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挖掘品牌优势,构筑义乌系市场
(一)挖掘标准化品牌,提升义乌市场行业影响力
1.中国驰名商标
2014年11月20日,义乌市市场监管局正式收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关于认定“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及图”商标为驰名商标的批复》,这是全国首个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专业市场驰名商标,标志着义乌市场品牌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可有力地推进义乌商标品牌战略,通过法律途径遏制全国各地杂乱无章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及类似文字为名损害原创品牌利益的经济行为,保护其品牌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义乌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在更深更广层面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义乌市场的品牌化经营,促进义乌市场“走出去”规范化,使“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2015年12月29日,义乌市场转型升级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商标品牌发展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22个省市区的工商部门、市场代表聚首,共探新形势下实体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义乌借“中国小商品城”的商标品牌,以“义乌市场”为标准体系,积极与全国各地冠名“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开展合作。义乌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义乌市场万里行”等活动,在日本大阪、阿联酋迪拜、江苏南通、黑龙江尚志等国内外数十个地区举行推介会,推广义乌市场和义乌商品。同时,作为义乌市场网上平台的“义乌购”也开展“合计划”,积极推动市场销售和展示窗口前移,与山东、安徽、云南等国内省市以及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国家地区开展合作,促进义乌市场与外地市场、境外市场的无缝对接。义乌已启动商标国际注册工作,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走出国门提供法律保障;并拟定“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及图”商标使用管理制度,做好品牌管理和品牌输出等工作,对全国各地存在的使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称的行为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有效途径维护“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及图”驰名商标专用权。
2016年3月11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波兰华沙中国商城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波兰华沙分市场正式设立,打响了义乌市场海外“走出去”头炮。双方建立市场合作框架协议后,将稳步推进两地市场商户,在品牌推广、商品商户对接、海外仓建设、电商资源共享、市场开发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探索在华沙中国商城设立“义乌特色商品展示中心”,同步引进更多波兰优质日用消费品落户义乌市场,进一步丰富两地市场商品体系,拓宽商品辐射范围,促进两地市场的繁荣发展。
2.小商品分类与代码
早在2006年10月22日义乌指数发布后,国家商务部召集义乌市政府、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相关负责人,将制定《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列入义乌市场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被列为2007年第一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之一。2008年11月1日,经商务部批准,《小商品分类与代码》正式实施。《小商品分类与代码》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它采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编制的《主要产品分类》(简称CPC)的思想,在分类标志的选择上,以材质、加工工艺、产品用途等属性作为主要分类标志,按照属性划分为16个大类、9105个子类、六个层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有的小商品品种,同时也为新品种的增加留出了编码空间。比如:CPC中的“伞”与“手杖”“纽扣”等产品合为一个类目,代码为“3892”;而《小商品分类与代码》则对“伞”进行了细分,形成12个独立的类目,包括工艺伞、直杆伞、二折伞、三折伞、沙滩伞、其他伞具、伞具配件、伞柄、伞骨、伞珠、其他伞具配件。按照这个标准,义乌市场的小商品包罗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单品约达170万个。
该标准基本涵盖了国内现有小商品种类,并在分类结构和类目设置上为新增商品种类留出余地,保证其作为行业推荐标准的涵盖性、稳定性和指导性。该标准的实施,对规范我国小商品行业分类、统一生产标准、指导我国小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准体系的形成将自然地推动全球小商品的升级,同时也为参与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防范化解贸易摩擦、解决贸易争端奠定良好基础。
《小商品分类与代码》的发布,也对义乌指数、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未分类前,小商品的归类混乱可能已影响到义乌指数的精确度。目前依据《小商品分类与代码》所发布的小商品种类,义乌指数的采集代表商品由原来的2443种扩大到6000多种。义乌市场信用指数也按《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进行优化,每种商品都有望查找到其中每个部件的材质、产地等,从而解决小商品市场的质量、知识产权等问题,提高义乌市场信用指数中像公平竞争、经营素质、商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分指数的水平。
随着国际间小商品产业转移和区域小商品生产结构调整加快,义乌市场出现了大量具有新功能、采用新材料的小商品,而大量新商品信息未能在《小商品分类与代码》中体现。2014年7月,义乌市结合我国“标准动态维护管理”的要求,启动《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修订工作,由北京课题组对市场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分类调整深度,丰富和完善《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的商品信息,以便于市场经营户严格遵守海关出口等要求,规避一些商品漏报、误报、重报等现象,提高小商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效率。
(二)挖掘指数品牌,构筑义乌系行业风向标
1.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
简称“义乌指数”。国家商务部负责其立项、论证、验收和发布,并授权义乌市政府组织可行性研究和指数的编制工作。该指数由浙江工商大学统计科学研究所和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于2006年10月正式对外发布。
(1)义乌指数构成
依据统计指数与统计评价理论,采用多层双向加权合成指数编制方法,选择一系列反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全面反映义乌小商品价格和市场景气活跃程度的综合指数,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和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及23个单独监测指标指数构成(见表1)。
表1 指数体系构成
(2)义乌指数创新点
测量内容。义乌指数不只是关注市场价格态势,更关注市场整体的景气状态。景气指数并不是采用传统的主观景气调查方式计算,而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式计算,综合的内容兼顾了客观调查指标(规模类指标和效益类指标)与主观感受指标,从而使指数内容更加全面。
编制方法。义乌指数由四级分类体系构成,评价模型采取了主客观双向加权方式。商品类别之间通过客观指标结构加权,单项评价指标之间通过主观权重加权,整个指数体系表现为纵横双向的平衡表,保证表内纵横两个方向统计平均值的高度统一。
指数系统。针对该指数系统数据采集面广,安全要求高,处理实时性强的特点,软件系统采用分布式成熟的struts+spring+ibatis开发框架,运用对象化、参数驱动、分层设计思想,确保信息的保密性、访问的可控性、数据的完整性、系统的冗余性。系统根据角色、人员、商位、市场,设置多种操作权限,信息采集员只负责商位数据录入,指数编制办公室人员负责数据的计算和发布。系统的运行管理融合于日常的业务运作过程之中,系统提供相应的安全可靠手段,能随着安全策略的改变,在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灵活性。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采集→自动检验→异常值过滤→数据管理→指数(网络与媒体)发布→指数分析”一体化的指数信息系统。
(3)义乌指数影响
确立行业地位。义乌指数的对外发布,在义乌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为确立义乌市场在全球小商品批发行业的龙头地位和信息中心地位,强化义乌市场对全球小商品行业的影响力,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义乌指数在商务部官方网站、央视经济频道和香港凤凰卫视等媒体发布,定期刊发《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信息专刊》,给卖家和国际买家提供决策和采购依据,也逐渐扩大着义乌市场的知名度。
提供决策参考。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贸易动态,了解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运行状况,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小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商情信息,从而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选择经营品种和进货时机,保持合理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为市场管理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创造条件。同时,引领小商品消费时尚,指引小商品发展方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最有参考价值的市场信息。
案例阅读
2008年5月2日至3日,强热带风暴袭击缅甸,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红十字会急需一批救援物资发往缅甸,派员急飞迪拜采购。在跟经营户交谈时,采购人员发现经营户都在看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上的一种指数。询问中,他们知道这是义乌指数,迪拜的不少经营户都是按义乌指数采购商品的。顺着义乌指数,采购人员又辗转到义乌,终于采购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迪拜便宜的救援物资。“以往我们完全依靠客户的反馈信息,推出新产品。但有了义乌指数、信用指数和《小商品分类与代码》后,推出新产品又多了几个依据。”义乌国际商贸城文具经营区46岁的经营户朱位洪说。几乎每天,朱位洪和他的妻子都要上网查找指数升降的情况。“这些指数变化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朱位洪说。义乌指数的景气指数上升,朱位洪就会推出一些新产品,因为每逢景气指数上升,就说明新一轮的采购潮就要来临。
2.市场信用指数
2008年1月23日,由义乌市市场监管局(义乌市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联合编制建立、针对市场信用发展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综合量化反映的指数体系——义乌市场信用指数正式对外发布。指数以市场信用评价数据库为依托,直观地反映义乌市场信用变化发展趋势和特征,成为了解市场信用变化、指导市场经营主体诚信经营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为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指标构成
义乌市场信用指数,是一套针对义乌市场信用发展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综合量化反映的指数体系,由信用管理指数、经营素质指数、业绩成长指数、金融信贷指数、公平竞争指数、商品质量指数、知识产权指数与消费维权指数共8个信用分类指数合成运算出来的综合指数。其间经历了模型的两次调整优化,目前的指数体系由商品质量、交易活跃、客商满意、风险可控4个分类指数构成,有27个基础指标,汇集了工商、公安、质监、银监、小商品指数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从市场信用风险、市场交易活跃、市场主体状况三个角度反映本区域内市场信用的建设发展运行状况、波动幅度、未来趋势。
(2)支撑体系
分类监管基础。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基本流程分三步。第一步是信用的采集。向监管机构、银行、市场业主等部门采集市场主体的守信和失信信息。为增强信用采集的客观性,从2011年开始增加客商对市场主体的评价信息采集,消费者、采购商可以通过市场内100多台电子触摸屏对交易情况进行实时评价。第二步是信用的评价。采集后的信息经过整合,形成63个信用指标,以60分为基准分,按照守信加分、失信减分的原则,系统自动生成每个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结果,并分成六个等级:AAA, AA, A, B, C, D。第三步是信用的运用。通过市场内的触摸屏把所有信用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公众查询监督;把信用等级作为星级信用商位评定依据。最后按照信用等级高低,对市场主体实施ABC分类监管。
链接三大中心。建立三大数据中心支撑整体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一是信用指数中心。2008年以市场信用指数把市场信用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量化的经济指标,成为市场信用状况变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政府决策和部门监管提供参考。二是品牌比对中心。建立了全国首个商标品牌数据库,实现“小网络监管大市场”。三是质量监测中心。把食品、化妆品、低压电器、地图、书籍等商品列为重点商品进行重点监管,严格准入,严格落实“索证验证、购销台帐、商品检测”三项制度。
四大保障机制。前移关口,以四大机制作为保障确保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有效运行。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打防管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高压态势。二是消费维权机制。构筑群防群治的消费维权网络组织,邀请201名劳协骨干出任消费维权联络员。三是合同规范化机制。推广中英文对照的市场购销合同示范文本,防范交易风险;设立26个工商监管区调解室。四是经营者自律机制。创办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免费培训学校,对所有新入场经营户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开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
(3)影响
带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市场建设的带动下,义乌市已搭建起全市综合征信平台,以市场监管部门信用数据库为基础,汇集整合全市行政、司法、金融等32个部门的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结果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并运用,不仅成为广大客商选择商户的重要依据,也成为税务、公安、银行等相关部门实施促优扶强政策的参照标准。“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奖惩机制催生社会诚信的良性互动,诚信经营成为广大经营者自觉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
促进市场规范、提升、发展。在推进市场管理建设过程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连续被有关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商品专业市场竞争力第一名”“中国特大型品牌市场基地”。现在的义乌市场,侵权行为得到消除,区域性、行业性的制假售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仿牌冒牌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近年的美国《特别301报告》也一改以往的挑刺和不满,对义乌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连续予以肯定。近年来对客商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义乌市场的诚信满意率高达97%。市场的规范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营造文明、和谐的消费市场环境。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文明经商成为了广大经营户自觉自律的内在要求,再加上整个体系建设中业主、群团、协会、小组等自律组织的发展壮大,经营主体信用意识明显提高,使绝大多数的消费投诉和经营纠纷基本化解在现场、和解在买卖双方、解决在市场,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和谐、有序、繁荣。
3.义乌县域商标综合评价指数
2014年11月26日,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和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联合对外发布了县域商标综合评价指数,这是全国首个县域商标综合评价指数,每年发布一期,对义乌商标状况进行数据监测和评价。截至2016年2月底,义乌共拥有驰名商标22件,占金华全市的37%和浙江全省的4%,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114件,浙江省名牌产品46个,金华市著名商标297件,义乌市名牌产品95个,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有效注册商标量77525件,国际注册商标3437件。商标品牌实力2009年至2015年连续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二、浙江省第一。
义乌商标综合评价指数由商标注册、商标运作、商标管理、商标保护、商标发展速度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76个三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以一级指标中的商标注册为例,其包含商标申请情况、商标代理情况、商标代理机构情况三个二级指标。而二级指标中的商标申请情况又包含一万市场主体境内商标申请量、商品商标特定类别申请量、商品商标其他类别申请量、服务商标申请量四个三级指标,商标代理情况包含一万市场主体境内商标注册量、一万市场主体境外商标注册量两个三级指标,商标代理机构情况包含商标激励机构(含律师事务所)数、商标代理机构(含律师事务所)年度商标代理量两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采集相应的2013年数据,作为今后报告监测波动情况的基数,并通过指数模型,生成义乌商标综合评价指数。
义乌商标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既考虑在商标的注册、运作、管理、保护等方面设立全面的指标以反映商标工作的当前“存量”,也考虑应设立商标发展速度指标以反映商标工作变化情况的“增量”,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层次结构构成有机整体,因此指数体系的构建遵循了注重代表性兼顾差异性、注重数据客观性、注重数据持续易得性三项原则,有助于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义乌商标工作各方面的实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发展规划、采取应对措施,突破品牌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瓶颈和限制,更好地提升义乌商标品牌的综合实力。
2015年4月11日“义品牌”上线新闻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义品牌”战略。“义品牌”借助“互联网+”理念的新形态,植根于“义乌购”“合计划”,旨在开拓“走出去”战略的新路径,有效对接“合计划”专业市场。通过对经营主体信息的搜集分析,“义品牌”将大数据应用于商户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义品牌”是“义乌购”的升级版,整合、精选了义乌小商品城覆盖的10万多家线上线下商户,为商户品牌提升、渠道拓展、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义品牌”也是“义乌购”实体+电商、虚实结合的纽带,通过搭建中国制造的“品牌孵化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打造了义乌电商发展的绿色生态圈。
4.义乌县域民企景气指数
义乌民营企业景气指数(YEPPI)是义乌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独具优势,由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义乌市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义乌市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联合开发编制的一套反映义乌区域内民营企业景气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数。2010年12月22日上午义乌民营企业景气指数正式对外发布。
该指数分企业经营、企业发展、企业信心、市场环境四个分类指标,对工业、商业、电子商务三类企业进行解读,对印刷、饰品、工艺品、服装、袜业、无缝内衣、拉链、玩具、化妆品及文体用品十大支柱行业的成本、生产、销售、信心等情况开展监测,并从义乌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稳步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充分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独特优势,详尽地反映了义乌区域内民营企业景气发展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
义乌民营企业景气指数(YEPPI)编制从宏观层面动态反映义乌区域内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为国内外评判、把握义乌市场状况提供了一套专业量化工具;同时为政府决策、部门监管、行业指导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这一指数的发布和应用有助于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于提升义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义乌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挖掘会展品牌,构筑义乌系市场业内声誉
义乌会展业起步于1995年举办的中国小商品城名优新小商品博览会。21年来,凭借独特的市场优势、良好的会展环境、突出的经贸实效性,义乌走出了一条“以贸兴展、以展促贸、展贸互动、共促繁荣”的特色发展道路,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会展城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会展城市、中国最具魅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佳优秀会展城市、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中国会展城市活力风云榜第六位(浙江省第一位,并且是唯一上榜的县级市)和中国金五星优秀会展城市。
目前,义乌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加强会展行业指导和管理,做大做强义博会等国家级展会,重点培育专业品牌展会,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会展活动,不断推动会展业规范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展会与民营企业举办的袜机展、家俱展、机械展、汽配展、框业展、汽车展等专业品牌展会共同发展的格局。201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32个。其中,经贸性展览36个,展览面积74.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2674家,展位数32806个,观众数154.95万人次,贸易成交额360.53亿元。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项目20个,新办经贸性展览项目4个,国家部委司局或国家级行业协会参与主承办的展览项目11个。全市共有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论证展会4个(义博会、森博会、进口商品博览会、袜机展),列全国县级市首位。
1.政府主导型展会
(1)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
其前身是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创办于1995年,从2002年开始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参与主办的国际性展会,每年10月21日至25日举行,已成功举办21届。义博会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最富成效的日用消费品展会,是商务部举办的三大出口商品展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管理水平最佳展会、中国(参展效果)最佳展览会、最受关注的十大展会、最佳政府主导型展会和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等,并获得国际展览联盟(UFI)的认证。
义博会的主要内容由贸易展览、会议论坛和文化活动三大版块组成,坚持以客商为中心,突出经贸功能,注重展会实效。会议论坛板块以“市场连通世界,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促进“会议经济”发展,做精做好每个专场会议,着力传播新知识、新观念;贸易展览板块以“商品之都,商机无限”为主题,以小商品贸易为核心,承接奥运会、世博会商机,开展贸易洽谈和经贸合作交流,突出展览贸易的经贸性、国际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文化活动板块以“义乌——非同凡响”为主题,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义乌新形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广大客商和群众参与热情,努力营造盛会氛围。
2015年第21届义博会实现成交额171.73亿元,同比增长0.58%,累计到会参观者、采购商213580人次。到会境外客商数居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印度、韩国、巴基斯坦、伊拉克和埃及。展会期间,义博会与广交会联动紧密,来自广交会的客商同比增长23.52%。举办了9场采购对接活动,共吸引境内外买家198家,直接匹配供应商1389家,意向成交额达8709.4万元。在新常态下,义博会转型加速,时尚、设计、“互联网+”等创新元素深度融入展会,风向标作用十分突出。展会设立了创新设计展区、“互联网+”跨境电商/微商展区、贸易服务展区等创新板块。据统计,上述创新展区达成各类意向2000余项。展会同期,还以时尚、设计、“互联网+”为主题,举办了中欧时尚月义乌站活动、中韩创新设计高峰论坛、“互联网+”跨境综合服务生态峰会、2016微商生态构建与展望峰会、2015/2016年中国小商品城流行趋势发布会等三大系列20余项配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展会影响力。
(2)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
创办于2011年,每年4月11至13日举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子商务博览会。2014年义乌电商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展览会”“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展会”,是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形象展示、新品推介、贸易洽谈、信息传播的首选平台。
(3)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
创办于2006年,前身是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是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浙江省文化厅和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国家级展会。2014年,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更名后,展会更加注重经贸性和实效性,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展思路,以文化产品交易为核心,以国际水准为目标,努力把文交会打造成为中国文化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的“风向标”、促进文化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经过多年的发展,义乌文交会已成功搭建起了文化产品交易(出口)、文化产业展示、文化信息交流、文化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被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品牌展会。
2016年第11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以“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为主题,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3360个,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9个省市的1300家企业参展,吸引了93个国家和地区的11.65万名客商及观众到会;实现洽谈交易额52.04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外贸成交额32.67亿元,较上届略有增长。本届展会突出创新引领,深化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文创类企业参展比重连年攀升,占展位总数2/5,集聚了乌克兰、韩国、台湾、香港、澳门、深圳、上海等地的顶尖文创团队。展会同期举办了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系列活动、中欧时尚月义乌站活动、动漫衍生品授权交易会等20余项高品质的文化经贸活动。
(4)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创办于2009年,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参展产品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旅游服装、旅游交通工具等13大类,旨在推进旅游商品交易和游客消费体验的融合发展。自第二届起改在上半年举办,自第七届起由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承办,遵循“市场运作为主、行政推动为辅”原则,全新规划展会布局,注重增强展会实效,重点加强知名企业参展和专业对口买家的邀请力度,实现市场化招展比例大幅提高,占总展位数的68.09%,广泛吸引华东六省一市、中东地区等专业买家团参会采购,中国旅游协会、户外协会、自驾协会、车友会等机构纷纷组团观摩。
2016年第八届旅博会以“旅游新品·智行天下”为主题,展览面积50000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2031个,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5家企业参展,较去年稳步增长;到会专业采购商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参会总人数超10万人次,总成交额达36.12亿人民币。
(5)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
创办于2008年,由国家林业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已成功举办六届。森博会是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展会,贸易功能强劲,商业机会众多,国际化水平突出,服务体系完善,展会规模、展会成交额、展会影响力均居亚太同类展会之首,享有“林业奥运会”的美誉。森博会先后荣获“2013年度中国十佳品牌展会项目”“2013年度中国会展行业金手指奖·最具品牌性展览会”等18项国家级殊荣。森博会也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通过UFI认证的农林类展会。
2015年第8届森博会设国际标准展位3677个,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2家企业参展,参展商品达10万种以上。到会客商40.32万人次,其中境外客商5086人,专业采购团队26个,境外采购团队10个。到会国外客商居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尼泊尔。实现成交额47.18亿元,同比增长0.75%。其中,内贸成交额35.03亿元,占总成交额的74.25%;外贸成交额12.1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5.75%。展会期间,还举办了第5届中国木(竹)雕展、第4届中国创意林业产品大赛、中国林业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中国林业经济发展高端论坛、中国创意林业产业发展论坛、首批“中国森林食品示范品牌”发布会、森博会跨国采购商贸易洽谈会、全国林业后勤协作会年会等系列配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展会影响力。
(6)中国义乌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为加快推动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全省开放合作,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提升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影响力,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高端装备来浙展示和营销,提升省内制造业的现代装备水平,进一步发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作用,培育和建设国际装备产品的交易平台,从2012年起,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各市人民政府以及义乌市人民政府、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承办,连续在义乌举办了中国义乌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2015年第四届装博会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契机,围绕“智能制造”装备重点领域,共吸引国内外826家企业参展,共计标准展位3193个;吸引了45226人次的境内外专业观众参会,同比增长7.8%。其中采购商23158名,境外专业采购商825名。实现现场销售成交额4.91亿元,同比增长18.2%,意向成交额32.6亿元。期间成功举办为期两天四场次的“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开展了以“中欧智造园奠基”和“工业4.0与中德合作论坛”为重点的中德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举行了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全国(百所)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推介会”“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发布会”等一系列的国家级学术活动。在贸易对接板块,举办“央企采购洽谈会”“境外专场采购商洽谈会”“行业龙头企业采购对接会”等近十场采洽对接活动,共组织105个采购团组2415人参会,参加各专项展洽对接活动的专业观众达7120人次。
2.会议论坛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我市产业特点,先后成功引进举办了第五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中国—西亚北非“未来发展愿景”对话会、第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10多个国际性会议论坛。2015年,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先后举办了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第十七届中日韩友城交流大会、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等4个国际性论坛,吸引来自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名代表来义参会。2015年,全市共举办国际性和专业性会议论坛55个,充分发挥会展综合平台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义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16年4月15日,中非智库论坛第五届会议在我市开幕,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智库领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集聚一堂,围绕“中非产能合作与非洲工业化”主题,共同探讨、凝聚共识,为中非友好合作的宏伟篇章增添色彩。
众多国际会议论坛的举办,对促进我市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旅游与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义乌作为国际贸易桥头堡的纽带作用。我市各大展会期间,都举办了行业高端配套论坛,如义博会期间举行了中欧时尚月2016S/S中国义乌站、“互联网+跨境综合服务”生态峰会;电商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微商大会、G30年会、通讯营销年会……“展览+论坛”,极大地促进了义乌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贸、产业、人文等各方面的合作,推进经济互利共赢、文化相互借鉴、人民友好交往;“展览+论坛”,也搭建了行业纵向横向交流、建立协作关系的合作平台。
3.会展合作
(1)加强洽谈对接,成功促成多个会展项目合作
近年来,义乌大力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业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级协会、国际展览机构在义乌开展会展业务,相继成功引进并举办第5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第三届非洲商品展、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近20个国内外高端展览项目。同时,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香港雅式展览公司分别参与承办旅博会和装博会,成功引进中国文传集团、国展集团、中国电子商会在义乌注册成立分公司。2016年切实加强与法兰克福展览、越南工贸部—越南贸易广告博览公司、《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等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和主办方的联系对接,成功促成多个会展项目的合作。其中成功新增与一家国际知名展览巨头建立合作,商城展览公司与法兰克福(上海)展览公司确定相互组织300平方米展位分别参加2016年9月上海国际时尚家居用品展和2016年10月第22届义博会;全国医院院长会议定于2016年11月在义乌举行;2016年5月,与越南工贸部—越南贸易广告博览公司就举办义博会越南展正式确立合作;同月,成功引进举办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C2M平台高峰论坛,该论坛由科技部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和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办,论坛规模达3000人。
(2)加强业界交流,着力建立会展区域合作
2016年以来,义乌先后与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会展业促进中心、上海会展行业协会、宁波会展办、厦门会展业协会、西安会展办、淄博市张店区会展办、临沂会展办、昆明博览局等10多家会展主管部门、协会和展馆方开展对接,着重在两地合作、展览政策、展馆运营、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了交流。2016年4月,与西安会展办正式签订了《发展会展业战略合作协议》,为开展经验交流、资源整合、宣传推介、项目对接搭建了桥梁,并为义乌会展业对外交流合作、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促成义乌市会展业联合会成功加入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会员,为参加UFI会员大会、开展城市宣传和国际会展交流合作奠定基础。
(3)以义博会为突破口,稳步实施会展业“走出去”战略
2007年,我市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出国办展资格的县级市;2009年起,义乌每年举办3个以上义博会境外展,已先后在阿联酋迪拜、印度孟买、意大利马契夫、日本大阪、马来西亚巴生、印尼雅加达、巴西圣保罗等多个城市举办;每年组织500多家企业参加境外80多个知名展会。2014年,义乌积极开展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东盟、巴西等新兴市场的会展交流合作,先后举办印尼、巴西、马来西亚义博会境外展3个,共组织104家企业参展,设展位157个,展会成效明显。其中,印尼和巴西是去年首次举办。2014年12月举办的第二届义博会马来西亚展,全市共有工艺品、礼品、针织服装、五金工具、文化办公、印刷包装、电子电器等70家企业参展,设国际标准展位100个。通过展会,有效帮助义乌企业开拓了境外市场,并为义乌市场“走出去”提前检验了市场环境。2015年,着力拓展义博会境外展新兴市场,先后在土耳其、马来西亚举办两个义博会境外展,共设国际标准展位91个,进一步扩大义乌会展、市场和商品在当地的影响力。2015年4月,组织9家“中国梦”授权企业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一届亚洲文化交流展,共设展位12个,进一步扩大义乌市场和“中国梦”商品在亚洲的影响力。
(4)建立促进会展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委办、市府办、宣传部、台办(外侨办)、发改委、经信委、公安局、财政局(地税局)、城管委、农林局、商务局、文广新局、统计局、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局、旅展委、丝路新区管委会、海关、检验检疫局、国税局、商城集团等2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市旅展委为牵头单位,从2016年7月起正式运行。市委分管会展工作副书记和副市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办和市府办的分管副主任以及市旅展委主任担任联席会议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为:研究拟订促进义乌市会展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统筹协调和深入推进促进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义乌市会展行业规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加快简政放权,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全程监管,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落实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政策,优化会展业布局,提高便利化水平;加强统计监测和信息共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研究确定年度展览计划和阶段性工作任务;按照各自部门职能参与全市会展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对各部门单位促进会展业发展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和总结。
(四)挖掘商务旅游品牌,构筑义乌系市场休闲体验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国家旅游局将选择1015个特色品牌类型,每个品牌12个旅游目的地开展创建试点,构建“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系列品牌。义乌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全国首个“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创建试点城市,其目标是实现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国际化,力争将义乌打造成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顶尖商务旅游目的地。2015年7月16日,义乌市召开创建“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动员会,致力于打造一批国际化主题度假和万国风情旅游产品,逐步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大众化的旅游线路图,打响“新丝路起点,购物者天堂”的旅游品牌。
在“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创建中,义乌以扩大投资、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为主线,梳理包装一批中高端品牌购物商品,提升购物旅游品质;形成一批旅游购物游憩街区和综合体,树立国际旅游购物城市形象;加快推动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商品购物点、工业示范区、专业街等与旅游开发相融合。同时,将通过培育各类进口主体,利用集聚世界各地的商品、商人和文化的优势,把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有机结合,把商务购物旅游和文化观光有机结合,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丰富商务旅游产品体系。2016年5月24日,第八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正式宣布关于授予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称号的通知。
(五)挖掘党建品牌,构筑义乌系市场协商治理
1985年,义乌市场建立小商品城个体劳协党支部;1987年,升格为市场党总支;1995年,升格为市场党委;2000年,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城党委,隶属于义乌市工商局党委。目前,中国小商品城党委下辖30个市场党支部,在册党员404名。一直以来,中国小商品城党委始终秉承“跳出党建抓党建、围绕市场抓党建”的理念,建立健全市场党建模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市场党建与市场发展的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市场的转型升级,先后三次被浙江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与市场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是市场党建质的规定性。市场党建是市场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助推现代商业文明的红色引擎,更是义乌市场的品牌竞争力之一。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义乌市场逐步形成了以“三亮三定三促三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党建标准化体系。
1.“三亮”展风采
根据市场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强的特点,义乌市从1987年开始,就积极探索全面展示党员风采的有效途径,使党员“红色招牌”成为义乌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是亮身份。在每个楼层,以红色党徽作为标志,在市场商位平面分布图中标明党员商位;在每个街区,统一设置党员商位指示牌;在党员商位,在册党员悬挂“共产党员”红牌,流动党员经党组织审核也实行挂牌经营;在市场商位信用查询体系中,将党员身份作为信用查询的重要内容。目前,市场党员已将亮明身份当成一种政治荣耀。二是亮形象。以党支部为单位,在市场内公开设置党员监督岗,将全体在册党员相关信息予以公开,让市场经营户和客商直观了解党员经营户的情况,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亮承诺。自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每名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一句话的党性和服务承诺,由党组织统一汇总把关后,制作党员承诺公示牌予以公开。
2.“三定”树形象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义乌市注重培育市场党员的奉献意识,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一是定责任网格。积极推行党员“联摊制”,以党支部为单位,将党支部所在行业区块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按就近、公开的原则,每名党员联系一个网格,承担对网格内经营户的经营帮扶以及对商品质量、照章纳税等情况的监督,党员履行责任情况作为月度评星及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二是定行为守则。结合市场党员实际,提出市场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十不守则”,即:遵纪守法不抹黑,诚信经营不欺诈,商品竞争不侵权,消费维权不逃避,参与管理不徇私,建言献策不推诿,带头致富不懈怠,回报社会不忘本,党费交纳不拖欠,参加活动不落后。三是定星级表现。将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延伸到党员个体,开展市场党员“评星争优”活动。以党支部为单位,每月一评,从遵章守纪、诚信经营、市场管理、支部活动、社会公益、党费缴纳等六个方面设定“六星标准”,通过“党员测星—群众议星—组织定星”的程序,每月确定党员的星级档次并进行公示,年终综合确定年度星级。
3.“三促”强作为
积极拓宽党建作用发挥途径,努力实现市场发展和市场党建的同频共振。一促市场诚信经营。采用“嵌入式管理”,将市场党员骨干安排到治安调解委员会、协税护税小组等组织中担任职务,并充分赋予参与决策、检查督促等职能。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市场”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参与“打击租摊诈骗”“明码标价大检查”等活动,协助做好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查处虚假广告、调解经济纠纷等工作。二促市场转型提升。义乌市场每次行业布局调整以及重大市场建设决策,均事先征求市场党组织和党员意见。同时,顺应市场转型提升需要,由市场党组织牵头成立培训学校,帮助市场经营户提高抗风险能力。三促市场公益服务。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春蕾助学”等活动,积极为市场党员“反哺社会”创造条件。依托市场这一平台,创造性开展“市场带百村”活动,发挥党组织的牵头作用,积极为农村群众提供来料加工业务,带动农村群众的共同致富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目前,义乌市场来料加工业务已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区),每年发放的来料加工费达数十亿元。
4.“三有”夯基础
义乌市坚持“组织保障和活动需求相适应”的工作理念,积极建立健全市场党建保障机制,为市场党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有活动经费。坚持多措并举、多元投入,积极畅通“财政补助、党费支持、内部自筹”三条渠道,市级财政每年按照人均不少于200元的标准下拨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市场党员交纳党费全额返还,党建主管部门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补助经费,同时,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党员捐助活动经费。二是有党建阵地。充分整合市场内部硬件资源,无偿为市场党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坚持“区域统筹、集约共享”的原则,鼓励各市场党组织实行阵地资源共享。三是有工作制度。相继制定出台党员离摊外出请销假制度、出国经商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意见反馈制度、市场党员八小时外监督管理联系制度、市场党员定期双向汇报制度等系列制度,将市场党员纳入各级党组织的有效监督管理,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