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财政政策解决中国经济中的不平衡
从2005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贸易顺差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出口仍然强劲增长,而进口则相对滞后。5月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3%,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5%,继续保持3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5月份贸易顺差为89.9亿美元,比上月增加44亿美元,累计达301.6亿美元,已接近2004年全年总的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略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大约每月50亿美元的水平上。尽管由于政府的有力措施,第二季度热钱流入有所减缓,但是外汇储备的积累仍然节节拔高,在过去6个月内每月平均增加20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以及央行冲销外汇储备的难度都将会继续增加。第二,国内经济可能由热趋冷。CPI同比增长仅为1.8%,继续保持3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9%,比上月回升0.1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3月份以来的小幅回升。PPI没有传递到CPI,结果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盈利状况开始恶化。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6.4%,增幅比去年末回落1.2个百分点。按照瑞银华宝的估计,4—5月份按实际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17%,低于2004年的19%。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200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中的不均衡现象将更加突出。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是国内的储蓄高于国内投资。中国的投资率很高,但是储蓄率更高。储蓄率高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缺乏完善的医疗、失业和退休保险,为了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居民被迫储蓄;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机会,为了投资而被迫储蓄。假如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失业率将上升;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比如增加首付比例、提高利率和征收交易税等将减少居民消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政手段以及商业银行担心不良贷款比例增加,都使得银行更加不愿意对企业提供贷款,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减少;央行的冲销政策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商业银行持有更多的央行票据最终将挤压其对企业的贷款。这些因素将使得储蓄提高,如果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的宏观调控导致投资减少,我们会看到储蓄和投资的缺口拉大,中国经济变得更加不平衡。
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基本思路是:停止紧缩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并与此同时减少经济中的不平衡。为了解决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不平衡,一是要降低国内储蓄,这需要加快社会安全网的建立,推动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得金融体制能够更有效地将国内储蓄输送给国内投资;二是要增加投资,尤其是增加对瓶颈行业、对公共产品的投资。解决瓶颈行业价格飙升、供求失衡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供给而非抑制供给。中国目前对于公共产品或类似公共产品的一些服务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对医疗健康、公共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如供水、交通、道路、廉价住房)等的投入不足,不仅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且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选择何种宏观政策工具实现这一目标呢?宏观政策的基本工具无非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前,汇率尚未调整,货币政策基本上处于无效状态,央行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不断冲销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同时,假如需要采用货币政策,就必须采用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比如降低利率。但是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而且中国的利率实际处于过低状态,没有反映真正的资金成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是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却无法引导这些资金流向有价值的投资领域,反而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因此,更加合适的政策工具应该是财政政策。
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由此将增加消费,包括国内消费和进口消费,这会同时导致储蓄的减少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其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弱势群体,减少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现象。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教育、健康投入。尤其是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升值,农产品进口会增加,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因此必须考虑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偿。人民币升值同时会影响到出口部门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也就等于间接地补偿了出口部门。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通向平衡增长、通向和谐社会的那条道路也许应该从调整财政政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