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

脊椎动物的皮肤,从最低等的圆口类到最高等的哺乳类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模式,即由位于浅表的上皮性的表皮和位于深层的结缔组织性的真皮组成。表皮由外胚层形成,真皮由中胚层形成(脊椎动物头部的真皮由外胚层神经棘细胞衍生而来)。表皮较薄,真皮较厚。下面对哺乳类皮肤进行较简要描述(图4-1)。

图4-1 哺乳类皮肤和皮下组织(仿Ken,1987)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位于皮肤浅层,为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由深层向浅层不断产生并角质化。表皮分四层。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

此层位于基膜上,邻接真皮,是一层立方或矮柱状细胞,是表皮的增殖部分。增殖后的新细胞向浅层推移,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细胞,所以基底层是表皮的生发层(stratum germinativum)。

2.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此层位于基底层上部,一般有5~10层细胞,在由深层向浅层的过程中细胞由大而呈多边形逐渐变为扁平,并伸出许多短的棘突。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颗粒层位于棘层上部,一般有2~3层细胞。细胞多呈梭形,核染色较浅,有趋向于萎缩退化的现象。胞质内含有大小不一的透明角质颗粒,普通染色显强嗜碱性。

4.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角质层是表皮最浅的一层,由多层角质化的扁平细胞组成,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其厚度差别很大。角质层的表层细胞常成片脱落,成为皮屑。如人的表皮角质层终身脱换。角化细胞的轮廓可辨,但细胞器和细胞核都已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光镜下角化细胞呈均质状,为嗜酸性。

在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有薄而呈均质状的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数层扁平细胞组成,胞质透明呈嗜酸性,细胞核消失。此层在手掌和足底皮肤中最为明显。

二、真皮

真皮(dermis)与表皮紧密相连,下方与皮下组织相连,但无严格界限。真皮厚度因动物身体的部位而异。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各种结缔组织细胞。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stratum papillare)

此层与表皮紧相连接,纤维排列成细束,形成较为疏松的细网,细胞较多。此层组织向表皮深面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为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乳头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供给表皮营养,并运走表皮代谢产物。有些乳头内还有触觉小体。

2.网状层(stratum reticulare)

此层位于乳头层深部,两层间无明显界限。此层内含较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束,纤维走向多与表面平行,纵横交错排列成密网状,使皮肤具有很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囊和皮脂腺,还有较丰富的神经和神经末梢。此层深部可见环层小体,能感受压力和振动的刺激。

三、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hypodermis)位于皮肤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其中的胶原纤维直接与真皮相连续。皮下组织内穿行较大的血管和神经,富含神经末梢。一般认为皮下组织不属于皮肤。皮肤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