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在鲍姆加通之前没有美学。事实上,无论在东方和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学科名称的历史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我们也不赞同一些人在鲍姆加通的头上加上一顶“美学之父”的桂冠。因为第一,如刚才所说,美学学科的历史并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第二,同西方美学史上那些大师相比,鲍姆加通对于美学学科的理论贡献是很有限的。从美学史的角度看,鲍姆加通还称不上是一位大师。
很多学者,如杜夫海纳、塔塔科维奇都认为,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当代波兰研究美学史的著名学者塔塔科维奇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兴趣、论述和独到的思想,范围非常之广。”在柏拉图那里,“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塔塔科维奇强调指出,决不能把美学史限制在美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后的范围内,因为美学问题在很早以前就以其他名称被讨论了。他说:“‘美学’这一名称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在它产生以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使用这一术语。虽然康德的美学巨著完稿在鲍姆加通使用这一术语之后,但他并没有称之为‘美学’,而是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学者们把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西方美学在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美学家以及从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最值得重视的美学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维柯、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克罗齐、胡塞尔、海德格尔、茵加登、杜夫海纳、福柯、伽达默尔等。当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还有很多与美学相邻的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等等学科的思想家,他们也对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在近代之前中国没有美学。也不能说,中国古代有“美”无“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就有了。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很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这在中国,也是老早就有了,至少从老子就开始有了。
新石器时代的黑陶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突出了“兴”这个范畴,提出了“诗可以兴”的命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还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易传》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这部著作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的命题,提出了“易者象也”的命题,提出了儒家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突出了“象”这个范畴,成为中国美学的意象说产生的重要环节。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的传统。庄子提出了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对美感特点的深刻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如“气”、“妙”、“神”、“意象”、“风骨”、“隐秀”、“神思”、“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继续得到发展。在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两条路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北宗禅主张存在一个实体化的心的本体,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则否定这个实体化的心的本体。慧能认为,“心”的作用就是念念不住,它没有实体,所以是“无心”、“无念”。这个“心”只有通过在此心上显现的世界万物而显现自己。反过来,世界万物在这个自由活泼的心灵上刹那间显现的样子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这样,慧能就将现象世界从空寂状态中解救出来,恢复了现象世界的生动活泼、万紫千红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宗强调的“心物不二”。禅宗这种刹那真实的理论启示人们去体验审美的世界。审美世界就是在人的瞬间直觉中生成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是显现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的真实世界。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曾提出一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也可以从禅宗这种“心物不二”的模式去理解,即世上的美并不是离开人的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显现(彰显)的世界。
唐代美学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以“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王夫之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美学命题,至今对我们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极大的启发。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从各个艺术领域探讨美学问题的杰出美学家,如叶燮(诗歌)、金圣叹(小说)、李渔(戏剧)、石涛(绘画)等。其中叶燮的著作(《原诗》)和石涛的著作(《画语录》)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的总结性的形态。
从老子、孔子、《易传》、庄子,一直到王夫之、叶燮、石涛,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范畴和命题,贡献了极其丰富的、极具原创性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的理论遗产是21世纪我们构建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美学体系的宝贵的思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