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走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是什么?大学应当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大学应当如何定位?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无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民众,还是对于大学自身而言,都极为重要。在本人长期的大学管理与研究实践中,始终在思考和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大学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可追溯到公元1088年诞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近千年来,尽管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大学历经文艺复兴、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变革的洗礼,尽管大学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但大学的称谓、运行方式和精神内核仍保持基本稳定。有研究显示,自中世纪以来,大学与教会一样,是最为恒久的社会组织。教会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根本上靠的是信仰;而大学的稳定性,则是基于人类对真理的尊重与追寻,基于人类对文明进步共同价值理念的信奉与坚守。

但同时还应看到,大学具有革故鼎新的特质。大学追求真理,反对欺骗与谎言;大学崇尚理性,反对迷信与盲从;大学主张包容,反对一元与独断;大学尊重个性,反对钳制自由。总之,大学是文明之光,一切落后的、反动的、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因素,本质上与大学都是格格不入的。在人类发展的多个关键历史时期,大学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孕育于教会的中世纪大学,推动欧洲社会走出了中世纪的蒙昧;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大学,成为了启蒙与自由的先声;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大学,勇敢地走在了打破腐朽与没落的前列。纵观历史,大学始终具有开放的一面,始终是追求进步的,始终是常新的。

保持稳定和追求革新,在形式上看似矛盾,却共存并统一于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属性。这两大属性,很好地诠释了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应当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处于改革开放滚滚洪流中的中国大学,一方面,必须保持其稳定性,始终坚守大学精神,避免在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丧失大学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必须主动顺应历史大势,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勃勃生机。这两个方面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从事大学管理实践和参与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两大参照维度。笔者多年来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始终是在思考与探索如何在坚守中不断革新、在革新中维系好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