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一、“互联网+”是信息社会重要的标志性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在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不断产生新的业态。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正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阶段,促进生产关系深入变革,成为激发各行业发展新动能的标志性技术。
(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阶段
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进程就此展开。纵观人类信息社会的发展,根据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和扩散情况,可将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通信为特征的网络经济,传统企业将互联网技术作为获取或发布信息、完成交流沟通的手段。而互联网企业搭建电商平台,与传统行业的零售业融合并打开新渠道,在商贸流通领域迅速崛起。互联网技术作为传统企业的辅助性工具,并未在经营战略上起到重要作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割裂发展,因此称为“+互联网”形态。
第二阶段为“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互联网开始融入商业生态系统,并逐渐深入实体经济中;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经济顺势而为,从割裂发展转为融合发展,从竞争抵制转为协同合作。互联网技术开始将各个行业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使行业间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业生态,因此称为“互联网+”形态。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兴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的起步阶段,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除了促进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外,也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变革,推动全社会全行业的转型升级。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来看,“互联网+”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电能一样深刻改变着生产关系,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各个行业的运行效率,是信息社会当前阶段的标志性技术。
(二)“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
在2012年召开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互联网+”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会议认为,“互联网+”是我们所在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是在与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公式。后经BAT[2]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带动发展,“互联网+”逐渐被更多人了解。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在3月15日答记者问中,李克强总理再一次提到“让中国经济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这是第一次将“互联网+”的概念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三年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并就做好保障支撑进行了部署。“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旨在利用互联网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互联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引擎
“互联网+”,就是包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企业发展各环节的融合、渗透、延伸、演进。推进“互联网+”行动,就是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互联网+”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
(一)“互联网+”推动个人思维模式变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联性、融合性和渗透性,因此,相比传统思维模式,融入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将有助于帮助个体释放潜能,实现个体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传统改革模式重点是对生产要素进行改革,提高生产效率,而“互联网+”是一种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产业改革中、以信息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改革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应更加注重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调控、社会治理等方面挖掘更多数据,并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二)“互联网+”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平台模式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互联网+”通过发挥平台效应,实现资源要素跨界整合与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目的。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互联网+”平台型商业模式有利于集聚类型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群体,让用户彼此相互吸引,为对方创造价值。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资源要素的跨界整合与合理配置。同时,“互联网+”也带动了企业治理模式变革,降低治理成本,推动企业结构扁平化、企业边界模糊化,实现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互联网+”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思维上的革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资源利用率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贯穿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对传统行业进行智能化、数据化、高效化改造,制造模式从以生产者、产品和技术为中心向社会化、用户深度参与转变,推动传统产业的纵深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通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互联网+”推动新兴业态发展
“互联网+”有利于打造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发展新兴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了产业间融合。互联网与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农业的联系日益密切,三大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带来更多新业态的出现。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正在加快部署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互联网+”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如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全国环境污染情况、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控制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效率。
三、“互联网+”推动各行各业发生深刻变革
“互联网+”推动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目前,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早已不再是难以触及的高端技术。“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互联网+”已进入经济性、大众化阶段。
(一)“互联网+制造业”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未来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2025”则为未来制造业的标志性概念。“互联网+”让传统制造更轻量化,通过互联网互动功能所汇集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可以大大缩短市场需求与研发、设计、制造之间的响应周期,并且向个性化定制发展。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互联网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持续施压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并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变革,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催生出了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因其庞大的用户群使更多人参与到金融投资中,也让金融产品传播更广;而金融灵活与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又使互联网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两者的结合衍生出“产业集群”,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从而填补了缺失市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边界不断被拓展,服务人群将包括尚未被互联网金融覆盖的长尾互联网用户,以及迅速增长的农村手机上网用户。金融业务场景也将不断丰富。在工业时代,金融以企业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而在“互联网+”时代,金融开始以普通消费者为中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互联网+零售业”
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O2O模式成为新趋势的零售环境下,线下企业将不断触网,而线上企业不得不优化服务,向线下寻求突破,两者都必须进行融合运营。网络零售通过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交易结构等方面全面提升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了我国流通业整体转型。互联网通过其“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巨大的制度与政策落差瞬间抹平,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某宝网为例,每天有上亿用户、10亿件商品、900万卖家、2000万以上包裹量和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商务交易行为。正是“互联网+”与零售业的深度融合,使零售市场的边界大大拓宽了,真正实现了大众化发展。
(四)“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除了融合制造业、金融和零售业等行业,同样也可以融合政务。“互联网+政务”对于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政务”可以通过如下路径实现:变革政府组织结构,消除政务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为实现“互联网+政务”提供现实保障;构建政府统一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统一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开放政府数据,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提供数据保障;构建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互联网+政务”上做出了有益尝试,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四、“互联网+”促进教育行业创新发展
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各个行业的生产方式,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通过运用“互联网+”模式,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奠基工程,是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因此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利用“互联网+”推动自身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内涵
事实上,社会上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理解角度,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内涵产生了不同的诠释和界定。
有一种观点是从“互联网+”给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带来的深刻改变来理解“互联网+教育”。包括:“互联网+教育内容”,这是“互联网+教育”的资源基础与核心竞争力所在;“互联网+教育体验”,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的体验为核心;“互联网+教育管理”,利用互联网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等各领域各环节教学理念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联网+教育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丰富评价依据,提升评价质量。
还有一种观点则从更通俗的角度解读“互联网+教育”。他们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而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任你挑,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教育”不能等同于在线教育。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互联网+教育”,从本质上看,是对传统教育的底层重构;从应用形态上看,有“互联网+教育管理”、有“互联网+课程”、有“互联网+教学”等,绝非在线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
(二)“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只要有与网络相连的移动终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教育从此不再受时空约束。借助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随时跳过已掌握的知识,反复学习掌握不够的知识,从而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第二,“互联网+”变革教学理念手段。在“互联网+教育”全新环境中,互联网教学资源、平台、系统、软件或视频等将改变原有教学理念和手段,促使传统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框架,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创造出一种信息共享、互相交流、互动合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在线教学、在线管理和在线互动,令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转换,教师不再处于知识占有者的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三,“互联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互联网+教育”可以使具有复杂性、碎片化特点的教育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实现教学资源公开化,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互联网+教育”可以将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可以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不仅可以丰富资源的内容,减少资源的低水平建设,还可以缩小甚至消除传统上因地域、时空和师资力量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鸿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资源。
第四,“互联网+”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互联网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习者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例如,通过“翻转课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老师的讲解,遇到疑惑可以停下来思考,甚至可以在线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总之,“互联网+教育”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课程,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让学习由“套餐”转变为“自助餐”,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