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研究设计在实证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2.1 研究设计的目的与过程

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执行计划。一般而言,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有三个:(1)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问题通常是以研究假设的形式出现的。研究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量化的分析,为假设中涉及的构念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检验。(2)满足实证研究四种效度指标的要求:研究设计使研究者可以按照前文提到的四种效度指标合理地安排研究过程,提高研究质量。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依赖于它得出的方式和方法。严格的研究设计可以确保测量的变量很好地涵盖构念的内涵,提高构念效度;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保证统计结论效度;通过事先的设计和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剔除各种替代解释对因果结论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的手段或者选择代表性较高的研究情境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3)控制研究中涉及的变异量:研究设计需要有效地控制造成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各种变异量,如系统变异(systematic variance)、外生变异(extraneous variance)和误差变异(error variance)。通过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恰当地控制可能影响因变量变异的各种因素,提高研究结论的严谨性与可信度。

研究设计是一个研究项目的整体蓝图,包括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文献回顾和探索性访谈发展研究假设,确定抽样方法、测量和操作化手段,以及这些因素对统计分析的影响等。研究者在搜集资料前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回答研究问题,保证研究的质量。Royer和Zarlowski(2001)曾经用图3表述了研究设计的一般过程。

在图3中,Royer和Zarlowski(2001)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重复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在执行研究设计时,不仅可能会因为研究计划变得难以继续,而需要做出调整;而且可能需要随着对研究现象了解的深入而改变。最近收集的数据、同事的评论、刚读到的文献、或者新的收集数据的机会都有可能使研究者的兴趣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原来的研究计划。Meyer(1982)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起初以旧金山市(San Francisco)的医院为样本,探讨医院的环境、营销策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期间,当地的保险公司突然中止了与大约4000名医生的合同,要求这些医生重新以个人名义与公司签订新合同,而保费则提高为原来的384%,这件事引发了大规模的医生罢工。整个罢工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为医院的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Meyer迅速地意识这是一个研究组织适应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研究计划,重新设计了一个准实验来进行自己的研究,最后完成了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

图3 研究设计的过程

资料来源:Royer&Zarlowski(2001)。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为了完成一项高质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需要格外注意选择一个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并选择恰当的资料分析方法。

2.2 研究类型的选择

在本书中,我们将要讨论五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准实验设计、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和案例研究。这五种研究方法没有优劣之分,研究者需要按照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在实验法中,自变量主要由研究者控制或操纵。在进行实验时,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代表自变量不同程度的各个实验组和控制组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因变量变异量的影响。同时,通过控制各种情境因素,研究者得以清晰地观察假设的因果关系,确保研究的内部效度。所以当研究者主要关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剔除各种替代解释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时,实验法是最好的选择。

但有时由于客观条件和资源的限制,研究者无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这时研究者通过选择使用准实验设计,仍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效度。与实验法不同,在准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没有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而是在自然场合下进行。自变量的来源不仅受到研究者的控制,而且也容易受到外部情境变量的影响。研究者对被试与周围情境的接触不易控制。所以相对于实验法,准实验设计的缺点在于不可能用随机分配消除所有的混淆变量和替代解释,内部效度略低,但准实验设计对研究条件的要求较低,可以做到灵活多变,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外部效度较高。

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第三种方法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特点是快速、有效、廉价。由于它对被调查者的干扰比较小,所以容易得到企业与员工的支持。同时在使用问卷时,由于无法对被调查者进行随机分配,研究者需要较大规模的样本才能保证自变量的随机变化。为了提高问卷研究的内部效度,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在调查中加入对其他变量的测量,以此来剔除替代解释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影响。

在以上三种研究类型中,研究者和被试/被调查者都会发生直接联系,由她/他们直接向研究者提供资料数据,服务于某个研究问题。但如果研究问题无法通过直接的方式获得数据,我们可以收集和分析二手数据。与准实验设计和问卷调查相同,二手数据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数据的直接来源不受研究者控制。为了控制各种混淆变量,研究者需要对它们进行测量或编码(coding),以实现对这些变量的控制,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相对于前三种研究方式,二手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比较高。如果研究对象不是个体而是企业、地区、国家,或者研究项目需要较大规模样本,以及研究问题时间跨度比较长时,可以尝试分析二手资料数据。

最后一种研究类型是案例研究。与二手数据强调的客观性不同,案例研究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接触。研究过程可能产生的干扰使得我们不太容易获得企业或员工的支持。所以案例研究的样本量普遍较小,而且主要通过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的方式获得。同时由于数据的来源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很难就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由于对研究过程的控制程度较低,案例研究的内部效度不高。但是它可以就所研究的现象提供丰富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一般而言,它既可以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方式,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手段的补充。

就像我们在导言部分谈的那样,各种研究类型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对研究类型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者对结果的预期。在研究设计阶段,很多初学者容易过多地关注研究方法和分析的复杂性,而相对忽视了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的实际贡献。有种观点认为研究方法的复杂程度代表了文章的质量高低,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过于烦琐的研究方法并不能代替对概念本身清楚的界定和说明。研究者应该在分析自己研究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经济的方法。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建议读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Royer and Zarlowski,2001):

● 这种方法适合回答我的研究问题吗?

● 这种方法可以带来预期的研究结果吗?

●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哪些条件?

● 这种方法自身有哪些局限?

● 还有哪种方法适合现在的研究问题吗?

● 现在选择的方法优于其他方法吗?如果是,为什么?

●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 我现在掌握这些技能吗?如果没有,我可以学到这些技能吗?

● 我是否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提高对研究现象的观察?

2.3 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

在了解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方法之后,我们进一步讨论如何将两者相结合。这对于经验不足的研究者来说,往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我们需要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选择研究类型。如果无视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随意选取研究方法,往往会导致研究设计的差错。例如,研究设计中经常需要考虑如何选择验证假设的层次(如个体、团队、公司、行业层次等),我们需要针对研究问题,仔细设计研究方案。如果脱离了研究问题,我们的实证研究可能发生研究层次的错位,影响研究的总体质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了解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来讲,业绩起伏是家常便饭,成功与失败往往交替出现。失败是成功之母,企业可以总结失败的教训,并进行学习,但成功的经历会带给企业什么呢?Audia, Locke和Smith于2000年探讨了成功经历所带来的两难境遇。他们认为企业过去的成功会导致对以往战略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对于公司今后的业绩发展却是把双刃剑:当外部环境稳定时,坚持以往战略有助于发展企业能力,促进组织学习,同时降低运营风险;而当外部环境动荡时,坚持以往战略却会使得企业难以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进而延滞企业变革的速度。

Audia等人首先回顾了相关的文献,发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关注成功经历如何影响企业对于现行战略的坚持;另一类研究则讨论了企业对现行战略的坚持如何影响了未来的业绩水平。为了整合这两类研究,他们提出了假设一:在环境发生突变后,拥有更多成功经历的公司会更加坚持以往的战略,而对以往战略的坚持有可能损害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认为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个人心理过程起到了中介作用。为此,他们提出了假设二:在成功经历影响未来业绩的过程中,六种个人心理过程变量起到了中介作用:(1)个人对以往成功的满意感;(2)对现行战略有效性的自信;(3)个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提高;(4)个人目标的提升;(5)信息收集的数量;(6)信息收集的种类。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发现,这两个假设不仅位于不同的层面,而且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一主要关注企业的成功经历如何影响它们的战略选择和未来的业绩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特征的影响。因此实验法或问卷调查等方法难以胜任,而收集特定行业的二手数据能够较好地满足假设验证的要求。因此Audia等人通过收集美国航空企业和卡车运输企业的二手数据,研究了它们在10年间业绩的变动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解除了对这两个行业的行政管制,由此造成了行业竞争格局的突变。通过使用多元回归在两个行业中分别验证假设,发现既往的成功经历均会导致公司更加坚持以往的战略,而这种坚持都导致了未来业绩的下滑。

由于假设二涉及了个人心理过程在成功经历和未来业绩间的中介作用,Audia等人设计了一个商业游戏来验证这个假设。这是因为心理过程变量必须直接测量,而无法通过收集二手资料的方式获得。同时对于因果关系和中介作用的验证,实验法具有更好的内部效度。为了更好地确定每个中介变量的独特贡献,Audia等人在实验中还使用了问卷来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在实验中,大学生被试被要求模拟担任一家手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针对一些战略问题,在两个阶段共13次决策中做出战略选择。在第一阶段,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种(低、中、高)成功情境中,并进行8次战略决策。每次决策后,被试都会就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得一次反馈。由于研究者为高成功情境中的被试提供了详细的信息,这些学生做出的决策质量更好,所以企业业绩会较好;而处于低成功情境下的学生只获得了基本信息,因此她/他们的业绩表现相对较差。在完成前8次战略选择并接受反馈之后,研究者测量了被试的6种心理状态。在第二阶段,他们通知所有的被试政府解除了对手机行业的管制,原来一家公司只能在四个地区开展业务,现在它可以同时在五个地区开展业务。这样企业经营的范围和不确定性都增大了。在引入实验操纵后,研究者要求被试继续进行5次战略选择,将她/他们在第二阶段中的业绩表现作为因变量。与二手数据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一样,他们发现既往决策的成功导致了被试在第二阶段的决策中坚持使用同样的战略,而对以往战略的坚持则导致了经营业绩的下滑。同时,他们发现个体心理过程完全中介了既往的成功经历对于战略坚持的作用,其中对以往成功的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以及信息收集的类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Audia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关心的是公司以往的成功通过企业家的个人心理因素而影响了公司的未来业绩。因此他们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公司和个人层面上。而在实际中,公司战略往往是由高层管理团队集体负责的,而不是由首席执行官单独做出。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针对团队层面的分析,来改善、充实Audia等人的研究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研究设计必须基于相应的研究问题。随着研究问题的不同,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

2.4 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

前面我们讨论了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本节中我们探讨研究设计对资料收集以及资料分析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研究问题、研究类型、变量测量与统计分析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结的不同步骤(Pedhazur and Schmelkin,1991)。在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然后,结合研究问题和理论选择恰当的研究类型。接着选择相应的资料收集方式和分析方法。如果说确定研究问题指明了研究的具体现象,那么针对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的设计就回答了从哪里得到数据以及应当如何处理得到的数据的问题。

与选择研究类型相似,我们强调资料分析的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资料分析是为回答研究问题而服务的,应该在研究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当我们没有理清研究问题、变量测量和资料分析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变量在测量和分析层面的关系,而不能有效地回答我们的理论问题(Klein, Dansereau and Hall,1994)。对于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研究理论和设计的要求。例如,在讨论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影响时,如果我们希望了解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那么测量和分析应该以个体为单位;而如果研究的问题是部门士气对于部门业绩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就应该在部门层面。员工士气的测量可以在个体层面,但在资料分析时,这些个体资料必须整合到部门的层面,统计分析必须以部门为单元。如果研究课题是部门士气对于员工业绩的影响,因为部门士气是部门层面的变量,而员工业绩是个人层面的变量,这时我们就应该进行跨层面研究与分析(见本书的第十五章)。在前面提到的Audia等人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研究的问题涉及组织战略层面时,其数据来源于二手资料,分析的单元是企业;而当研究的问题涉及中介的心理变量时,其数据来源于实验设计,分析的单元是个人。

以上我们分别探讨了实证研究中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研究类型和资料分析之间的关系。我们强调研究设计的好坏影响了研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但这种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可能意识到原先研究设计的不足,或者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所以研究设计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Daft(1983)就指出研究本身更多地与研究者的技能和经验有关,而不只是专业知识。同时,技能和经验更多地是通过学习过程而获得的,与研究者多年的经验积累密不可分。所以,研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研究者需要从这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对研究设计做出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