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部著作——《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和《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是本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总结,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诉讼法律学人对刑事程序理论和刑事证据理论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心路历程。

自从走上学术道路那天起,我就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在我工作的前十几年中,迫于晋升职称的压力,有时不得不偏离自己的研究兴趣,出版和发表了很多比较容易出版或发表的应景之类的著述,尽管数量不少,但让自己得意者并不多。1999年我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工作,头顶北京大学教授的头衔,顿感压力巨大!当时,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科研计划——集中对刑事程序和刑事证据这两个方向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在计划之初,我就下定决心,不急于出版著作,而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分专题进行研究,阶段性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比较重要的法学期刊上发表,待发表论文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整理成书。如果说前些年一直在围绕研究课题进行默默耕耘的话,那么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则意味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研习法律之难不在于知道法律是什么,而在于探究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经过几代法律学人的不断努力,中国的法学已经悄悄地实现了从注释性法学向研究性法学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当成为强大的助推器。本着这一旨趣,我在研究过程中,总是喜欢将关注的焦点投射于法律的背后,而不是法律之前。也许这样的研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长远发展来看,可能更具生命力。所以读者会发现,这两部著作中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属于基础理论的范畴。有的属于整个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有的则属于某一制度中的基础理论。

《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一书基本上都是围绕刑事程序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共分22个专题:第1题刑事诉讼溯源;第2题刑事诉讼法律渊源新探;第3题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第4题刑事诉讼程序述评;第5题刑事诉讼职能研究;第6题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探析;第7题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第8题犯罪控制和人权保护——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第9题刑事诉讼文化研讨;第10题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第11题从世界的眼光看刑事诉讼——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刑事诉讼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第12题刑事司法体制的类型化考察;第13题从逻辑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论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现实适应性;第14题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第15题正当程序维度内的强制措施;第16题刑事侦查权之法理分析;第17题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调和;第18题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第19题从现实到未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造;第20题中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出路;第21题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第22题论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全书最后以发表在《中国律师》2002年第9期上的一篇短文——《从足球裁判到司法裁判的联想》作为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一书基本上都是围绕刑事证据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共分15个专题:第1题论刑事证据的多重视角;第2题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第3题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第4题自由心证新论——论自由心证之自由与不自由;第5题论诉讼证明中的四个标准;第6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7题非法证据证明责任论;第8题证据开示制度研究;第9题刑事证人制度之基本理论三论;第10题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第11题口供规则体系论纲;第12题诱惑侦查新论;第13题沉默权三题;第14题刑事鉴定结论研究;第15题论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全书最后以发表在《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上的一篇短文——《刑事证据理论的哲学基础论纲》作为结束语。

收入这两部著作中的论文多数是本人独立完成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本人同本人指导的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们合作撰写的,书中对每一篇论文原载之处均作了说明。对本人独立完成的论文,书中未对作者作特别说明;对本人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们合作撰写的论文,专门注明了第二作者的姓名。但即使是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合作撰写的论文,由于主要思想和基本框架出自本人,文责也由本人承担。在编辑过程中,从逻辑结构和体系安排,对原文作了适当修改,有些地方增加了部分内容,有些地方删节了部分内容。但为了反映原文的全貌,整体上改动不大。

这两个课题的完成,得益于北京大学给我提供的民主、和谐和自由的学术环境,得益于与许多学界同仁的交流,得益于我所指导的研究生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我所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孙远和杨雄,他们是我指导的优秀弟子,书中有多篇文章是与他们合作而成的,这两部著作的完成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副总编杨立范先生、法学编辑部李霞主任和编辑李晨女士,他们为这两部著作的出版立项和编辑作了大量的工作。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一书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该计划的经费资助。

无论哪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特别是由于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对个别问题的认识有些变化,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汪建成

2006年5月写于燕园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