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性质与功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认知入场的个性

尽管入场是普遍性的功能,但每种语言的入场方式却是有个性的。英语中大部分入场元素具有外显形式,组成一个可明确识别的,高度界定的集合。不过这并不普遍,甚至可能不典型。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入场元素系统。这种系统提供了一套方便的手段。它以某种方式标示出,一个受到勾勒的事物或过程相对于认知场景在认知中的地位,正确与否由规约决定。尽管英语使用零形式入场表达最大外延,某些其他语言却使用定冠词,如法语:Elle aime le vin “She likes wine”。德语中的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程度不及英语高,Langacker(1991b:335)据此认为它们还没有获得入场元素的地位,但是它们具有时态、人称和语气的屈折,本身是入场的。英语小句入场很少把射体具体化(仅仅在be的各种形式上有所区分),但在Luiseño语(一种北美印第安语)中,小句入场由动词形态和一个紧随在首词或句首短语之后的附缀共同表达(注意词对词释义中的粗体部分):

(13)a.Waxaam=chamil   'owo'a-qus..

昨天=2复:过去时  工作—过去时:持续体

我们昨天在工作。

b.Noo=nupo      'exngay   'owo'a-an.

我=1单:将来时   明天    工作—将来时

我明天将会工作

(Langacker 2008:298)

如果人类的认知是相通的,语言有共性,那么汉语也应该有自己的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入场系统。自朱德熙先生提出词组本位说,“在汉语里,词组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这个观点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入场理论无疑对如何深入理解“基本”提供了指南。由“这本书的出版”引发的中心语问题的讨论至今仍在延续。从入场的角度来看,英语中“This book publish”不是一个入场的形式,但汉语中“这本书出版”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是一个入场的形式。这说明汉语更多的是使用隐含的和非强制性的入场元素。“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个已入场的名词短语,基于汉语认知入场系统的研究可望给出有价值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