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有声双语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品导读

1482年的一天,一个教堂敲钟人成为游行狂欢的焦点,一名跳舞的吉卜赛少女受到众人瞩目。同样是这天,潦倒的诗人、冷酷的神父、英俊的军官和年老的修女际遇交织,被卷入命运的漩涡,故事也由此展开……

《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面世,时值法国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变革的动荡时期。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之一,见证了无数历史。年轻的雨果探索这座宏伟的建筑时,在钟塔角落里发现一个希腊单词,意为“命运”。这个在中世纪刻下的词语打动了雨果,促使他为世人写下这部著作。

小说以法王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虽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天真善良,美丽纯洁。她挽救陌生人的性命,纾解受刑者的痛苦,对爱情至死不渝,象征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卡西莫多则被称为“钟楼怪人”,他因为外表而受尽世人的辱骂冷落,只有爱斯美拉达在他的灵与肉最受煎熬时送上抚慰。卡西莫多为她流下一滴眼泪,也正是为真和美、爱与善流下的第一滴热泪。作为善的对照,雨果创造出克洛德这一复杂的反面人物。他失去了爱,便仇视有爱之人;他得不到美,就不惜将其摧毁。宗教禁欲主义攫取了他正常的人类情感,使他沦为行恶的工具。

雨果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人类怀有极大的同情心,他的博爱思想也引领他去追寻命运的真实内涵。人是社会的主体,小说中人物内心的呐喊与挣扎,反映的正是黑暗社会对个体的压榨与撕扯。悲惨的结局说明,在阴暗愚昧的时代里,美是转瞬即逝的;在神权与王权的双重碾压之下,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是爱斯美拉达,还是卡西莫多,抑或是克洛德,他们的遭遇都让人哀叹,也使人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悲剧为何会发生?如今还有这样的悲剧吗?

《巴黎圣母院》书写法兰西民族的斗争史,借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社会,是雨果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小说。1789年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极大地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之后的几十年内法国历经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帝国以及波旁王朝复辟,革命果实岌岌可危,民族前途仍是风雨飘摇。雨果让巴黎圣母院充当世事变迁的见证者,艺术地再现了王权与教会狼狈为奸、共同压迫底层民众的黑暗历史,以激发广大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不公进行英勇反抗。

雨果善于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在他的笔下,美貌与丑陋同行,善良与邪恶并存;锦衣华服无法掩饰虚荣和轻浮,以上帝之名的苦修也不能芟除人性深处的贪欲。除了极端的美丑对照,雨果还添以瑰丽的想象、奇巧的情节和戏剧化的冲突,使得《巴黎圣母院》沉重而不沉闷,并于绝望中催生出希望。你会看到,脱离肉体的桎梏后,一切归于尘土,美与崇高终于得以相拥。

自《巴黎圣母院》问世近两百年来,它的光辉吸引了无数人阅读,彰显出经典文学的魅力。雨果将自己的爱与热忱注入书中,等待着一个人翻开它,品读它,为它流下热泪,为它献上灵魂的震颤。

愿百年前的激情与美,也能为百年后的你所闻并所感。

(杨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