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证源流并重
书证是一部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验证词目、辅助释义、显示源流、提供用法等作用。《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其“源”和“流”的具体表现就是所使用的书证。《大词典》作为一部历史性的语文词典,更注重援引书证,尽可能地做到溯源究流,显示出汉语词汇发展的轨迹和运用的全貌。下面各举数例说明。
1.溯源
“为什么举例一定要举出最早出现这个意义的书证呢?因为了解一个字的意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的,这很重要。这样,就不至于用后起意义去解释比较早的书籍,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符合古人的原意。人们如果能把每个字的每个意义都指出始见书,功劳就大了,对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就立大功劳了。”注3《大词典》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对同一词语进行溯源时,也往往能举出更早的例子。这里和同样注重溯源的《辞源》做一些比较。例如:
(1)[一五一十]
《辞源》:“从头至尾,原原本本。”举《儒林外史》第一回为例。
《大词典》:“②形容叙述得原原本本,没有遗漏。”首举《水浒传》第三十五回为例。
很明显,《大词典》的书证比《辞源》的书证要早一个朝代。
(2)[顶天立地]
《辞源》:“头顶天,脚立地。形容气概豪迈,光明磊落。”首举《元曲选·冻苏秦》为例。
《大词典》:“形容堂堂正正,志向远大,气概不凡。”首举《五灯会元》中例。
《辞源》举元代例,而《大词典》举宋代例,显然早很多。
其他几例如下表所示:
2.明流
大型辞书如只重溯源而轻流变,“就有可能产生两种遗憾。一是收录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成句,如不举出后代用例,就很难证明该条词目的存在价值。二是对大量一般语词,不跟踪追迹,亦很难表现该词的生命力”注4。在溯源的基础上,如果再描述出这个词语在后世的使用情况,那就是吕叔湘先生说的给词语写“传记”。“源流并重”是《大词典》的编纂特色之一。一条词语在引源之后,往往还要征引一定数量的后世文献书证,来反映该词语的流变情况。这里不妨也和《中文》做一下对比,例如:
(1)[天火]
《中文》:非人所为之火曰天火。如因雷电而引起之火也。《左氏·宣·十六》:“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史记·景帝纪》:“三年,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汉书·武五子·燕剌王传》:“天火烧城门。”
《大词典》:由雷电或物体自燃等原因引起的大火。《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天火烧城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伐多国》:“此大伽蓝为天火所烧,摧残荒圮。”《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这个堂客是娶不得的!若娶进门,就要一把天火!”李季《菊花石》诗:“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农协会,山惊地动天火烧,封建崽子都打倒。”
《中文》举《左传》《史记》《汉书》三例,时间跨度不大。汉以后的文献未举,基本没有展示出该词的后世使用情况。《大词典》共举五例,先从《左传》中引例,提示 “天火”的源头,然后又依次征引《汉书》《大唐西域记》《儒林外史》《菊花石》等例用以展示该词的“流”。文献涉及先秦、汉、唐、清、现代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将“天火”一词的使用情况用书证的形式展示出来,脉络十分清晰。
(2)[快意]
《中文》:称心也。《史记·李斯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史记·乐书》:“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史记·栾布传》:“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汉书·鲍昌传》:“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文选·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大词典》:②谓心情爽快舒适。《史记·李斯列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宋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红楼梦》第二三回:“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在眉梢眼角却流露出一种快意的神情。”
《中文》举五例,而《大词典》只举四例,从书证数量上来看,《大词典》不如《中文》多。从文献种类上看,《中文》三种,《大词典》四种,后者占优。《中文》从一部《史记》中连引三例,这种情况在《大词典》中是非常少见的。从时间跨度看,《中文》三部书从《史记》始,至《文选》止,时间跨度很小,“快意”《文选》以后的使用情况,读者就无从了解了。而《大词典》虽举四例,但时间跨度较大,书证年代从汉代至宋代,又至清代,再至现代,基本反映了该词使用的历史线索。
大量的书证是“明流”的保证。实际上,《大词典》的书证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汉语辞书。在词形、意义完全相同的前提下,笔者对《中文》《大词典》二书的“豆”、“爪”、“甘”、“齿”、“幺”部五个部首所辖复词的书证进行了详细考察,其书证数量对比结果列表如下:
说明:“265/6”表示“豆”部下二书共分别收265条词形相同的词语和义项,其中有6条意义不同而被排除掉,实际考察了259条词语和义项。其余各部所示均同。
考察的五个部首共894条词语(义项),其书证总量《大词典》要比《中文》多519条。
数字未免抽象,这里我们再以“齿”字头词语为例做一些说明。《中文》《大词典》二书收词(义)相同的有44条,我们共考察了43条(其中“齿相”一条,《中文》释为:“相处甚久也。”《大词典》释为:“录用旧臣。”义不同,不作考虑),对比其书证,结果如下:
《中文》43条词语(义项)共收书证64条。《大词典》43条词语(义项)共收书证91条。
具体比较如下:
(1)《大词典》书证多于《中文》的有23条(括号内数字,前者为《中文》书证数量,后者为《大词典》书证数量。如“齿牙(2,①3)”表示《中文》收2条书证,与此对应的《大词典》义项①收3条书证):
齿牙(2,①3) 齿牙为祸(1,2) 齿牙余论(1,3) 齿至之车(1,2) 齿列(3,①4) 齿决(2,3) 齿序(2,②3) 齿冷(1,4) 齿角(2,①3) 齿长(1,①2) 齿胄(1,4) 齿衰(2,3) 齿根(0,2) 齿宿(1,2) 齿族(1,2) 齿轮(0,1) 齿齿(2,①3) 齿德(3,②4) 齿颊(1,①3) 齿历(1,2) 齿录(2,3) 齿豁(1,2) 齿让(1,2)
(2)《大词典》书证和《中文》相同的有18条(如“齿位(①①1,②③2)”表示《中文》《大词典》义项①各收1条书证,《中文》义项②和对应的《大词典》义项③各收2条书证):
齿力(1) 齿召(2) 齿次(1) 齿印(①1,1) 齿如齐贝(1) 齿杖(2)齿位(①①1,②③2) 齿垢(1) 齿垽(1) 齿发(1,③1) 齿尽(1) 齿筭(1) 齿论(1) 齿药(1) 齿龈(1) 齿齯(1) 齿穷(1) 齿舌(①①1,②②2)
(3)《大词典》书证少于《中文》的有2条:
齿革(3,2) 齿剑(4,3)
据多卷本、多部首抽样统计分析可知,《大词典》的书证在总量上是远远超过《中文》的。正如徐文堪先生所指出的:“《汉语大词典》根据体现源流、提示用法、辅助释义、提供知识的要求,选用了200多万条经过核对的资料(绝大多数是第一手资料),作为这部词典的例证,从而保证了本词典为广大读者释疑解惑的价值。”注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大词典》具有收词量大、释义准确、例证丰富等特点,是目前代表我国语文词典编纂最高水平的一部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