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从语言学角度,批判吸收美国会话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日常会话的结构和交际规则。
会话分析( 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在国内也被称为话语语言学。话语分析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科。主要研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的口头和书面言语交际单位的结构特点,如话语结构模式和构成规则,话语类型和话语的语体变体,话语交际中的各种语义特点,话语生成和接收过程中表现出的语用特点,等等。
对现代语言学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会话分析的奠基性研究并不是语言学家做的,而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学说不仅对社会学,同时也对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话分析”学派采用以经验为基础的细致的归纳方法研究日常会话,根据尽可能多的日常会话录音材料,归纳反复出现的会话模式,他们不是采用句法的规则来描写对不同语句的选择,而是把这种选择看作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尽可能地不依赖直觉判断,强调的是实际的日常交际过程。他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受到广泛的推崇。(Levinson, 1983)
尽管会话分析学派对会话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本书就是在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日常会话同时,努力弥补这些缺陷。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汉语日常会话,考察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则,研究汉语会话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探讨会话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会话参与者是怎样轮流说话,如何索取、控制和放弃说话权,以及会话中连贯的话语怎样构成,语句间如何制约等等。
本书的特点在于:第一,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会话结构;第二,对相关理论和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的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三、四章是研究日常会话的局部结构,探讨会话过程各阶段的衔接方式。第二章(话轮)探讨话轮的定义和识别原则;第三章(话轮交接)是研究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角色互换规则;第四章(对答结构)从话语的功能角度考察会话的局部结构,语句间的制约作用;第五章(会话的开头)和第六章(会话的结尾)研究会话的整体结构,考察整体会话的开头和结尾方式以及所遵循的规则。
本书只是对汉语会话结构研究的一个尝试,肯定会有很多不足和可商榷之处,希望能抛砖引玉,也希望会有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一行列。
刘虹
2004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