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跃幽忧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底特律

幸亏他们爱在末日,

让他们可以有各种理由坦坦荡荡地逃离,

以英雄的方式,

以懦夫的方式。

1.

倪青是回国后才开始追看美剧《行尸走肉》的,以前在美国时她没有订阅AMC电视台。

每周一下午的自习课,学生们都会拿着U盘求她用教室前的大屏幕放一集最新的《行尸走肉》,她也会借机教他们一些美国俚语。

教导主任为此找了她好几次,她也知道,那些血肉横飞的场面确实有些少儿不宜。

但学生们繁重的课业压力有时真的需要一些更负面的情绪来消解,因为负负得正嘛。

就像绝望的爱情碰巧滋生于末日,会莫名平添一分感人。

于是每周一下午的美剧时间仍在继续,有人依旧大呼过瘾,有人依旧被吓得嗷嗷叫,也依旧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

“倪老师,剧里的场景是搭建的还是实景拍摄?”

倪青翻了个白眼,她又不是剧组工作人员,怎么会知道答案。

“当然是搭建的了!美国的城市里怎么会有那么破烂的房子和废弃的社区呢!”一个男生替倪青回答了。

“你怎么知道?你又没去过!”提问的那个女生显然对男生自以为是的态度很不满。

“我就知道!”

“你……”

……

十五六岁的孩子是能为了这种问题就吵个天翻地覆的。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倪青觉得有必要平息一下事态——

“我不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怎么拍摄的,不过美国确实有一座城市很类似剧里这种末日般的场景。”

“哪里?”学生们追问。

“底特律。”

2012年,倪青在底特律的一所公立学校任教,教授六、七、八年级的数学课程。

那一年她刚刚拿到教育学学士学位,因为本科仅仅就读于一所三流大学,又没有正式的工作经验,不太好看的简历让她的求职四处碰壁。

最后只有底特律的这所学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当时底特律的经济已经跌到了谷底,治安情况堪忧,甚至有人拿底特律与弗兰克·米勒的漫画《罪恶之城》类比。这所公立学校又是位于相当于贫民窟的东底特律。倪青高中时曾就读于类似的学校,但凡有一丝选择她都不想重回那种环境,可她没有选择。她已经无法再申请奖学金,这个月不工作,下个月就没有饭吃。

2012年8月底,倪青开着她那辆二手雪佛兰皮卡把全部家当搬到了底特律,用低到咂舌的价钱租下了位于市中心的一所高档民宅,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开学的前一天,倪青去学校参加教师培训,从校长手里接过一沓资料,厚厚的两百页,全是失学学生的个人信息。

自此,在每天的教学之外,倪青又多了一项任务——找寻在街头流浪的学生,让他们重返课堂。

倪青之前的室友佩姬是底特律人,在倪青动身前往底特律之前,佩姬曾为她上过一堂严肃的安全教育课。诸如天黑以后绝对不要一个人上街、不要在街上玩手机、身上准备一些现金,遭遇抢劫的时候乖乖交出来……

但倪青没太当真,她总觉得是底特律被过分妖魔化了。布鲁克林的治安也很差,可她在那里住了那么多年,还不是平安无事?

所以那天下班后,倪青婉拒了社会学老师兰度的陪同,一个人走进了8英里路。

没错,就是说唱歌手埃米纳姆的自传影片《8英里》中的那条路,“罪恶之城”的罪恶轴心,底特律最混乱的街区。

2.

初秋下午的8英里路,没有一点慵懒闲适的味道,生平第一次,倪青能直观地感受到一股生人勿近的气息扑面而来。街道两旁,人们或蹲或站,一动不动地从下往上盯着她,她背上的汗毛蓦地竖了起来。

她从包里拿出iPad,想再确认一下学生的住址。就这么一个低头抬头的瞬间,四周的人猛然逼近,黑压压的一圈影子已经触到了倪青自己的影子。

“一个人走在8英里路上,最好不要打电话,更不要拿出iPad,不要显露任何贵重物品,否则……”佩姬的话言犹在耳,然而倪青已经没时间后悔了。

底特律的秋天日落很早,刚到五点,太阳已西沉。影子越拉越长,那几个男子的影子与倪青的影子斑驳在一起。距离越来越近,倪青的大脑停摆,把一切全交给了条件反射——

“跑!”就在她卯足劲准备起跑的时候,身后同时传来了一声男人的大喊,之后是摩托车启动的声音,由远及近。

倪青没跑几步,摩托车已经疾驰到她身边。男人伸手把她捞上车后座,然后一个急停漂移,冲散了劫匪,旋即飞速驶离了8英里路。

几分钟后,摩托车停在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街区。倪青下车,整个人仍处于发蒙的状态,直到摩托车重新发出启动的轰隆声,她才想起来向男人道谢。

男人跨坐在摩托车上,背对着她挥了挥手,说了句法语,扬长而去。

倪青听得似懂非懂。

第二天的午休时间,倪青向兰度讲述了她经历的“8英里惊魂”。

兰度听完,一脸习以为常的表情:“幸好你遇见了达达尼昂。”

“谁?”倪青以为自己听错了。

“达达尼昂,8英里路的达达尼昂,学生们都这么叫他,他经常会在那一带帮助遇到危险的人。”

倪青恍然大悟,想起男人之前说的那句法语,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中主人公达达尼昂的名言。

“你知道谁是达达尼昂……”兰度正准备向倪青揭示“达达尼昂之谜”,倪青忽然端起餐盘朝教授英国文学的穆雷夫人走去。

早在教师培训那天,穆雷夫人就建议过倪青不要住在市中心,她说学校的大多数职工都住在远离市区的特洛伊郊区,那里房价虽高,治安却有保障。

有了昨天的遭遇,倪青已经心有余悸,打算向穆雷夫人咨询一下特洛伊的房价,做搬离市区的准备。

就算8英里路有达达尼昂,一个火枪手也拯救不了整座城市。

3.

2012年11月初,倪青在特洛伊找好了房子。

搬家的那天早晨,再次把全部家当放进那辆二手雪佛兰皮卡后,倪青坐在车里发了一会儿呆。她的左手搭在方向盘上,右手一直在摸口袋里那个圆圆的东西。

终于,她跳下车,像下定莫大的决心一样,从车厢里抽出一把铁铲,朝对面那所荒宅前的草坪走去。

她口袋里那个圆圆的东西,是风信子的球茎,是一颗相当有历史有年头的球茎。

倪青从十三岁来美国读书到二十三岁取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十年间,不是住在亲戚家、学校宿舍就是与人合租。早年大概是因为幼小离家、空虚寂寞冷,她特别想养一只宠物。但迫于环境,也只能是想想。后来她想通了,打算养一盆花,于是大一那年搬去公寓的路上,她在花店买了这颗风信子球茎。店员认真负责地向她说明了种植方法——秋天种下去,一周浇一次水,到冬天就会开花,花谢后挖出球茎放在冰箱里保存,第二年还能继续种植,以此往复。谁知倪青刚刚搬进公寓,就被室友佩姬告知她有严重的花粉过敏,自那以后,这颗球茎就在冰箱里放了整整五年,生死未卜,也不知道开出的花是否会像当初店员承诺的那样是典雅的紫色。

直到倪青搬到了底特律,有生以来第一次住进了独属于自己的房子。当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一个花盆,种下了这颗风信子球茎。

结果两个月后,她又挖出了它,球茎和刚种下去时差不多,没什么变化,大概早就死了吧。

就像她东飘西荡了这么些年,从来不把任何地方当成家,时间长了,心也就死了。

本来她就想带着这颗死掉的风信子和死掉的心一起去新的暂住地,继续过无根无落的生活,但坐在车里,连引擎都发动了,右脚却迟迟踩不下油门。

是不甘吗?还是不舍?

摇下车窗,她回头望了一眼这个荒败的社区。这片曾经繁华一时的高档居民区已经没有几家住户了,一块块荒凉的草坪草长莺飞,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堪之地,却是她十三岁之后住过的最像“家”的地方。

她决定把风信子“葬”在这里,一棵本该落叶归根的植物,不该随着她在风中飘摇。

挑了草坪的一个角落,一铲下去,土质比预想的要松软,木柄以下全部插入了土中,奋力扬起土,发现铁铲比之前更沉了——

铲尖上居然插着一颗硕大的马铃薯!

“嘿!”这时身后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

这些天倪青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不小心又踩到哪个帮派的雷区。她低头匪夷所思地盯着那个马铃薯,不敢回头,亦不敢回应。

“挖到马铃薯了吗?我上次就没种好,不知道这次有没有成功。”男人在朝着倪青的方向走,声音明显近了。

倪青听到耳里,越发觉得耳熟,她缓缓回头,试探着问了一句:“达达尼昂?”

“对,是我!”

这个名字倪青喊出来都觉得有些羞耻感,男人却答得坦然自在。

这是个乐于做英雄、希望自己成为传奇的男人。

4.

“达达尼昂”黑发、碧眼,络腮胡子遮住了大半张脸,确实是一副法裔的面孔。

之前8英里路的那次“英雄救美”,“达达尼昂”一直戴着头盔,这算是倪青第一次看清他的脸。

“达达尼昂”貌似也没有认出倪青。

这倒省了叙旧寒暄,两人一个换了块地方继续挖土,另一个径直朝马铃薯走去。

倪青很快就完成了风信子的“葬礼”,正准备返回车里,忽然听到“达达尼昂”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好奇地张望了一眼,发现“达达尼昂”也在用铁铲挖土,原来草坪角落的这一片土地都被他拿来种了马铃薯。

但挖出来的马铃薯除了刚才那个被倪青插了一铲的巨型马铃薯外,其他的都只有指甲大小。

显然,“达达尼昂”又一次失败了。

“你种的方法不对。”倪青忍不住说了一句。她幼时经常去乡下玩,陪爷爷奶奶种地、收割,也算得上是半个小农民。眼前的这种情况,她一看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刚才还在扶着铁铲长吁短叹的“达达尼昂”一下子来了精神,摆出一副虚心受教的姿态,等着倪青继续往下说。

“你应该……”倪青怕说不到位,走过去手把手地教起了“达达尼昂”——翻地、挖垄沟、播种、施肥……两人灰头土脸地直起腰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了。

中午,两人像两个地道的老农民一样蹲在马铃薯田头胡乱吃了个三明治,倪青连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又被“达达尼昂”拉去了另一块草坪。

社区里每一块荒废的草坪都被“达达尼昂”拿来种菜了,胡萝卜、芹菜、黄瓜、番茄……什么都种,又都种得毫无章法。

倪青骨子里的小农民本性见不得这种暴殄天物,于是又是一下午的躬耕,再直起腰来时,已是晚上了。

“达达尼昂”的房子与倪青租住的房子只隔了两栋民宅,晚上他请倪青吃饭,用那个巨型马铃薯做了法式香煎马铃薯,两个人分都绰绰有余。

两人都又累又饿,吃得也都很急,“达达尼昂”边打嗝边卖力地夸赞倪青:“你真厉害!懂得真多!”

“当然,我们汉族人有农耕天赋,据说耶鲁大学校园里都被中国留学生的家长垦荒种菜了。”倪青被夸得飘飘然,也边打嗝边吹牛。

“你是华裔?”

“是啊,你好,我叫倪青。”倪青用中文说。

之后“达达尼昂”没再说话,直到两人全部吃完、收拾好餐具,他望了一眼窗外漆黑的夜空,对倪青说:“天黑了,别走了,不安全,我帮你把东西都搬回去,不然放在外面会被偷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达达尼昂”一个嗝都没打,像是背了好多遍,一直盘算着时间等着说出口一样。

“你今天是故意的?是故意不想让我搬走?”倪青这才醒过味来。

“达达尼昂”没回答,只是打了个特别响的嗝。

5.

当晚“达达尼昂”就把倪青的全部家当都搬了回去。这晚并不太平,不远处的8英里路响了一晚火并的枪声,但倪青却意外地睡得很熟很香。

大概是因为白天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门外就传来敲门声,倪青想当然地认为是“达达尼昂”,因为昨晚他们说好了,今天他会来帮她搬家。

但一打开门,却是一张亚洲面孔。

“倪青,你好,我叫傅修明。”对方还说着一口标准的中文。

倪青以为自己是没睡醒,闭着眼猛摇了几下头,睁开眼又仔细打量了一遍眼前这个自称傅修明的男人——

黑发,碧眼,干净的脸颊。

那脸浓密卷曲的连鬓络腮胡真是神奇,蓄须就是“达达尼昂”,刮掉胡子就是傅修明。

“你能跟我解释一下这是什么状况吗?”倪青伸手用手背蹭了一下傅修明的脸颊,残留的胡楂有粗粝的手感,发出不易察觉的“沙沙”声,这个人确实是真的。

“我……”

原来傅修明是中法混血,他父亲是华裔。他说昨天之所以没和倪青说明白,是觉得刮掉胡子会更有说服力一些,毕竟留胡子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有中国血统。

“确实。但你想说服我什么呢?我不会因为你有中国血统就不搬家的,况且我搬不搬家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吗?”傅修明“解释”完,倪青却更加不解了。

“我是想说服你,和我一起发挥咱们汉族人的农耕天赋,在这里开荒种菜吧!”傅修明说得铿锵有力,像喊口号一样。

傅修明说,自从社区附近最后一家韩国人开的果蔬超市倒闭后,社区居民吃新鲜蔬菜都成了问题,他想要发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自力更生,重新让社区恢复生机。

话虽说得漂亮,却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太难了,菜又不是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吃的,你为什么不搬走呢?”倪青还是不解。

傅修明沉默了许久,像是在思索世界上最艰难的问题,浓黑的眉毛搅在一起,显得眼窝深了几分,又有些像达达尼昂了。

“我没想过要搬走,我为什么要搬走呢?这里是我的家啊。”

这不是解释,只是在陈述,倪青却豁然开朗——

十三岁以后,她就再没拥有过真正的家。这个亲戚对她不好,她是可以搬去别的亲戚家的;和室友不和,可以换宿舍;租的房子漏水,可以换房子……因为这些都不是家。家,是一个人认定的地方,是你选择像植物一样扎根在那里的地方。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能背弃逃离——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靠自己的力量让它变好,让这个家成为你想要的家。

倪青也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是房子,而是家。

“你说这里能成为我的家吗?”她问傅修明。

“我昨天上网查了,咱们汉族人是农耕民族,在哪儿种地就定居在哪里,那里就是家。”这句话也像是背好的,就像他早就知道倪青会被他说服,就像他一眼就看出了她眼中的不甘与不舍。

倪青又摸了一下傅修明砂纸般的脸颊,确认他是真的。

如果有一个人陪她一起种田、安家,那是否也能称之为“家人”?

6.

倪青退了特洛伊郊区的房子,周日又做了一整天的农民。社区的其他居民听说了傅修明的计划,也纷纷加入进来。在倪青的指导下,把各家荒废的草坪开发成了菜园。

本来活在末日里的人,在这个冬天有了希望——种下去的种子到春天就会开花结果。

就是这种最基本、最原始的“盼头”和“惦念”,才能让人今夜睡下去有明天醒来的动力,才能让明天不是最后一天。

周一早晨,倪青腰酸背痛地起床去上班,车开上道,发现傅修明也支着摩托车等在红绿灯前。

两人一直同路。

行至学校门口,倪青终于忍不住了,按响了车喇叭,摇下车窗伸出头去冲傅修明喊:“不会这么巧吧?”

“我教法语,你呢?”傅修明摘下头盔,也很惊讶。

“数学!”

这世上就有这么巧的事,两个人,在一个教职工不足二十人的学校工作,住在一个只有五户居民的社区,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只在另一个街区偶遇过一次,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缘分了。

之后的两个月,上天就像要把之前欠他们的偶遇一股脑都还给他们俩一样,他们几乎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偶遇——吃饭会偶遇、修车会偶遇、上课会进错彼此的教室、各自指导的社团活动总是被分到同一块场地……

其中到底有几分偶然又有几分故意,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或许想要成为彼此“家人”的两个人,总会朝着同一个方向走。

圣诞假期前,两个人在学校食堂“偶遇”,同时问起了对方的假期计划——

“旅行!”两人异口同声。

“去哪儿?”两人一起问。

“你决定!”两人一起答。

两个连恋爱关系都没确定过的人就这么决定一起旅行了,目的地是拉斯维加斯,不是赌场,而是白教堂。

直到穿上婚纱、挽着傅修明、站在牧师面前、等着说那句“I do”,倪青仍觉得这是一场梦,一场“回家”的梦,是美梦。但问题是,倪青想要的家是个能让她扎下根脚踏实地的地方,这梦却有些过分奇幻和轻飘。

傅修明的手机铃声打断了这场梦。

倪青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痛惜,她直觉自己错过了这一生唯一一次拥有一个家、一个家人的机会,虽然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家、怎样的一个家人。

电话是校长打来的,是一个惊天噩耗——因为无力运营,市政府决定关闭学校。

当天傅修明和倪青就飞回了底特律,两个人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换下礼服和婚纱。

7.

之后的一年过得像一天,一天也像是一年。

傅修明为了学校能够重新恢复运营,每天都东奔西走——组织活动、申请补贴、联络慈善机构……他回家越来越晚,甚至夜不归宿,倪青也开始夜夜失眠。

就像一场噩梦中的痉挛,在梦中告诉自己,痛过去就好了,但好了,仍旧是梦。

2013年3月,经过不懈的抗争和努力,学校恢复了运营,但同时也取消了每天的免费午餐和校车接送。

这是倪青在底特律过的第一个春天,去年冬天在社区草坪上种下的种子开了花结了果,却又在一夜之间重复荒凉——贫穷饥饿的孩子们就像在玩一场疯狂的偷菜游戏,如暴风雨般浇灭了这个社区唯一的希望。

第二天早晨,社区里的两户居民决定搬离城区。

傅修明卖掉了他的CVO定制哈雷摩托,买了一辆大巴,每天亲自接学生们上下学,并自费供应全校学生的午餐。

他成了整个底特律的“达达尼昂”,他不再是倪青一个人的傅修明,他享受着英雄的赞美,却也享受着英雄的痛苦。

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这场旷日许久的噩梦终于被末日警钟惊醒。

12月4日,社区里除傅修明与倪青之外的最后一户居民也搬离了城区。

12月5日的清晨,倪青早早地起床,悄无声息地开始收拾行李。

临走前,她试图挖出那颗风信子球茎,却发现它早已腐烂无踪了。

她好羡慕它,死得那么彻底,不像她,驱车最后一次驶离8英里路,一路上不停地用袖子擦着后视镜,希望能看到那个人。

她想,不管他是她一个人的傅修明、8英里路的“达达尼昂”,还是整座底特律的“达达尼昂”,只要他喊一声,她就掉头,就陪他一起在末日里沉沦。

她试图让自己被这种义无返顾的假想感动得流出泪来,骗自己说他们曾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场,然后她就能无怨无悔地让这段感情消亡殆尽。但过了许久,直到她彻底驶出底特律,她的眼眶仍旧是干燥的。

傅修明骗得了这座城市,倪青骗得了整个世界,但他们都骗不了自己。

他们都没有竭尽全力成为彼此的家人,他们对“家”的期望都太高了。在最后一刻,他们都怕了,就像倪青找各种理由不肯种下那颗风信子,是因为她害怕,害怕它开出的花不是她想要的颜色。与其如此,情愿让它腐坏。

幸亏他们爱在末日,让他们可以有各种理由坦坦荡荡地逃离,以英雄的方式,以懦夫的方式。

破旧的雪佛兰皮卡在洲际公路上疾停,倪青的眼眶干得发痛,她趴在方向盘上,肩膀不停地抖动,整个人都在战栗,却挤不出一滴眼泪来,只剩车喇叭发出无尽的悲鸣。

原来爱得太聪明,会伤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