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中的科技文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0章 4.?.1

漫无目的地游荡持续了很久,星系际空间中只剩幽灵般的引力波泛起涟漪。

仪器能确定的,只有无序交织的引力场所包裹的一座座黑牢,如陈年的蛛网,破败不堪。

生物给曾经的星空换了一个称呼,暮空。翻译为此的原因是它能表述出星空黯淡后的悲寂。

引力巡天系统用了三十年确定1.7亿光年内所有红矮星的位置,大量极端天体会严重干扰巡天数据的获取,图表中的一丝杂波,可能是一颗天体,也可能只是杂波。

百万亿年,几乎是红矮星寿命的尽头。我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事实也是如此。

这块区域曾经存在过近万个大小不一的星系,现今,只剩四十九颗红矮星。

也许他们是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谁知道呢?

我的目的很单纯,为恒星系续命,顺便在宜居带制造大面积的居住地,后者才是重点。恒星是绝大部分文明自始至终的倚靠,文明的归宿不应该是冷寂的暮空。

顺便解释不使用褐矮星的原因,多颗褐矮星合并可以创造新的恒星,这种可行度较高的方案在几十万亿年前实施了无数次,文明为了效率早已耗尽所有的褐矮星。

那四十九颗星星中有三个存在行星,大量的可利用物质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我选择了最近的一颗恒星,没什么原因,单纯的近。

纯粹从暮图上看,那颗恒星位于超星系团遗迹的外围,很少有文明会到这种交通不便的地方。

不得不说,那段时间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一颗有着亚生态系统的潮汐锁相行星存在于恒星的0.06个天文单位处。

早期的恒星活动不知重启了多少次生态,尽管这颗行星曾拥有强大的磁场,可依旧有73%的大气被迫消散,如今地表残存着0.6个大气压。

此类行星往往有着相同的特点,风大。所谓的台风,只能排得上这类行星赤道上的微风。不过,中高纬的风速就低了许多。

前面万亿年消散的大气层让这颗行星的平均温度开始上升,大面积的冰层终得消融。改造行星很无聊。总之,打开瓶塞,放到微波炉里热一下。

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将内敛空间塞进拉级战舰内,这种技术不存在理论上的问题,花费的时间不多。我的目标,竭泽而渔,把那几个红矮星塞进去,再给它们续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