高考题型之一的消息后,我们就行动起来,由我任主编,与学校物理组老师一起自主创编了一本选择题集,共1300多题。当时,全国还看不到一本自编的物理选择题集,为了赶时间,我们采用了手抄影印本形式,并于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仅半个月就完成了发行五万册的任务。
另外,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通用“题变”方法共三大类18种方法。这也使我在物理教学研究上更有了自主驰骋的能力,发表的论文《利用“题变”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个目标——把能做的实验都做一遍。
这一目标看似容易,其实却难,因为它是指说明书上所提到的所有当时能做的实验,而平时教学中所涉及的仅为其中的小部分,为达此目标,我足足花了六年时间。当然,在这六年中,我也从只会用,提高到一般都能自己修理的水平,又一次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努力提高,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虽说我在1986年调回上海前已任湖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的秘书长了,但说实在的,在湖州中学的15年,我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到了上海,有幸遇到了吴瑞芳老师,是她给了我许多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我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逐渐成熟起来。
我参加了1989—1990年《上海市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调整意见和《上海市中学物理会考考纲》的讨论、撰写和宣讲工作,又参加了由吴瑞芳老师组织发起的“点拨思维”“设问的艺术”“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物理学科的教科研活动,也开了多堂教学研究课。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跟进,使我在物理教学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五个目标——初步完成与思维相关的系列研究。
“点拨思维”的研究也触动了我的思维,因为我认为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本质和精髓,我在教学中最强调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最多的也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与应用。为此,我就定下了这第五个目标。
在这个研究中,我对自己的物理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一些思考。为了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一个研究系列,我将思考形成文字,发表了《假设与设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中学物理中概念、公式、常数、单位的记忆初探》《关于“向心力”一课的点拨思维设计与汇报》《成功引导学生思维的原则初探》《把科学家的思维与探索活动融入教学中去》《谈设问的艺术》等多篇论文。
第六个目标——总结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1998年3月,我终于完成了对能体现我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撰写出《中学物理思维引导课堂教学模式》一文。
第七个目标——完成对优质课的评价。
由于我要经常听课评课,更要对怎样的课是好课给出理性的认识和评价,我选择了这个新的目标。经多年修改,归纳出优质课的共性:教学理念——先进性,教学目标——科学性,教学方法——适切性,教学过程——和谐性,教学对象——主体性,教学效益——全面性(具体共有35条)。此外还归纳了从学生习得反馈、教学和谐角度、教师教学设计、学生行为外显行态、学生情趣外显形态五个方向着眼的优质课的评价浓缩版,和好课的追求目标“十字诀”:“教得精、活、实,学得乐、快、好。”
我认为,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智能,就能让“物理思想方法”变成学生手中的一把利剑,终生受用不尽!为此,对“导学的内涵”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八个目标——投身二期课改,研究“未来课堂”。
我参加了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并承担了初中《科学》(上教版)的主编工作。我开始研究“未来课堂”,对“未来课堂”的初步界定、主要内涵、主探方向,“未来课堂”与人文精神、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等的关系作了阐述。
三、不断提升,学做高端教师的领路人
从2003年起,我先后受聘为前三期的上海市黄浦区物理教育研究工作室和上海市普教系统物理名师培养基地的主持人和导师,促使研究方向主要转为培养高端教师的工作。
第九个目标——深入理解课改,研究“三维目标”等。
我认为,对“三维目标”的深入探讨,能对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起到感悟、理解的效果,就先后撰写了《中学物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逻辑关系》,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和动力”,“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和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化和升华”的观点;撰写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提出了在实施中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应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充满人文关怀,应重视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观点;从七大方面撰写了《物理学史的巨大作用》,每个方面都有多个生动的实例;还撰写了《物理思想方法浅说》等文章。
第十个目标——了解学员所需,研究“有效课堂”等。
经过与学员们的共同探讨后我发现,学员们的发展瓶颈主要是只关注应该怎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此,我在“为什么”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有效课堂”及其相关的研究中。先后撰写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浅谈说课》《怎样听课评课》《对双向细目表的几点思考》《关于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思考》《教学板书的必要性及其设计原则》等不少文章,还从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理论中得到启发,潜心数年撰写了《显性教学转化为隐性能力的途径探索》一文。
第十一个目标——了解当今学生特点,研究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总结了当今学生的优点与劣势,研究多年撰写了《对“学习力”的形成探索》,提出了“学习力”由“起始原动力”“过程推动力”“自主习得力”三大方面组成,其中“自主习得力”包含“智慧力”“行动力”两大方面。又先后撰写了《班风与学风》《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思考与实践》《提升整体学习力的两个方法》《自学能力与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谈》等不少文章。
第十二个目标——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作为培养市、区高端教师的主持人,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不断探索和改进,也先后撰写了《了解自我 学习思考 实践反思 研究超越——浅谈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中学物理教师怎么做教育研究》等多篇文章。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学会怎么做人。首先应牢记“我是中国人!有爱国心、报国志、强国能、中国魂”,其次应努力“学做有用人!要做好人、做智人、做能人、做高人”。
40余年的教师生涯使我深深感到,教育是伟大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身心,只有在创新思辨中才能超越向前;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传递的是人的真情,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有魅力无限;教学是复杂的艺术,塑造的是人的灵性,只有在实践反思中才能高歌凯旋。
吴强,1981年参加教育工作。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特级教师、物理学副教授,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三期劳动技术学科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A类专家、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指南劳动技术学科高中装备指南编写组组长、创新实验室装备指南编写组成员、上海市教师研究会综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委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编有《单片机应用与开发(入门)》等专著三本,参加编写上海市劳动技术高中课本、上海市中专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本等13本。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等科研课题子课题研究五项。开发创新实验室课程15门,设计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类创新实验室15个。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150多个,学生获得包括全球顶级赛事美国ISEF、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育部“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在内的国内外奖项500多项。获得教育部、上海市颁发的“导师”称号、“一等奖”等荣誉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