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论天才的分布

第一节

假定的智力匮乏——关于青年教育学校的思考——关于孩子与成人的比较

早些时候,那些关注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人们,常常认为有着洞悉才能的天才分布极不平等。

到某个有着形形色色人等的社交圈去,或者和十一、二个人共进晚餐;或者前往许多人劳作一天后聚集在一起放松消遣的俱乐部晚会,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几乎普遍的现象:群里有一、两人可能才华横溢,而其他的则是萎靡不振、单调乏味且无所作为。

再或者去一所人数众多的学校,这种情形会更加突出。我见过两个天资不凡人,他们也曾煞费苦心探讨过这个问题,结果一致认为一百男孩中最多有一个被发现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路径。常常听到校长说这样的话“啊!我为那个小伙子骄傲!我当校长已经三十年了,还从没见过这样出色的人呢!”

上面提到的社团、晚餐会或俱乐部等都是相当程度上的精英群落,因其个体中的某种假定同质而相聚一堂。如果这些人是不加挑选而聚拢在一起的,就如同交给校长照料的孩子们一样,那么他们中天才的比例只会比后者情况中更小。

评定一个在校孩子的智力是否超群,其主要标准就是看他怎样回答校长随意提出的问题。大多数人会完全答错,会反映出他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或者回答得完全不得要领。一百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或者不到一个人,会用令人赞赏的方式作出回答,而且用明白无误、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

对于成熟多年的成年人来说,情况肯定要好得多。一般来说,他们回答简单问题的方式不会让你觉得他昏庸愚昧。

普通孩子们在表现上呈现弱点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我们所谓的羞怯。孩子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先会盯着你看,而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当长辈问话的时候,孩子在同类看来并不会显得那么差劲。

后一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地位悬殊。对于学生来说,校长就是专制君主。每个人,只要因自己意愿的一个冲动作出判决,都可能成为一个“专制君主”。孩子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其情形就像《伊利亚特》里面多隆在剑下回答尤利西斯的问题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被长辈问话也是一样的情形,他惧怕这样的下场:如果他说不知道就会遭到斥责,一种盛气凌人的蔑视,一个决断性的鄙夷的手势。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认为不值得去“开动脑筋,作好准备”,他不会作出无拘无束、大胆的回答,除非对方跟自己平等。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样的情形会让回答的效果更糟的了:孩子想到到问话人处于更高的地位,换言之,他和面前的问话人相比,对方不管是在传统意义上还是体力上都胜过自己。

孩子对于同伴的提问能应答自如,却不能自如应对长辈的提问,原因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恐惧:他觉得没有必要迎接挑战,对于没有希望赢得嘉许的事情,他不想去尝试。孩子就像一个拳击手,尽管自己技术娴熟,也不愿一只手绑在身后而“单拳会敌”。他可以给你一个回答——前提是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但他绝不会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地去回答你的提问。孩子很粗心,宁可依赖你给他编造的任何解释,接受你认为对他合适的任何待遇。对校长而言,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去做得最好。

对于成年人来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学校孩子,不管是在自家屋檐下,还是在体育馆,都跟阿尔及尔的基督徒奴隶类似,如同塞万提斯[27]在《俘虏史》中描述的俘虏那样:“他们一同被关在像监狱的地方,又时不时地被带出来完成某些共同的使命:只要他们高兴,他们也可以开玩笑,或是招惹麻烦,然而主子则因某个小小的借口,或者根本什么借口也不要,就会对其中一个施以绞刑,对另一个施以桩刑,再把另一个的耳朵割掉。”孩子大概从出生开始就处于这种情形当中。当然他受到的待遇远没有阿尔及尔奴隶主对待的奴隶们那么严重,但是这两种待遇都同样独断而令人无处申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自由的,就像塞凡提斯描述的奴隶在某种程度上自由一样,但是他的自由是建立在苦难之上的,而且长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结束这种自由。孩子一路摸索,经历了反复尝试,最后确定了在多大程度上的行为举止可以免受惩罚。孩子就像农神节那些天可以狂欢的古罗马人的奴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向主人发号施令。但是有一点不同,罗马奴隶知道自己特许的日子何时结束,因此会表现出相应的举止。可孩子却不能预见结束之钟什么时候敲响,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会逆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受制于人的人,会运用塔西佗所谓的“乡土文雅”,讲大胆的俏皮话,并且要用他具有的最大程度的自由讲出他的漂亮俏皮话。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因为他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身上的枷锁,于是自己又被迫回归陈规旧状。他更常用的逃避方法便是什么都不做,在上司面前用中立的外衣将自己包裹起来,这样就可以最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责罚和专政。

成年人的情况与孩子有所不同,他们会有相应的举止行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处的政治社会,并很可能遭受比他强的人,或因联合和人数众多而使其力量大得多的人侮辱和伤害。当然,在某些方面掌控他的政治机构,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他免受盗窃和杀害,免受一些人的恶意伤害:这些人,要不是因为有法律制裁的威慑,早就出于狠毒的支配而冒犯他了。然而,公民政体也可使他犯下一些恶行,因为即使在正义的框架下,财富或腐败本身就容易导致罪恶;与此同时,公民政体不可能完全确保他免受伤害。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受伤害,这正是自然的存在状态。

成年人一旦逃离以前所处的牢狱似的地方,逃脱了曾经遭受的肉体惩罚和人身限制,都会感到满意。起初,由于才获自由,他会喂饱的战马一样,跳跃、飞奔,并且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以展现他脱离羁绊的放纵。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放纵罢了。很快他就会变得审慎、小心,就像小孩子站在他面前时的表现一样。

个人一旦拥有某种地位,便时时审时度势,小心行事以免受罚。刚开始,他信心不足,斗胆冒进,却假装自信满满。在反复实践中他不断地积累经验。连续穿越了光辉荣耀后,他此时脚踏实地拥有了沉稳、固定的可以完整代表自己的特征。他不再有疑惑,而是被归为圈子里的资深成员之列。

如果你发现,我们原先知道的这个曾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小男孩说话时口齿不清、单调乏味、结结巴巴、还耷拉着脑袋,后来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男子汉,他可能在议员席就坐,并完美地发表自己成熟稳重的见解,这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这样看来,成熟男人所经历的锤炼对于探讨人之共性来说并非全然是不利的,对于学童所受的磨难也是如此。

然而,并非成年人不会像学童那样受到阻碍、申斥和非难。对成年男子来说,妻子会对他絮絮叨叨、骂骂咧咧;主子、房东或村长会盛气凌人地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即便他是立法机构的成员,也有人教训他,有人用精心准备的讥讽话语,或出其不意的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他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但是他不会介意。就像莎剧中人物伊阿古,他“知道自身的价值,凭着人的看法,他不该比目前所居的地位更差”。他最终弄懂了自己所受挫折的价值,却让它随风而逝,这就是主宰者的风范;学童不管怎么假装,都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人达到那种独立程度之前,他的命运通常就已经永远确定了。大多数人在困境中挣扎,在遥远的某个时机到来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伐木工和抽水工”[28]。因此差不多每个人都被安置到了实质上最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尽管每代人中都有足够的天才存在,但由于对每个人都缺乏恰如其分的估价并被分配以恰当的工作,因而看起来总是出现相反的情况。等到他们对自己有了清楚认识,能声言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早已带上了命中注定的镣铐,或被迫置身于某种境地,而自身内在的力量却难让自己得以逃脱。

第二节

人与人的等同性——才智的广泛分布——阻碍才智分布的途径——应及早甄别孩子从事不同职业的才智——提示更好的教育体系——寻求普遍法则

以上这些思考能帮助我们回答关于才智借助自然之手在人们之间分配的问题。

地球万物,特别是动物界或植物界的一切生命体,它们无一不被分类区别开来。因此,当人、马、树、花这些物体中任何一个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即便以前从未见过,也会很快学会这些术语。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这是一个人、一匹马、一棵树、一朵花。

动物界或植物界所有分类体都是按照属于某类成员所共有的大小和特点铸造出来的,尽管个体之间因无穷无尽的变异而相互不同。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类别。

我们则被界定为人类。

所有人类,除了怪物和畸形,有具有一定的形态,配以一定的肢体、一定的内部构造及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就不能再加点什么了吗?比如说智能?

这样看来,除去有身体残疾和智力缺陷的人,人更像人,更等同于人,而我们倨傲和挑剔的通性却使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

我倾向于认为,撇开白痴和极端情况不谈,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才智,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真正适合其天资的领域中,他便能展现为一个灵巧、熟练、机智和敏锐的人。

然而,文明生活的实践和方式却促使我们成为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这些不同的人被慷慨的自然之手送于我们的监管之下,接受统一训练,就像刚入伍的新兵在操练长官的指导下统一训练一样。

贵族、乡绅或有虚荣心或其他动机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事某些收入丰厚的职业。这些人的孩子差不多都被送到了文法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根据判断,一百个学童里最多有一个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或者能够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路径。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地方,如果人们对这样学校的追捧是适可而止的话。有尽可能多的孩子有机会谋求今后在高智力部门工作总是好事。熟知语言,把语言的各种精细之处作为课程来学,将会使所有人为之受益。对于青年人来说,即便仅用半年时间来学习拉丁语的入门知识,在其整个的未来生活中,也将或多或少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但是文法学校的学童通常在那里学习七年。在许多情形下我并不反对这样做。毕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非常缓慢的习得过程。培养那些以后注定要到所谓的高智力部门工作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词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而他们在理论和系统知识方面的进步则是非常泛泛的学习积累,被搁置不用,到他们真正进行研究和独立判断的时候,这些知识又回到没有掌握好的状态了。对词句学习而言,这样的危险则很小。

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现在被盲目地效仿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客观的观察者会很快做出判断,孩子对学过语言的掌握是否到家,是否可能取得足够的进步。但是家长们并不客观。而校长也并不适合对此问题表态,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他的态度是否定的,那么他有理由担心会得罪家长们;第二,他并不想失去他的学生。一旦可以确定,学童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到家,并不大可能取得显著进步之时,那就是校长下岗之日。

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不足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判断,关于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能让他出类拔萃的职业或工作的判断。

根据莱克格斯[29]制定的制度,一旦一个婴孩降生,他将接受来自政区长者们的检查,这些人将决定他是否会被抚养、进而是否可以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人们期待就此问题能有一个及早的切实可行的清楚分辨方法,这样,对于孩子未来的事业及命运,便会有个负责的决定了。

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非同一般。要依充分的根据来提出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那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了。应该给孩子介绍各种各样的场景,比方说,给孩子们看一本又一本的杂志,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及其就业技能。对于整个结果做出判定的观察者应该是个极具睿智的人,能够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最微不足道最偶然的迹像做出判断。他应该目光敏锐、善于捕捉到孩子们眼睛的不经意转动以及嘴唇和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意义。

通常,孩子的意见是没什么用的。他可能早上一时兴起,有股冲动想做点什么,而到晚上,这股激情就烟消云散了。他的喜好就像我们有时观察到的傍晚的浮云形状一样变化无常,而且都是源于一时的兴致或幻想,而非自身本质的表露。通常情况下,他希望从事某一种特定职业,那是因为他的玩伴儿已经在他之前被安排从事这样的工作了。

这个重大问题上,父母是不具备决断资格的,因为他们站在偏爱的立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大法官、一位大主教、或者其他什么大人物,占有最终使其在世上成为显赫人物的条件。父母没有资格决断,因为他们是当事人,或者出于对自己孩子优点的夸大,或者由于自私地在培养孩子成人的巨大花销上退缩,他们急切地想得到一个结论,而仅从要考虑的具体情况本身中是得不到这样结论的。

即便已经充分确定了一个孩子从事的最能受益的职业是什么,也仍然会有无数的外界因素会阻止他从事选中的这个职业。造化不是根据人为的社会状态区分来分配她的人才的。那些需要精心雕琢辛苦培养,那些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的骄傲和辉煌的天才们,可能出身于贫寒的家境;而适合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或工匠的人,却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便远远地背离了他真正的终极目标。

降生到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命运都有着不同的安排。就像赛密斯托克利[30]那有名的说法那样,在这世上,有的人能弹萨泰利琴或竖琴,而有的人则能借助政治技巧和聪明才智将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变成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

我们却很难深入洞悉造化的奥秘。

音乐才能似乎是人的幼年时期最能清楚确定的才能之一。从造化之手接受了这一归宿的孩子甚至在幼年时期就会对乐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并且不久便会学着哼唱一些调子。我相信,现今牛津大学的音乐教授,在他三岁的时候,便挖空心思弹奏一种乐器,表现出钢琴特长,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其他人强迫他做的。这就叫做有乐感。

同样与幼儿时期相关的才能也表现在绘画上。在这方面早慧儿童后来在绘画方面也有所建树。

这两种天赋的存在看来是勿庸质疑的。

贺拉斯[31]说过:“诗人生来就注定是诗人,而不能通过艺术才智赋予造就。”此言似乎不虚。诗人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那掠过他耳畔的声音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留下的记忆,都与他同伴的感受不相同。他的感知异常敏锐:

诗人的眼睛,涌动着高雅的激情,

目光从天空扫向大地,又从大地扫向天空;

他用想象描画出

未知事物的形态。

若没有从造化得到天赋,要想通过艺术的训练获得这方面的才能是不大可能的。

大脑精密的网络系统,或其他什么能使一个人更适合某项工作并在此项工作中获得成功的物质,在活的或死的生物体中,都是很难追踪或探测的。但是,正如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是无限的因而没有两张面孔会相像到无法辨别,甚至从同一棵树上摘下的两片叶子也不会完全相同【2】,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的感觉、器官及内部构造,也是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尽管它们很精巧,旁观者触摸起来会感到非常纤弱,却可赋予某个人一种秉性,使其能在某些艺术领域具有极为高超的表现,取得极度卓越的成就,跃然于数以百万计的竞争者之上。

有人说,所有这些区分及预想都是无用的,因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思想的。无论这种我们称为造化的,造就了人类因而有恩于人类的无法理解不可解释的力量是什么,若要认为这种力量能够感知文明社会中人们各式各样无穷无尽职业的差异性,并由此来决定天资的分布,那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根据的。一个孩子不一定天生就是个鞋匠,因为他可能降生在一个人们都不穿鞋的地方,而他因自身构造天生就会成为玄学家、天文学家,或律师、杂技演员、算命先生或是魔术师的可能就更小了。

确实我们不能认定自然能够因文明社会中人们职业的差异性来分配才智。但同为事实的是,一个人因其内在构成会在形形色色职业中最适合从事某一个职业,并做得出类拔萃,尽管他的个人构造可能是和那种职业偶然联系上的。因此,对于杂技演员来说,能够遇事冷静,拥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柔韧性,以及肢体的完美比例是极具优势的。而对于魔术师来说,灵巧的手指,轻易就将我们的思路引到对其意图急速实施上去的能力,加之他们那泰然自若的神态,这样的神态与迷惑观众(比喻说法是:把灰尘扔进观众的眼睛)的手法配合得非常协调,这些素质对魔术师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他职业道理也是一样。

秉性也和独特器官的精巧或智能一样,能够使一个人在某个行业而不是其他众多的行业中表现出色。如果一个观察者对一个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不能说出与孩子一同来到这个世上的其秉性方面的一些特点,那他就是一个非常疏忽的观察者。

一个关于阿喀琉斯在斯库罗斯岛的传说是极具寓意的。阿喀琉斯被他的母亲男扮女装安置在吕科墨得斯[32]的女儿中,以免他受诱惑而卷入特洛伊战争。尤利西斯奉命去找出他。他向公主们展示着他的珠宝和各种妇女首饰,故意在其中混进一副盔甲。当阿喀琉斯看到这副盔甲之时,他的英雄精神马上被唤醒了。

每个人体内可能都有这样一根弦,相比其他的弦,它更易受到影响。它只需要一种类似的感觉便能唤醒其潜伏的特性。就像《约伯书》中描写的战马一般:“它跃跃欲试,斗志昂扬;它冲上前去迎敌;它嗅到了远处的战场,听到了统帅的呐喊和士兵的撕杀声。”

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与他自己更不相像了。当触及到他体内的主弦,他便与自己最为和谐;反之,主弦没有触及到,他便与自己最不和谐。就像李维[33]笔下的曼利尔斯·托科特斯[34]一样,由于他怪异的行为及其对各种教诲都持桀骜不驯的态度,他被父亲放逐到父亲管理的乡下人中以示惩罚。但当他得知他的父亲被控对他施行野蛮管理时,他毅然决然地找到了起诉者,并以死威逼其撤消对他父亲的起诉,他朝着昂扬的气质与不俗的举动方向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最终,他被证明了是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一些孩子的父母无意将他们培养成能在高智能部门工作的人,所以就没有想过让他们接受传统教育。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算术和英语语法知识。正如就像我前面对传统教育说过的那样说过的:对于这些门类基础知识的学习,即便是非常少的,也还是有益的。

但是经常会发现,就像在教授传统教育的贵族学校里情形一样,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看起来都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所谓的迟钝。关据观察,问题在于,相关人员倾向将这些学生归为那些白痴蠢人之列,缺乏任何独创性思维。

我们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正如已经观察到的事实那样,对于校长来说,世上最困难的事就是激发学生尽其所能,做到最好了。绝大多数在校男生内心都与他们被置于其下的校规校纪作对。教师要他们向东,学生偏要向西。学生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方法,能以最少地遵守校规的代价,最大程度地逃避责罚。面对摆在面前的工作,他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进步欲望,眼神茫然而游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奇怪的便不是他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杰出人物了。这更多的是一种证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学习一点东西都需要某种顺从的精神。校长肯定通过学习取得的进步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又是最乐于找借口推脱的,这时,校长便如预期的一样,长此以往地犯下最严重的错误。

对个人才智的真正检验是看成功的欲望和有成效地完成某项工作的欲望是否已在他年轻的头脑中唤醒了。无论是谁,当他发现了自己具有胜过他人天资,从那个时刻起,他便成为一个新的生命。那种绝大多数人普遍具有的愚钝和智力休眠状将离他而去。从我们能自由舒展自己的肢体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对运动怀有了一种稚嫩的爱好。娱乐是每日所需,但倘若人没有严肃认真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喜好玩耍。也许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理想的激励。每当他想到他也能成为一个出众人物,而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生来便注定用来填补人类社会大棋盘某个方寸之地的一颗平凡棋子时,他就会感到很兴奋。他希望被人重视,被人关注。不只是被人赏识的愿望使他兴奋,他也按令自己满意的方式来行动。自尊对每颗心来讲都是一种亲切的情感,这种情感要被公正对待可能会有难度。当一个人在感受天性自然流露的时候,他会觉得每一次努力都会产生他预想的效果,他前面有个目标,他一步步在接近这个目标以前,他像是被包裹在层云叠雾之中,看不清任何东西,像一个盲人一样左突右撞,现在,智慧之光已降临在他头上,他每走一步都带着坚定不移的自信。

人们常由衷地感叹,当我们想读一本书的时候,便会从中获得十倍于我们将其作为任务来完成的收获。这与一个人选择职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他选择的职业是真正适合他天性本份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很踏实。若将这样的人与内心不情愿学习语言与文学、算术或其他知识的男孩相比,后者就像莎士比亚描写的一般:“像蜗牛一般极不情愿地挪向学校。”他们都是人类,但看上去却是那么的不同。

以上这些观察有力地证明了本篇散文之前提到的观点,那就是,除了蠢人和某些特殊情况,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一定才智,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真正适合他们天赋的领域中,他便能展现为一个灵巧、熟练、机智和敏锐的人。

第三节

关于我们共性的令人振奋的观点——所有人都具备的条理性阐述的能力——本篇论文观点与爱尔维修[35]假说之比较——愿意学习的学生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之对比——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害倾向我们都被赋予了共性,这是多么美妙又令人振奋的看法啊!我们同类某些盛气凌人百般挑剔的批评者要我们相信,一千粒种子被播种到广阔的人类土地上时,可能只有几粒种子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杰出卓越的人物。至于其余的那些,即使起初它们没有完全死掉,也只是很艰难地存活下来,很可能会成为那些更优者的养料。其实,这并不是事实。相反,根据我们前述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闪出光芒,可以考虑如何满意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在自己的领域创造的东西,其效果与比他更出色的人所创造的其他形式的东西相比,可以一样完美,毫不逊色。他带着一份平静的自信跨入他的同类之列,说:“社会中也有我的一席之地,我充填其中,有权利获得满足。”他在他的工作中表现出灵巧,手脑结合完美配合。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会从中发现他的个性特点的。

他不再像个普通的在校男孩那样腼腆,天性上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格格不入,在学长面前毕恭毕敬,面对他们经过时对自己评头论足与他们的欺负时不敢有丝毫异议。在涉及到自己的研究与劳作领域话题时,他可能会谈吐自如,给予那些在其他方面聪明而富有成就人的以指导,其条理性与融会贯通能力不亚于那些人运用自己天赋的分析能力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就像《约伯记》中的以利户那样说:“我年轻,你们年长,因此我说过,年长的当先说话,寿高的当以智慧教人。但人都有灵,上帝的灵气使人聪明。尊贵的不都智高,年长的不都明理。因此请听我言,我也要陈说我的意见”。虽然上例这种这种情况得到肯定,在实验中却不总能实现。就算是最卑微的工人,只要他倾情投入,都会在工作中感受到荣耀,在回顾中感到满足,并能够出色而充分地谈论他所从事的工作。他对自己有一份合情合理的自信。如果有机会让他说说他工作的话题以及他采用的办法,毫无疑问,他的回答会使听者十分满意。他知道他的解说圆满而有气度,是经得起严格检验的。

不过,即使他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清楚阐述问题的能力,当他面对不想聆听他的人时,也只能归于失败了。他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既成的社会结构上处于优越的地位、更多地具有语言天份,由于财富优裕而具自信,并多少受过所谓的人文教育。这些人会瞧不起他那朴实无华、毫无修饰的谈吐。这样的结果,可能也不是他所期盼的。在受了数次这样的对待后,他不希望再遇到这样的事了。他知道自己所说的东西的价值,但当他发现其他人无意倾听到他的建议时,他便安然将他的这些建议埋在了心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尽管他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但他并不是语言大师,没有优雅华丽的语言。他甚至可能不能准确地运用语法。他的声音也不适合表达那些令人赞叹的曲折变化腔调,那些是社会上层人士习惯表达的方式:

老年人听了娓娓忘倦,

少年人听了手舞足蹈;

他的口才是这样敏捷而巧妙。[36]

作为对照,他粗俗的表达方式与这样的感觉却格格不入。于是,他便很容易遭受那些轻浮自大的人耻笑。这些人不满意他能够用的清楚恰当的说法表达的方式,不怎么信任他,几乎不愿意听他讲话。

以上这些现象让我们再次思考下述普遍看法的原因所在:人类大多数都很迟钝,思路狭窄而混乱。大量男孩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看上去都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者所教授他们的很少能开启他们的好奇心并激起他们表现出色的欲望。被掩盖了的抱负之火还没有在包裹它的外壳中熄灭,还是它产生于自然之手时的最初状态。同样地,那些年纪稍长的人,他们要么还没有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好处,要么从中获益甚少,缺少外部的良好熏陶,因此他们普遍在倾听别人时缺乏耐心,又无自信与愿望告诉别人他们知道的东西。

而对于后面这类人,如果在谈话中无人理睬他们,这类话题又是他们关注并付诸了其聪明才智的,他们拥有的本来可以获得喝彩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会因此减少。于是,他们便淡然地将他们所学得的一切在心里封存起来,并满足于认为他们并非是同时代各司其职的人们中不能充分胜任其角色者。

那些赞同人会不断改进观点的人会受到爱尔维修理论的极大鼓舞。爱尔维修肯定人类的头脑在刚降生到这世上时都是平等无差别的,都是准备好可以学习任何学科接受任何指导的。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就只有教育了。最广义上的教育这个词包括每一种可能加之于头脑之上的印象——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无论是刻意的还是偶然的——决定我们会成为诗人还是哲学家,舞者还是歌手,化学家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还是分析我们共有才能的分析家。

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本文中已经阐释过了:天赋,或者更准确地说,个体适合培养的原始状态,像音乐或绘画方面的,取决于我们与生具有的某种特质。诗人的培养也可以如此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无限的,没有两张面孔会相像到无法辨别,甚至从同一棵树上摘下的两片叶子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样道理,无论是人类的感觉,器官,还是内部构造,都是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尽管那么精巧,旁观者触摸上去是那么纤细,它们却能确定个人的秉性,决定其在某个特定技艺或才能方面,而不是在任何其他方面,达到出众的程度。

细想一下,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比爱尔维修关于人可以不断改善的假说如果不是更有道理,至少也是一样在理的。这位哲学家认为,降生到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变成或被培养成像荷马、培根或牛顿一样的人,而且这对每个人都一样容易做到,把握十足。如果这种观点真能受到诚心信奉的话,无疑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因为,如果这是真的,它便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可造就成任何其他的事,只要是头脑,在可能的范围内,不仅可将头脑提高到出色的程度,而且,我们更愿意看到的,而且是最诚挚地期望的,便是所有头脑都能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

不过这种观点同样也会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很不满意,因为它在我们面前勾画出过于空泛和不确定性的景像。我们将长期处于选择发展哪种特长与容易取得进步的广阔领域之间的权衡状态:没有地标或指南针指引航向,要想感到可靠的自信并能预想到未来的成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自信与预见又是完成真正艰辛的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依据本文所阐述的原理来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根据这个原理,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所提供的学习科目都是更适合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其他。对这样投入地进行个体学习我们都很兴奋,而且会更为准确地发现个体的本性与天资正是特别适合他所从事的学习。我们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来抉择。我们甚至可能面临犯重大错误的危险,不过随后的观察则能使我们改正那些根据以前的观察所作出的推论。这种关于我们共性的观点促使我们进行艰苦细致的观察,而艰苦细致观察的结果又会使我们的睿智得到回报。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收获。

首先,我们确信每个小孩生来都有适合他的领域,只要他足够投入,便不会成不了出色人物,也就是说,他会被看成有才干,灵巧熟练,聪慧机敏的人。这样的看法有充分的理由激发我们为我们关注的孩子确定恰当的目标作深入细致的观察。

其次,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我们处在一种与监护人及教师完全不同的窘境。这些人偶然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受到了狂热的抽像哲学那自以为是的断言所激励,一定常常私下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疑虑,尽管他不愿意这么想。他也许会成功,向惊叹不已的世界奉献出一位完美的音乐家,画家,诗人或哲学家。即便碰运气也可能有中的时候。不过他很有可能是失败的。Sudet multum, frustrague laboret。[37]而且,如果他失望了,他不仅会对最后的结果失望,还会对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失望。当他尽其所能、全力以赴、投入了所有精力时,他都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每一天:有时候有一丝朦胧的成功感,有时候则是完全失败的空虚感。相对于努力,若有一次得到了应有的丰硕回报,后一种感觉则会发生千万次。

但是,当一个孩子的目标,通过一系列对其才智、表征以及他早年偶然表现出的兴趣仔细研究之后而被确立时,那么接下来为他设定的每一步都会给他带来一种新的,更实在的满足。当他被严肃告知什么才是最适合他才智的人生追求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了。除了他出生时被赋予的生命外,他的第二次生命又降临在他身上。此刻,他感到他拥有了值得他生存的东西。他感到如此惬意,存在于完全适合他的领域。他所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是成功的。在他不断进取的赛程中,每次在休息处停留,他便满足地回顾他所做的一切。老师的教导不如他自己主动获取凑效。

与学校教育的一般课程相比,这种教育方式是多么地不同啊!学校教育中所设置的每门课程,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间接的战争——教师声称他们的目标是使被教授的学生获得知识;而学生带着厌恶的情绪看待期望在他们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学生们愿意干任何事情,惟独最需要他们注意的学习,恰恰是他们十分抵制的。这样看来,无数学校,用不太准确的比喻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思想的屠宰场。就像李维所叙述的那样,占卜官阿克修斯·纳维斯[38]那样能用刀片将磨石劈开——差别就在于此:现在的教师们并没有被赋予创造奇迹的能力,当用他们之手来尝试的时候,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只能是换回令人遗憾的失败。知识很少被传授了。尽管教师们执着于一贯的勤勉并坚持做着无效的尝试,科学的硬壳还是很难被钻进哪怕是一点点,而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无价的礼物——人类才能的锋锐性,却被磨钝被毁坏了,以至于它很难被有效地利用,即便是用于原先最适合的用途。

无数学校都是最糟糕的恣意对我们天性不停进行侮辱的场所。我们根据一个长久重复的判断被这样教育着,这个判断就是,大多数人注定都是些傻子。

这绝非建议减少任何孩子一点点的写作,算术,甚至是传统知识基础的教授,只要这些知识教得实用。问题在于,我们以坚韧的毅力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播种,但最后确切知道的是,培育不出合格而健壮的庄稼。

而更糟糕的是,一旦土壤不能生长出我们所期望的丰硕果实时,我们便会习惯性地宣称这片土壤是一无是处的。大部分男孩,恰恰是在他们的智慧之花开始绽放时,却已经如此地习惯于被人告知他们是愚钝不堪、一无是处的,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他们一半相信了这些不停在他们耳边呱呱唱歌的乌鸦不详的聒噪,一半又并不确信断言他们无能的说法,但他们却将自己的能力收藏起来,什么也不做了。他们一面满足于将自己的能量浪费于无所事事与玩耍活动上,一面则懵懵懂懂地等待真正的命运在他们面前展开的那一刻到来。

绝非期望孩子在早年人生道路上不遇到坎坷与挫折,只应永远踏行在“花街柳巷”[39]中。有时乌云和暴风雨也能洗涤智慧之尘埃,就像洗涤可见世界尘埃一样。通往科学之巅与美德之岬的道路是充满艰难险阻的,随时都在考验那些勇攀高峰者的勇气与力量。

每个人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而且只要是适合文明社会体系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让他来学的。应该引导他尽可能自愿地学习,但如果这种引导没有完全奏效的话,也要让他有一半的愿望。除了要学习阅读、写作、算术及语法的基本原理外,还应尽可能加上通常用到的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后者的学习不能过早进行;如果能巧妙地延缓,初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就会走进教师的视野,有意愿地去尝试Quid valeant humeri, quid ferre recusant [40]不过重要的是要鼓励对这些知识的基础阶段学习,因为它们开启了我们的想象力之门、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类的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并且教会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渴望帮助他们。

第四节

珍重我们真正的秉性与才智到何种程度——自我尊重的推崇——结论

我认识一个智能超群的人【3】,他最爱谈论关于道德审慎的话题之一便是,世上最大的错误在于,一旦我们发现了青年人头脑中的特别抱负,我们便会不遗余力、倾其所能地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抱负。他所持有的相反的观点是:我们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在他前进的途中设置障碍,阻挠他成功:因为我们确信,如果他的抱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它一定会显示出它的力量并战胜一切困难,我们所设置的障碍反而会激励他更加热切地想赢得最后的成功。

这里所述的格言如果被无限制采用的话,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有些障碍是任何人的能力都无法克服的。“贫寒”有时会“压抑最有理的愤怒”[41],而人的精神几乎就是“愤怒”激发的。我们最明智的做法可能就是不动声色地支持这些胸怀理想的年轻人的真正爱好,即使我们看上去是最反对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教他以太慢的速度来估量自己的能力。毕达哥拉斯[42]所谓的《金诗》中最明智的箴言之一就是:他教导他的学生要“尊重自己”。抱负是埋在人类灵魂的花园中最高贵的根基,这种抱负不是为了被人喝彩、受人崇拜,不是为了成名、受人景仰,也不是成为“愚人们注目和欢呼鼓噪”[43]的热门对像,而应该是这样一种理想,期望在社会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令人尊敬之地、成为有用的、受人重视的人,在离职的时候,感受到我们并没有白活一世,有资格成为最有荣耀的人,具有彻悟的自我嘉许的人。没有什么比那些坦率天真的孩子们遭到的来自傲慢自大的书儒永久或暂时的否定,以及他们无情长者们生硬的决定,更有力量使这种抱负不但无法实现,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在学生思想中培养出的自我尊重是一个良好实施的教育所取得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要想使其圆满完成,切不可让他感到他是愚钝无知的。根据本文的原理,学生们所显示出的任何不好的表现都不是源于他们愚钝,而是那些对他们实施监管的人造成的错误,因为这些人要求学生做不适合他们的事,并忽视能发挥他们特长的事。

如果自我尊重是良好实施教育所取得的最令人赞赏的成果之一的话,以下这些则是更有必要的了。由于我们不应该用不雅和羞辱的语言来贬低学生在他自己眼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个人虐待及用主人对待买来的或契约奴隶的手段来对待他们。屈辱是所有事情中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目标最相背道而驰的。有时,有必要为那些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哪怕是在最适合他们的人生追求中提供一些告诫及劝谏这样的激励,目的是促使他们克服人,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的人容易沾染上的浮躁及阵发性的懒惰这样的毛病,不过在这样的人生追求中这种必要性一般可能很少考虑到。弓不一定总要绷着,有时,我们也需要放松一下,干点荒唐事。人们便更容易想到,对于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只有一半意愿学习的孩子,也许更合适给他们点刺激以激励他们学习。怪诞的行为是决不能纵容的;警告是有益的,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冷静思考与果毅行事。每个忒勒马科斯[44]都应该有他的良师益友,但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挫败学生的锐气,不应傲慢无礼地对待他。在任何情况下,惩罚都应该被看作是最后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并且作为问题按照明智之士的聪明办法来解决,尽管可能出现必须采取这样惩罚的紧急情况。

这里所阐述的原则极为有力地证明了在将一般人最大价值充分培养出来的艺术方面我们所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只要定准了他的位置,就算是最挑剔的评判者也不能瞧不起他。但是要实现这样的安排,就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来确定一个人能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追求。在印度,全体社会成员都按照等级制度作了划分。在那里,并没有对每个孩子特点的早期表现进行仔细观察就已经在他来到这世上之前决定了他将成为牧师还是军人,是物理学家还是律师,商人,或是艺术家。欧洲的情形并没有像印度那么极端,所以也没有错得那么离谱,但是我们中间同样愚蠢的因子却也繁茂。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出身的偶然,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无论他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如何抵触。只有极少数情况,通过靠着任何专治都无法使其屈从的力量,才能逃脱这致命判决的实施。

造化从不创造傻瓜。低能的心智就像动物里的残疾一样,是极为少见的。如果这种观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只需记住,带有情感地相信自己,迄今为止社会对其成员命运犯下了多大的错误,而且在我们为我们的共有本性洗涮掉加于其上的所有最为卑鄙的中伤之前——这样的中伤是所有褫夺人权行为中最为致命的——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伏尔泰曾这样说过一段话,大致是这样的意思:“毕竟将天才与一般人区分开来的分界线是微小的”。虽然我仍然记得我是何时何地读到这段话的,但我却不能找到此话的原文。然而此刻,我却需要提到这段话,因为借此我可以说明现代名人与尊敬的昔日文学先贤——我在本文前引用了他的名句——能够如此地英雄所见略同,以从某种程度上证明我阐述过的主张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