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走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笔者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换言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何在?应当说,经过“文革”十年浩劫,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不仅面临经费紧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直接关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同时还面临着道路选择问题。从某种意义而言,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更为关键,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问题。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和魄力。

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格局总体保持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大好机遇面前,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不断增加投入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反思三十多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笔者有四点感受尤为深切。

第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党和国家知识分子政策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迅速恢复发展,根本上得益于冲破“文革”时代的思想禁锢之后,重新确定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各级党委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满腔热情,释放了行业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让人力资本增值,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营造了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二,改革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国打破计划经济条条框框约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时期。过去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印迹,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诸多方面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变革。为此,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将改革创新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主题,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培养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深刻调整,在招生、就业、人事、学生资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较好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高等教育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三,面向社会公众就读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世界举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时代迈向大众化时代,其功能使命相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就读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思想引领、知识创新的功能,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步。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十分清晰,在大力推进规模扩张、空间拓展的同时,面向世界,瞄准国际一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在较好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供求矛盾的同时,有效拓展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四,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多样化是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社会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很大,不可能沿袭“千校一面”、“一刀切”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而是需要走一条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20世纪90年代实行收费双轨制,探索委托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行就业市场化,从而进一步打破计划模式对高等教育的禁锢,短期内明显释放了发展活力。再如,本世纪初,面临日益膨胀的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举办了数百所民办高校和三百多所独立学院,迅速拓展了高等教育资源,扩大了入学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基本形成,既较好满足了多元需求,又增强了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应变能力。

总之,回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绩,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归结起来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兼收并蓄,初步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