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样学习美学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是活的世界,这决定了人文学科不能采取经验科学的主体与客体分立的研究方法(有人称为“对象性的方法”),而要采取一种“体验”的方法(“我”在“世界”之中体验),采取一种“讨论”的方法(开放的研究,对话的方法)。
体验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人文学科共同的方法。除了这些共同的方法以外,每门人文学科还有自己的特殊的方法,这是为每门学科的特殊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前面论述了美学的学科性质。从这些性质,就可以引出美学学科的特殊的方法,也就是说,明白了美学学科的性质,就可以明白学习美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前面说,美学属于人文学科。这就引出了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的各个部分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这还引出美学又一个重要的特点:美学和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学者研究美学,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立足于中国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中华文明从来就具有一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唐代就是突出的例子。唐代是一个艺术上百花齐放的时代。唐代的十部乐,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缅甸、柬埔寨等许多外国的乐舞。中华文明的这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就是主动吸收、融合异质的文化,充实、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反过来,我们以最大的热情吸收国外一切好的东西,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自己的立足点。以美学学科来说,我们要致力于中西美学(东西方美学)的融合,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我们的立足点仍然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美学。我们应该下大力气系统地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并且努力把它推向世界,使它和西方美学的优秀成果融合起来,实现新的理论创造。这是我们中国学者对于人类文化的一个应有的贡献。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在绪论第一节所引的宗白华在1919年的一段话仍然对我们很有启发。
宗白华还有一段话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他在1921年从德国给国内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到了西方,在西方文化的照射下,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价值和光彩,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实在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他说,他“极尊崇西洋的学术文化”,但是他特别强调,不能用模仿代替自己的创造。他说:“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又说:“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
宗白华80多年前这些充满智慧的话启示我们,在学术文化领域,我们要注意吸收异质的文化,吸引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那是为了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是为了创造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界新文化。我们不能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藐视自己,不能脱离自己,不能把照搬照抄西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学术、文化领域,特别在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自己民族的文化。
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前面说,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所以对研究美学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这种理论思维能力,表现为一种“理论感”。这种“理论感”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方向感”,即“向着某种具体的东西一往直前的感觉”。当你读别人著作的时候,这种理论感会使你一下子抓住其中最有意思的东西。当你自己在研究、写作的时候,这种理论感会帮助你把握自己思想中出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有的是朦胧的、转瞬即逝的萌芽),它会指引你朝着某个方向深入,做出新的理论发现和理论概括。
一个从事像美学这样的理论学科的研究的人,如果缺乏这种理论感,他的研究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是他从这些书中抓住的都是一些最一般的东西,别人思想中真正新鲜的、深刻的东西,那些大师的著作中的活的灵魂,他却把握不住。这就是缺乏理论感。
我们还经常看到,有的人搞了一辈子学问,写了许许多多文章,但是他写出的东西老是那么平平淡淡,老是不见精彩。这是什么缘故?当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理论感。
一个人如何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至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也就是说,要学习历史上那些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学习这些著作,也就是努力吸收各个时代人类的最高智慧,力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智慧,从而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提升自己。
学习历史上哲学大师的这些经典著作,必须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
朱熹和学生谈读书的方法,常常使用“味”、“滋味”、“意味”这些词。他告诉学生,读书要“着意玩味”,“字字咀嚼教有味”。精读、玩味大师的经典性著作,可以提升你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可以使你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可以使你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前面说过,美学与艺术、艺术史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外美学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美学理论都是通过对艺术的研究而提出来的。所以,研究美学的人,要热爱艺术,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美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但一个人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即直接的审美体验,对他的理论思维可以有一种内在的引导、推动和校正的作用。王夫之曾说,他“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这种直接的审美经验为王夫之的美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感性的基础。宗白华生前常常从海淀挤公共汽车进城看美术展览,看各种地方戏曲的演出。他经常说:“学习美学首先得爱好美,要对艺术有广泛的兴趣,要有多方面的爱好。”“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能脱离‘看’和‘听’。”他说他喜欢中国的戏曲,他的老朋友吴梅就是专门研究中国戏曲的。他说他对书法很有兴趣,他的老朋友胡小石是书法家,他们在一起探讨书法艺术,兴趣很浓。他说他对绘画、雕刻、建筑都有兴趣,他自己也收藏了一些绘画和雕刻,他的案头放着一尊唐代的佛像,带着慈祥的笑容。他又说他对出土文物也很注意,他认为出土文物对研究美学很有启发。宗白华这些话,使我们看到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对美学研究是何等重要。
当然,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终究是有限的,所以研究美学的人还应该有比较丰富的艺术史(含文学史)的知识。艺术的门类很多,研究美学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二门艺术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对这一、二门艺术的历史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诗歌史,中国小说史,西方音乐史,西方电影史,西方戏剧史,等等。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门或几门艺术史的系统的知识,那么他在研究美学的时候,特别在涉及艺术的时候,就不会落空。我们读黑格尔的《美学》,常常看到他对历史上一些艺术作品有十分深刻的分析,这一方面说明他有极高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极丰富的艺术史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的人来说,理论思维能力与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以及丰富的艺术史的知识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前面说过,美学和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研究美学的人,需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除了哲学的修养、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艺术史的知识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方面的知识。要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特别是这些学科中的经典著作,最好能读一读。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研究美学的人都是大学问家,但是从历史上看,真正在美学领域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人确实都是大学问家。所以学美学的人知识面宽一点是有好处的。
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前面说过,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说,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真正称得上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美学的时候,不要使自己的思想被某一个学派或某一位美学家的观点框住,不要使自己的思想僵化。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打开自己的眼界,随时注意国内外学术界(美学学科以及相邻学科)的新的进展,并及时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学术观点,也不要凝固不变,而应该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日日新,又日新,敢于突破自己,努力使自己在理论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