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社会救助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初萌芽于经济学领域,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人在劳动生产中的价值或经济作用逐渐被重视。直到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谈到剩余价值时强调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进而是一种可变资本,人力资源才逐渐被视为一种资本。〔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依照马克思的逻辑,劳动力这种商品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此,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人已经被视为一种资本来创造价值,马克思从价值论的角度肯定了人力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些经济现象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比如,德国和日本等资源贫瘠的国家为何可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并崛起?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只能部分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质量。杨雪冬:“新增长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5317.htm,2004年。于是,有些经济学家不再局限于对物力资本的研究,而是转而关注到人,从人的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健康状况等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了可信的阐释。

20世纪60年代,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美国的学者雅各布.明塞尔、西奥多.舒尔茨、加里.S.贝克尔这三位代表人物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尤其突出。其中,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即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的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总和。〔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这一定义有两点改变了以往人们的固有看法:一方面,人身上所体现的能力和素质是一种资本,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观点,既然是资本就可以像土地、资金等资本一样创造价值,因此,人力资本是价值的一种来源;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存在于人身上的表象,如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技术熟练程度等是可以从后天获得的,其获得需要相应的投资。综上,分析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定义可以认识到人力资本可以创造价值以及人力资本需要后天投资获得,这两个人力资本认识上的改观为接下来人力资本投资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从其方式上来看,不同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方式阐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明塞尔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孩子出生后,对孩子一生的投资就开始了,用于孩子的抚养和孩子各方面能力开发的投资属于学前投资;接下来是孩子正规教育的投资,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正规教育结束后寻找工作、参加职业培训、劳动力的流动迁徙等投资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始终;当然,人的一生中,维护生命健康的投资直至死亡才会结束。〔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舒尔茨总结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方式:第一种是影响人寿命、精力、力量强度和生命力的医疗和保健的投资;第二种是在职人员的培训,包括企业为在职员工制订的培训方案和员工为获得更好的工作自己参加的培训;第三种是教育投资,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投资;第四种是不由企业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一些学习项目;第五种是家庭或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迁移。〔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0页。贝克尔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在职培训、正规学校教育、医疗保健、对价格和收入等信息的收集,在所有的投资方式中他着重分析了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总的来看,三位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阐述都可以归结在教育、工作和健康上。教育和健康的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在这两者之上的,所提到的收集价格和收入信息等投资也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另一方面,从其作用上来看,宏观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受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但舒尔茨等研究者提出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明塞尔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增长及人口的关系总结出以下结论,尽管充分发达的人力资本水平也许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定时空下促使经济增长加速的一个前提,但是人力资本与经济的同时增长却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微观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发展是可以产生连带效应的,比如健康状况的改善会刺激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取更多的职业技能或经验,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与更多的收益,健康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更强的劳动能力以及更长的工作时间,由此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个人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是身体和文化素质的双重低下进而影响其收入能力,舒尔茨就曾指出贫困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穷人的大量增殖”,而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刘纯阳:“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4页。针对此,对贫困人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结合,让贫困人口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存量,进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强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可持续生计,使其摆脱贫困并降低其返贫率。张友琴、肖日葵:“人力资本投资的反贫困机理与途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1期,第46—50页。

总而言之,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研究领域,而且该理论说明贫困可以被看成是人力资本短缺到不足以让人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产生贫困的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缺乏。现实中,贫困人口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力资本存量低,表现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医疗健康保障差以及贫困人群流动性小并缺少就业和创业能力。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穷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反贫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可以缓解当前贫困,还有助于防范未来贫困。人力资本理论为调整反贫困政策和改革社会救助制度进而缓解乃至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作福利模式的社会救助,就包含了诸如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取向的做法;拉美发展中国家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模式的现金援助以要求受助家庭投资于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发展方面;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专项救助模式则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等项目为主,实质上是对贫困者教育、健康和工作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上各国的社会救助其实都注重了受助者及其家庭成员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体现出了投资于受助者人力资本的救助思路,这不仅有利于贫困者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减贫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注意的是,与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比,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现金和实物救助可以在短期内使贫困者的生活面貌得到改善,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需一定时日才可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