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
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国发生的900起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时间(when)、发生地点(where)、事故诱因(why)、事故类型(what)、事故主体(who)以及事故影响(how)等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学、毕业以及节假日前后是校园安全事故多发时间段,人口密集区域以及学生活动频繁的地点安全事故多发,治安突发、设施安全以及个体健康等是事故频发类型,事故主体多发生于学校与学生及老师与学生之间,事故影响表现为受伤率远高于死亡率且不同事故类型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校内部管理不足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诱因。为提高我国校园安全管理能力,应科学引入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理念,执行ACM循环的风险管理方式,将我国校园安全从“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预防,从而提高我国校园安全的危机防范能力。
关键词:风险管理 校园安全 事故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这表明政府对校园安全的高度重视。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在校学生规模达3.05亿人,且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的受教育人口率已经迈上新台阶,但如此规模的学生数量客观上也加大了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我国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有1.6万多人次、大学生3000多人次;受到意外伤害的人达4000万人次,其中需要接受医院治疗的有1000多万人次,仅此项医疗支出就超过40亿元。如此庞大的伤亡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校园安全事故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导致当前的校园安全管理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研究基于2012~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安全事故,对我国校园安全问题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填补目前研究不足而又重要的问题,从而为将校园安全治理从“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预防的动态校园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来源与样本选取
我国目前暂无专业的校园安全事故的数据库,且现实中也存在学校等责任方封锁事故消息而导致的事故统计不准确的现象。因此,本文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安全教育网、全国校园安全网、腾讯网以及搜狐网等网站公开综合报道的校园安全事故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其中新华网、人民网具有官方性质,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中国安全教育网、全国校园安全网由学术协会创办成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以及可分析性,腾讯网以及搜狐网作为商业集团,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由于上述来源构造的典型案例库,事件的来源都是来自公开的报道,具有真实性;事件的地域分布是全国性的,并不存在对某地区的侧重记录;事件的类型是全方位的,不存在对某一事件类型的侧重;每一类事件尽管未完全穷尽,但能有效反应各类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能够反映我国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情况。
为保证样本抽取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合成周抽样法,即将2012~2015年的208周抽取8个构造周作为研究样本。具体方法:在一年的52周中,从第1~6周中随机抽取一个周一作为构造周的周一,从第47~52周中随机抽取一个周日作为构造周的周日,然后从第7~14周中随机抽取一个周二作为构造周的周二,依此类推,分别构造出周三、周四、周五、周六,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周。反复两次,得到一年的两个构造周样本,最终筛选出2012~2015年的校园安全事故样本共900个,其中中国安全教育网172个,全国校园安全网165个,新华网165个,人民网168个,腾讯网112个,搜狐网117个。
(二)指标构建
本研究旨在研究校园安全事故的特点,根据新闻六要素(5W+1H模式)的理论框架,剖析并分解典型案例库中的每一条校园安全事故的记录,形成了事故时间、事故地点、事故主体、事故诱因、事故类型以及事故影响等六个方面的变量。其中事故时间以事故发生的时间(精确到小时)为准;事故地点宏观上以省份进行划分,微观上以教学楼、寝室、食堂、操场以及校门口等地点进行划分;事故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外人员等;事故诱因主要包括人员诱因、管理诱因以及环境诱因;事故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设施安全、意外伤害、治安突发、校园欺凌及个人健康等七类;事故影响主要记录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
三、校园安全事故的基本特点
(一)按事故发生时间分析
1.事故年度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图1):2012~2015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增长趋势有所加快。其中,2015年以50.6%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2013年(6%)、2014年(30%)的增长速度。这主要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学校管理的不足诱发安全事故风险持续发酵、个人心理失衡进一步增强个体脆弱性。
图1 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的年度趋势图
2.事故月份分析。从月份上看,每年的校园安全事故数量并非服从均匀分布,而是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图2)。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突出表现在每年下半年校园突发治安事件高于上半年且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的月份事故频发。这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冬季寒冷干燥,节假日众多引发的脱离正常行为轨迹等客观风险以及学生的焦虑、疲劳、松懈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等主观风险,均是致使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图2 校园安全事件月度统计图
(二)按事故发生地点分析
1.事发区域分析。基于2012~2015年各省份的校园安全事故总数、受伤及死亡总人数等三个维度,对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区域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及各省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5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省份聚类结果
其中,第一类15个省份的校园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分别占据总数的51%和60%,其主要表现为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足,为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第二类的7个省份校园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47%和37%,这7个省份均属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且人口总数量居于全国前十(北京市、上海市除外)。因此,人均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且校园往往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大了校园安全的风险。第三类的7个省份表现出的伤亡人数最少,占比不足2%,这是由于这些省份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较低以及信息传递不畅通等缘故造成的。
2.事发地点分析。按照学生活动的地点不同,将校园安全事故地点从空间维度划分为教学楼、寝室、食堂、操场、校门口以及校车(图3)。据统计,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空间分布地点主要以教学楼(43%)、寝室(11%)、食堂(11%)、校车(11%)、操场(7%)为主。究其原因,这些地方是教师、学生等学习、生活、课余休闲以及上下学等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客观上加大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风险。
图3 校园安全事件事发地点统计图
(三)按事故主体分析
按照校园安全事故中主体的不同,将其表现形式分为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外来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前三者属于校园内部主体之间,最后一个属于校园内外部主体之间(图4)。据统计,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校园内部之间。其中学校侵害学生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34%,老师侵害学生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28%,学生之间的伤害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15%,学生自我伤害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13%。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意外伤害、公共卫生、设施安全事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突发治安事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校园欺凌事故;而学生自我伤害事故主要表现为个体健康事故。在校园安全事故中主要的受害者是学生,这与事故受害者大多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有关,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表现出性格气质使然,情绪控制能力、辨别能力差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致使校园安全事故在这一阶段处于频发状态。同时,事发学校所处的环境、学校管理不足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
图4 校园安全事故主体占比统计图
(四)按事故类型分析
从校园安全事故类型上看(图5),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于治安突发(33%)、设施安全(16%)、个体健康(16%)、公共卫生(12%)、校园欺凌(12%)等领域。这与中国学校安全行为风险评估委员会发布的《学校安全风险评估2015年度报告》结论一致,该报告从网络热词出发,将师生间暴力、同学间暴力、学校意外伤亡、学生自杀、食物中毒、校外暴力入侵、学生遭性侵、校车事故、校园集群事件、踩踏事故等事故类型列为十大频发学校安全风险事故。
图5 校园安全事故类型分布图
据统计数据显示(图6),在不同教育阶段,校园安全事故类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意外伤害、治安突发、设施安全以及公共卫生等事件易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这往往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学校安全管理不足有关;校园欺凌突出于中学阶段,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容易因情绪无法释放而进行以大欺小或以强欺弱的情绪转移;而个体健康集中于中学、高中以及大学阶段,这主要是由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变大以及青春期因感情困惑造成的心理障碍引起的。
图6 校园安全事故类型的教育阶段分布图
(五)按事故诱因分析
按照事故触发因素的主导程度不同,将校园安全事故的诱因分为个体诱因、管理诱因以及环境诱因。个体诱因主要表现为心理风险、道德风险、人身风险;管理诱因主要表现为人员管理风险、设施管理风险、食品管理风险、人力保障风险;环境诱因包括设施环境风险、人文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
根据事故树原理识别并构造出校园安全事故的基本风险事件(图7),同时基于2012~2015年各安全事故类型的诱因种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校园安全事故类型的诱因情况如表2所示。
图7 校园安全事故的事故树示意图
表2 2012~2015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类型诱因聚类结果
其中,第一类为治安突发事故,主要是由人身风险、人员管理不足风险以及社会环境风险等诱发的。表现为事故主体间因某种矛盾或者利益所引发的伤害,如校外人员入校偷盗、学生之间的斗殴、老师恶意殴打学生等。第二类事故为设施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以及自然灾害等事故,主要是由管理风险、环境风险诱发的。表现为建筑设施的倒塌、地震、食物中毒等。第三类为校园欺凌事故,主要是由人文环境风险以及人员管理不足风险诱发的,表现为学生间的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第四类为个体健康事故,主要是由心理失范风险以及人力保障不足风险诱发的,表现为个体因心理失范进行的自杀行为,以及个体因突发疾病造成的猝死。
(六)按事故影响分析
从事故影响的角度看,我国校园安全事故的伤亡情况主要以受伤为主(表3)。其中公共卫生事故受伤率与死亡率之比约1000∶1,意味着每一起事故只有大约0.1%的概率会导致死亡。这是由于公共卫生事故造成的伤害往往会在事发时有症状显现,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但其受伤人数占所有事故中受伤人数的62.4%,容易引发学生们的恐慌情绪以及次生风险。意外伤害、校园欺凌、设施安全、突发治安、自然灾害等事故的事故数量、受伤人数占比以及伤亡比均相比公共卫生事故低,这是由于事故存在突发性、意外性等特点使得事故的可预见性不足以及人力保障不充分,致使事故数量、伤亡比、死亡率保持一定比例。但是,个人健康事故中死亡的概率达53%左右,这是由于个人健康事故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范以及突发疾病猝死。其中心理失范,往往是个人有预谋的一种行为,使事故发生具有隐蔽性、突然性且死亡的方式比较暴力,致使死亡的可能性往往很大;突发疾病猝死,由于往往属于先天疾病且事先毫无征兆,致使突发时抢救不及时死亡。
表3 校园安全事故类型伤亡统计分析
四、结论
在我国校园安全趋于严峻的形势下,科学引入校园安全风险理念,将我国校园安全从“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应该是各学校今后的重中之重,力争做到在评估过程中科学评估风险,在危机防范上有效应对风险,在危机监测中全面监测风险,简称ACM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步骤如下:
风险评估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它是指准确把握学校安全事故爆发的时间、地域、人群以及伤亡等要素的规律特征,识别出相应的风险源,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风险排查,并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估计和预测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控制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校园安全管理者提供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者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安全事故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校园安全管理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自留),从而达到防止危机发生、减少危机损失的效果。
风险监测作为安全动态风险管理的工具,指通过系统和持续的收集校园安全风险数据,实时的监测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从而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执行ACM风险管理策略就是不断地循环上述三个步骤,不断地适应新的风险状态,防范新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加红.2012年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 [J].中小学校长,2012(10).
[2]Rifee D, Aust C F &Lacy S R..The Effectiveness of Random, Consecutive Day and Constructed Week Sampling in Newspaper Content Analysis [J]. Journalism Quarterly:1993, Vol.70, No.1:p133~139.
[3]吴彪,许洪国,张文会.基于Ward聚类法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元统计分析 [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4~6.
[4]方艺芬.一份报告揭示2015年学校安全十大频发风险——学校应该在“事前防火”上下功夫 [N].中国教育报,2016-2-16(2).
[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 [M].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6]朱亚敏.校园安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J].教育管理研究,2010.
[7]陈明伟,熊巍.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控制 [J].2010,8.
[8]吴永宁.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需求概述 [J].2011,23(1).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0]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6/content_5088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