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要纠正“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

自2013年11月至今,笔者在参加“一带一路”相关学术会议以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常感受到“一带一路”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成为一个大蛋糕,大家都忙着争抢,很多认知错误不断地发酵、传染……这些认知错误如不纠正,必然会导致“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一哄而散”的窘境。

第一,慎用“桥头堡”等进攻色彩浓厚的词汇。很多省份定位自己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bridgehead),但是桥头堡是军事术语,它的本意是防御性的,即“说成什么,我也不能让你进来”。因此,“桥头堡”、“排头兵”、“先锋队”、“主力军”等词汇翻译成外文,不具开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是要来“打仗的”。上述词汇是中国人熟悉的,但是国际合作是要讲给外国人听的,术语不国际化,会使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慎谈“过剩产能”。常有媒体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把过剩产品销售出去。”这个词汇,让沿线国家听了很反感。“你不要的、过剩的,别人会要吗?”给人的感觉是,中国要到沿线上去“倒垃圾”。因此,要避免使用这种令人不舒服的词汇描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用中国的“优势产能”、“富余产能”以及“产能合作”等词汇来替代。

第三,“沿线有64个国家”的表述不准确。千万别把丝路沿线国家限定在64个,传统沿线64国没有欧洲最发达的西欧部分,也没有亚洲最活跃的日、韩两国,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建议,全世界有230多个国家,只要致力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都是丝路国家,这样看既包括美国,也包括拉美,等等。因此,笔者提倡对“丝路”国家的界定应是“65+”的概念。

表2 丝路沿线64国区域与国家情况

第四,“丝绸之路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表述不准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中国西北五省以及中亚五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东南、西南省份以及东盟十国,但它们的两端一头连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因此,发达经济体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也是丝绸之路的宝贵财富,发达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成员。

第五,“资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带一路”的唯一主题甚至优先主题。有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确保稀缺性资源的战略安全。的确,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如黑金(石油、煤炭)、蓝金(天然气)等,但是这些国家非常不喜欢“一谈生意就是资源、能源”,他们不希望成为“骑士的马”。

第六,有为才有位,不用忙着定位。很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有的叫丝绸之路的节点……这在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意义是有限的,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内容、有亮点、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份有哪些“错位竞争、不可替代”的丝路优势。

第七,中国向丝路国家卖什么。有很多省份一想到丝绸之路,还在丝绸、茶业、瓷器等“老三样”上做文章,但这是历史上中国的主打产品。今天,我们要卖什么?首先,需要了解合作伙伴需要什么,要超越“有什么,就卖什么”的阶段: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要多卖必需品(如美国的三片:薯片为代表的餐饮、芯片为代表的科技、影片为代表的娱乐)、少卖奢侈品,既是卖产品,也是卖价值、卖文化,通过消费中国产品要上升到对中国的欣赏和认同(而不是与之相反)。有很多省份抱怨,有了宽马路,但车上没有产品,“通道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远远不够。所以,要在卖什么上做文章。

第八,中国向丝路国家买什么。总体思路是:我们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今天中国企业特别需要提升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我们急需要的买回来、请回来,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能源资源,不是市场,而是技术、经验和视野。中国城市也要在与丝路沿线城市交往中,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子,在艺术气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打造能够赢得人心的中国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中国城市,把先进国家在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带回来、请回来。

第九,丝路战略既要顶层设计、更要基层创新。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地方干部最后的总结往往惊人地相似,大家习惯用两句话结尾:希望中央重视我们,给予特殊的政策,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我们有干劲儿,早就做好准备啦,就等中央一声令下,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寄希望于一把手怎么说”。但是,北京的专家再聪明,他们不一定比新疆的干部更了解新疆,北京的领导再英明,也不一定比广西的干部更了解广西。所以不能等,要有基层创新,要先做起来。

第十,“一带一路”不宜过快、过急,没有时间终点,但有时间节点。要适时推动“一带一路”落地,特别是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海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这些省份的淡定与远见是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议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丝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陆上丝路研究院,同时配套建立智库产业园区,提供中国企业走出去所急需的信息交互、项目对接、风控管理等服务。同时,要积极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激发它们的活跃性和敏锐性。

总之,在丝路建设中,要时刻思考什么样的中国企业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什么样的中国城市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简单来说,第一是发展、稳定,第二是开放、便利,第三是文明、进步。丝绸之路的魅力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今天,中国丝绸之路2.0版,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不仅要产业升级、市场扩容,更要思路升级,“有思路才有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