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雨果的一生——流亡前
“没有自我,就没有抒情诗。”理解诗人雨果,必须熟悉雨果的一生。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出生在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Besançon)。雨果的父亲莱奥波特·雨果(Léopold Hugo)是拿破仑麾下的军人,洛林的南锡人,当时是派驻吕内维尔的司令。母亲索菲·特雷布谢(Sophie Trébuchet)是布列塔尼的南特人。两人于1797年结婚,育有三个儿子:长子阿贝尔(Abel),次子欧仁(Eugène),维克多是第三个儿子。
本世纪正好两岁!罗马替代斯巴达,
拿破仑脱颖而出,本来只是波拿巴,
……
这时候在贝桑松,一座西班牙古城,
有个布列塔尼和洛林的孩子诞生,
有风刮起,他像颗种子便落地安身……
《秋叶集》:《本世纪正好两岁……》
1802年,法国处于以拿破仑将军为首的执政府时代。法国和周边国家战事频仍。莱奥波特·雨果戎马倥偬,追随未来拿破仑皇帝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转战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各地。战争年代,莱奥波特·雨果夫妇聚少离多。索菲·特雷布谢不时拖着三个儿子去和丈夫会合。1802年底,父亲调防,刚刚出生的小雨果和两个哥哥被父亲带往马赛、科西嘉岛和厄尔巴岛。1803年,父亲被擢升为上校,派往意大利担任那不勒斯附近的阿维里诺省省长,索菲带儿子去意大利探亲。1808年,莱奥波特·雨果追随约瑟夫·波拿巴去西班牙,1811年3月,约瑟夫国王力促索菲和孩子们来西班牙和已经是雨果将军的丈夫团聚。
皇帝所到处,世界跟着他地覆天翻,
威风凛凛的命运,使人人心惊胆战,
毫不费力地把我夹走,如狂风呼啸,
将我的童年随风在各处颠簸飘摇。
《秋叶集》:《本世纪正好两岁……》
从巴黎来马德里,旅程历时三个月,一家人风尘仆仆,在1863年出版的《雨果夫人见证录》里有精彩的介绍。途中,年仅9岁的小维克多第一次遇见让他脸红的小姑娘罗丝。西班牙境内的第一个村庄叫“埃尔那尼”(Ernani),透过马车的车窗玻璃小维克多第一次看到犯人的碎尸挂在树上,在马德里的玛塞拉诺宫中见到第一个中国的花瓶。雨果和二哥欧仁进贵族学校读书。小小年纪,坐在驿车里横贯法国的长途旅行,西班牙色彩对比强烈的生活,都给雨果幼小的心灵留下难忘的回忆。他日后用诗句回忆说:
我还不懂事,就在被制伏了的欧洲
随着我们得胜的营帐而东奔西走。
连亲爱的法兰西还牙牙说得不清,
我就使异族人闻声丧胆……
我回来了。我曾在远方的国土游逛,
我似乎带回一束迷迷糊糊的闪光。
《颂歌集》:《我的童年》
这几年,雨果将军和妻子的关系迅速恶化。分居不是主要原因。夫妇双方的气质不同,又是兵荒马乱的不稳定环境促成的婚姻,加上聚少离多,导致婚姻最后失败。1809年和1812年,索菲带欧仁和维克多两次回巴黎,住在从前是斐扬派修女院的屋子里,那里有一座废弃的花园。雨果出生后对贝桑松没有多少印象。他真正的童年生活是在巴黎度过的。《悲惨世界》里的男主角马吕斯有雨果自己的影子。书中的马吕斯“出生”在巴黎,雨果2岁时随母亲到了巴黎。
斐扬派修女院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是自由自在的。这是诗人雨果的摇篮,是他一生想象力起飞的地方。
雨果在兵荒马乱里度过童年,定居巴黎后并没有正规中学的学历。他自称有三个老师:
在我满头金发的童年,唉!可惜太短!
有三个老师:母亲,老神甫,一个花园。
《光影集》:《1813年斐扬派修道院纪事》
母亲呵护着孩子的成长,温柔的母爱滴进孩子幼小的心灵,母亲又是精神导师,保王的思想滴进孩子天真的脑袋。一座小花园,就是他的整个大自然:
园中有花朵开放,就像眼睛在张开,
红色的小甲虫在石头上跑得飞快,
充满嗡嗡声,充满模糊的声响一片。
花园深处像树林,中间就像是农田。
而老神甫,“神甫饱读荷马和塔西佗,博古通今”。我们知道,雨果是勤奋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学成才,但他博闻强记,知识结构扎实,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的洗礼。他从小之所以能饱读拉丁文诗歌和历史,还得益于一位自己不便提及而更重要的老师:拉奥里将军。他是母亲的情人,因为阴谋推翻拿破仑而被追捕,躲在花园深处的小教堂内。拉奥里经常抱着小雨果在讲述罗马历史之余告诫他说:“孩子,自由高于一切啊!”所以,雨果很小便懂得了流亡的意义。1810年12月30日,小雨果亲眼目睹拉奥里在家中用餐时被警察抓走。斐扬派修女院中的另一件美事,是雨果两兄弟在花园里有个美丽的小伙伴阿黛尔。这里隐藏着一段雨果和阿黛尔青梅竹马的故事。
19世纪初,法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开始复苏。诗歌是受人尊敬的文学样式。雨果在母亲的鼓励下,很早开始练习写诗。雨果早熟,而且多产。
雨果14岁写成诗体悲剧《伊尔塔梅娜》献给母亲:
妈妈,啊!这些习作虽然是都很渺小,
请你要宽厚地看上一眼;
妈妈,请你要带着母亲应有的微笑,
把儿子的这些孩子接见!……
他1817年参加图卢兹百花诗社的比赛获奖,颁奖的老诗人弗朗索瓦·德·纳夏多对获奖者的小小年龄大为吃惊。1848年1月8日,雨果回忆自己17岁时,第一次收到来信,“我在信中被称做‘文学家’”。他18岁因为写《贝里公爵之死》这首颂歌,感动得年过六旬的国王路易十八老泪纵横,赐下五百法郎的赏金。
传闻夏多勃里昂对少年雨果有“神童”的美誉。雨果很早就表现出是个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1816年7月10日,雨果14岁,立下豪言壮语:“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1817年,雨果在本子上写道:“我十五岁,写得不好,我会写得更好的。”1818年,雨果写诗《告别童年》,16岁生日前,以诗言志,写下长诗《渴求光荣》,渴望成功的欲望和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十分迫切。数十年后,雨果把自己少年时代的“习作”不无骄傲地一棍子打死,把它们说成是“我诞生以前所干的蠢事”。
雨果当年有少年老成的思想特点,小小年纪,写诗作文,忧国忧民的意识已经初露端倪,16岁时写下洋洋洒洒的《诗人在革命中》。雨果当年崇拜的文学偶像是夏多勃里昂。夏多勃里昂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之一,既是作家,又是政治家。夏多勃里昂曾创办《保守者报》。雨果和两个哥哥醉心文学,合办刊物《文学保守者》。从1819年12月至1821年3月16个月期间,雨果独挑大梁,先后发表112篇文章和22首诗。年轻人受过的写作技巧训练非常扎实。
雨果20岁出版诗集《颂歌集》的初版《颂诗及其他》。其实,在此以前,他已经实践过各种诗体,独自偷偷写下上万行的习作。1819年,17岁的雨果,在生病母亲的催促下,一夜之间写成《重建亨利四世雕像颂》,120行的格律诗浩浩荡荡而来,一气呵成:
全体人民纪念你,为你树起这铜像……
收下每个法国人爱你的崇高表示,
亨利,我们铸成的你的铜像,完全是
寡妇捐一分,孤儿捐一毫。
天才出于勤奋,雨果是个很好的例证。1821年11月19日,雨果将军给儿子写信泄露“天机”,说儿子“是在从吕内维尔到贝桑松的一次旅行中,在孚日山脉的一座最高峰上受胎的”,以此证明他有凌空出世的天才。小雨果心里明白,成功并非如此轻松。
综观雨果童年时代的种种特点,可以认为:年轻的作者在多方面预示着一个大作家的诞生。但是,要成长为站在历史前沿、引领时代风骚的大作家还欠缺两个条件:一是就思想而言,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脚下站立的立场;二是就艺术而言,仅文笔熟练、文字老到还不够,更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少年诗人应有尽有,只是没有特色。我们拭目以待。
雨果小时候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在母亲逝世后,度过一段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岁月,体验过生活的艰难和人间的辛酸。
傍晚,透过半开的家门,有行人看见
在一本《圣经》旁边,在空荡荡的床前,
两个幼小的孩子跪在地上在祈祷。
《颂歌集》:《外婆》
小说《悲惨世界》中主人公马吕斯的遭遇重现了雨果的这段经历。这一点,对雨果成年后形成理解、同情、支持穷苦人的社会立场,不是没有意义的。
1822年10月12日,雨果和阿黛尔喜结良缘。从少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步入圣苏尔比斯教堂,这一过程艰难而又辛酸。索菲·雨果坚信儿子有光明的前途,生前反对儿子和老同事女儿阿黛尔·富谢的婚事。1821年,母亲逝世,第一道障碍排除。是年7月16日,富谢一家在外地度假,雨果没有乘坐需花费25法郎的驿车,而是头顶烈日,步行60公里,去会见心中的情人,去向未来的岳父求婚。
唉!人也在躲避人;常常年龄还幼小,
不幸已偷偷溜进高贵、纯洁的心中……
枉然,他在路途中无人能为他撑腰,
人世间无人能为他有欢乐而欢笑,
无人能为他流泪而哭泣!
《颂歌集》:《致谢里济山谷》
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家庭的支持,仅仅靠勇气和决心要说服小康之家的岳父母是不容易的。雨果闯过了这一关。雨果又成功地和已经退休并续弦的雨果将军恢复了正常的父子关系,父亲正式代儿子向老同事富谢求婚。“告别童年”的雨果,“渴求光荣”的雨果,勤奋写作,既写小说,更写诗歌。1822年6月,保王色彩浓厚的《颂诗和杂诗集》出版,作者收益750法郎,又意外地得到国王赐下的1200法郎的年金。这是写作的收获。操办婚事现在有了着落。
新婚之夜,雨果的二哥欧仁狂暴的精神病大肆发作。欧仁比弟弟大两岁,两人一起成长,一起游玩,一起写诗,一般可爱,一般健康,一般爱上阿黛尔。1837年3月5日,在远离巴黎的夏朗东精神病院,欧仁无声无臭地离开人世。雨果对二哥的死一直心怀内疚。
诗人,既然是上帝要让你无法防守;
既然是上帝高兴以他强劲的大手,
紧紧挤压你的脑袋;
《心声集》:《致雨X子爵欧仁》
这是雨果的过错吗?同一块土壤发育出两粒健硕的种子,而大自然只允许一棵苗出来,雨果第一个破土而出。
19世纪20年代,法国文艺界浪漫派和古典派的新旧之争,阵营日益明朗,斗争日益激烈。雨果成家之后,为养家糊口孜孜创作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外面,把精力投向社会。雨果参加期刊《法兰西诗神》的写作活动,参加“兵工厂图书馆”客厅的文人聚会,广交朋友,讨论时局。随着《环球报》的创刊,社会上吹起一阵又一阵自由之风。年轻的诗人虽然密切关注这一场争论,但并不急于表态。这是雨果的成熟,也是他的老练。
随着父子关系的恢复,母亲教导的暴君拿破仑的形象在雨果心里淡化,而开始出现民族英雄拿破仑的光环。雨果通过自己的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逐渐发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社会生活的自由是息息相通的。自由主义的立场开始替代保王派的立场。
1827年,雨果25岁,写成一部篇幅长得难以搬上舞台的戏剧《克伦威尔》(Cromwell),紧接着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长序,序文喧宾夺主,被尊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雨果一夜之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青年领袖。《〈克伦威尔〉序》(简称《序》)观点之新颖和大胆,行文之激烈和雄辩,同时代人的感受远比我们今天深切。《序》向一切权威挑战的咄咄逼人的气势,是青年人不满旧传统、争取新秩序的精神写照:“艺术不会指望平庸。艺术对平庸无所要求,不知平庸为何物,平庸对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给的是翅膀,而不是拐杖。”
《序》提出:人类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对应一种诗体。远古是“抒情时代”,产生颂歌;古代是“史诗时代”,而近代是“正剧时代”,可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序》针对古典主义的教条,提出四条新的原则:一是“滑稽”和“崇高”并存,反映完整的人;二是取消“三一律”,废除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只保留情节的一致;三是强调“地方色彩”;四是提倡艺术自由,反对模仿。
雨果不是第一个倡导浪漫主义的人,早在1823年,斯丹达尔出版《拉辛与莎士比亚》;以后,诗人维尼于1829年发表《关于艺术中真实性的思考》。但是,一场历史运动只有一篇历史性的宣言。《〈克伦威尔〉序》立场鲜明,气势磅礴,文采华丽,旁征博引。作家戈蒂耶说:“《〈克伦威尔〉序》在我们眼前像西奈山上的‘摩西十诫’一般闪闪发光。”时至今日,《〈克伦威尔〉序》仍然是法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美文”,是法语散文的典范作品。
雨果精力充沛,很早便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管齐下。1829年出版的诗集《东方集》,是显示其艺术技巧的杰作,把节奏和诗韵摆弄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诗人不仅诗中有画,还步英国诗人拜伦之后尘,支持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雨果接近而立之年。1830年2月25日,剧本《埃尔那尼》在法兰西剧院首演成功,把古典主义从统治将近二百年的舞台上赶下来,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确立浪漫主义在法国的胜利。1831年3月,勤奋的雨果出版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11月,诗集《秋叶集》问世。这是一册抒情诗集,温情脉脉,多愁善感。诗人提出自己是“响亮的回声”,不仅关心家事,也关心国事和天下事。雨果的努力,雨果的活力,令同时代人侧目。雨果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地位牢固地确立了。
雨果的成绩,有目共睹,客观存在,这也会招来非议和责难。雨果的思想和言论,雨果的活动和著作,使诗人经常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这可能是好事,但也不尽然如此。2008年2月,我在法国“大学校际雨果研究会”的会议纪要上看到一份材料:从1833年10月24日到11月6日,共15个平淡无奇的日子,期间雨果没有任何作品出版,而近时两位雨果研究专家:伊夫琳·布鲁尔(Evelyn Blewer)和尼科尔·萨维(Nicole Savy)却查阅到同时期有60多篇文章和报道出现在巴黎40多种刊物和报纸上。雨果很早就成为公众人物,而对公众人物,当然会有褒有贬。
此时,雨果已经是争取文学自由的自由派。保王党的思想已经远去了。
30年代初,雨果靠一支笔,有了成就,有了声誉,也多少有了点钱财。1832年10月8日,雨果一家迁入高级住宅区的“王家广场”(Place Royale)(今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六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0年代,也是雨果个人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正当雨果全身心投入文学斗争,整天为排演《埃尔那尼》在法兰西剧院和守旧的大牌演员交手,对自己家事无暇顾及的时候,后院空虚。其貌不扬的评论家圣伯夫乘虚而入。
雨果和阿黛尔从小青梅竹马。两人书信往来,身后辑成一册《写给未婚妻的信》存世。雨果当年是富于激情的情郎,“贞洁得要命”,情郎在情诗中把阿黛尔理想化。阿黛尔却很清醒,早就坦言说:“我根本不像天使,你应当把这个想法从头脑中去掉。我可是个地上的凡人。”1830年,雨果的事业如日中天。天才的缺点之一,是以为人人都能像天才一般生活。圣伯夫上门来阿黛尔表示关心,阿黛尔接受了。不久,两人的关系越出了友谊的界限。雨果一边品尝文学胜利的甜美果实,一边咀嚼家庭生活的苦果。
雨果的反应,天才的反应,竟然是大度得令人难以置信。雨果请阿黛尔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抉择。圣伯夫可是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作家。最后,雨果维持了一个表面上的幸福家庭。而圣伯夫却又写诗,又作文,把自己说成是个受害者。一些严肃的传记认为这个问题不在文学研究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从简从略。但是,我们知道,1885年11月29日,在雨果逝世半年以后,在巴黎费内龙街十三号,凌晨一点钟,六个男人把334封信投入壁炉的火中销毁,然后一一签字确认。这是由圣伯夫的继承人提供的阿黛尔·雨果写给圣伯夫的全部书信。六个男人中,有保尔·默里斯和奥古斯特·瓦克里,两人都是雨果生前的门生和遗嘱执行人。理由是书信内容可能损害大师的声誉,避圣者讳。
雨果三十而立,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莱奥波特蒂娜、夏尔、弗朗索瓦-维克多和小阿黛尔。妻子告诉丈夫,她不想再要孩子了,和丈夫不再同房,事实上把自由还给了丈夫。1832年,雨果在一次舞会上见到26岁的美丽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1833年2月16日,这是雨果生命中神圣的一天,他开始了和朱丽叶长达50年的人间爱情。1833年2月16日,这也是《悲惨世界》里男女主人公马吕斯和珂赛特结婚的日子。
朱丽叶有过一段难以启口的往事,一旦爱上雨果,便一往情深,把爱情视为宗教,历50年而不褪色。雨果给好友帕维写道:“我从来没有像今年犯下这么多错误,而我又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优秀。我现在比你为之可惜的‘贞洁’年代更有价值。从前,我贞洁,现在,我宽容。上帝知道,这是很大的进步。”虽然以后两人也好事多磨,甚至跌宕起伏,但雨果是享受这50年专一爱情的幸福男人。朱丽叶想借助雨果的力量,在舞台上施展抱负。雨果1838年在文艺复兴剧院上演诗剧《吕伊·布拉斯》,和剧院经理商定由朱丽叶出演王后一角。阿黛尔出于妒忌的心理,乘丈夫外出,给剧院经理写密信:“我丈夫关心这位女子,帮忙让她进你的剧院,这再好不过;但要是这会影响一部出色作品的成功,那我是无法接受的……”阿黛尔的密信断送了朱丽叶自力更生的最后希望。从此,雨果靠手中的一支笔,要维持两个家庭的开销。
30年代后,浪漫主义在包括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多重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关心社会问题的倾向。拉马丁一马当先,1831年写《革命颂》,呼吁顺应历史进程,提出诗歌和社会同行,诗歌的灵感扩大了。维尼在创作里也有新的变化。拉马丁继而开创诗人从政的先例,1832年当选议员。诗人雨果面向社会进步,关心人民疾苦的步子更大也更快。雨果在抒发个人情怀的《秋叶集》的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行写道:“我把青铜的琴弦添加上我的诗琴!”以此证明诗人是“世纪的儿子”,是时代“响亮的回声”。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诗人走上街头。10天后的8月上旬,雨果写出长诗《一八三〇年七月后述怀》,为推翻扼杀自由的封建王朝欢呼,成为1835年《暮歌集》的开篇之作,给《暮歌集》刻上政治诗的烙印。第二首《颂歌》接着歌颂“七月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他们都是为祖国虔诚死去的同胞,/有权让群众来到他们灵柩前祈祷。”
1840年出版的《光影集》,首篇是《诗人的职责》,提出诗人具有不可推诿的引导人民前进的使命:
诗人当此亵渎的时光,
来为美好的岁月铺路。
诗人对于乌托邦向往;
脚站在此地,眼望别处。
诗人应该和先知相仿,
任何时代,在人人头上,
用他的手,把一切主宰,
不问对他颂扬或辱骂,
如他手中挥舞的火把,
把未来点亮,大放光彩!
诗人批评对社会责任漠不关心的人:“思想家如果放弃责任,/独自走出城市的大门,/成为无用的歌手,可耻!”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七月王朝对雨果表示出友善的态度,雨果也谨慎地处理好和新王朝的个人关系,虽然雨果1833年提出警告:
权贵们!我们最好把某些伤口包扎,
沉思的哲人此刻正为之感到害怕;
最好是撑住地下通往上面的楼梯,
最好是减少绞架,扩大工场的场地,
最好是想想孩子没有面包和阳光,
对忧伤、不信神的穷人还他以天堂,
不是点亮华丽的吊灯,也不是夜间
让疯子们围着一点声音彻夜不眠!
《暮歌集》:《市政厅舞会有感》
雨果应邀参加王太子的婚礼,王妃是位德国姑娘,当着诗人的面背诵雨果的诗句。雨果是她崇拜的诗人。雨果不仅和王太子奥尔良公爵夫妇时有往来,成为出入宫廷的社会名流,和国王路易-菲利浦本人也不无私交。1839年5月12日,革命家阿尔芒·巴尔贝斯(Armand Barbès)攻打国家监狱失败,7月12日被判处死刑。是日半夜,雨果写下四句诗,请求国王赦免阿尔芒:
为了这如同芦苇温柔、脆弱的王孙,
为了你如同白鸽一般飞逝的天使,
再一次开恩!请以坟墓的名义开恩!
开恩,以摇篮的名义!
《光影集》:《1839年7月12日判
决死刑后致国王路易-菲利浦》
雨果并不认识巴尔贝斯,但四句诗从刀下救人一命。
1841年,雨果经过努力,继拉马丁之后,入选法兰西学士院,成为40名“不朽者”之一。6月3日,新院士发表演说,表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负。1842年,雨果在一部非政治作品、游记《莱茵河》后加上一篇很长的政论文:主张莱茵河两岸的法国和德国联合起来。这个有意从政的信息虽然有点隐蔽,却很重要。
此时,雨果已经是个关注人民疾苦的自由派,是个引人注目的社会名流。
19世纪40年代,是法国社会大动荡的十年,也是雨果个人生活大动荡的10年。
在个人生活层面上,打击接踵而来。1843年3月,雨果精心创作的诗体历史剧《城堡卫戍官》上演失败,雨果从此告别舞台。从《埃尔那尼》的凯旋,到《城堡卫戍官》的被嘘,前后不过13年时间。同年9月,雨果和朱丽叶外出做一年一度的旅行时,途中传来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和新婚夫婿在塞纳河双双溺毙的消息。爱女的意外死亡,给诗人带来万分沉重的打击。
雨果颓唐之极,难以接受命运的残酷安排。1845年4月13日,国王路易-菲利浦任命雨果为法兰西世卿(pair de France),这是相当于贵族院议员的官方荣誉。两个半月后的7月5日,雨果和莱奥妮·比阿尔(Léonie Biard)被其丈夫当场捉奸。法兰西世卿颜面扫地,但享受“不可侵犯权”。朋友们为之掩面而笑,而敌人则放声大笑。雨果还能站得起来吗?
整个40年代,多产的雨果在《城堡卫戍官》失败后,没有发表任何作品,没有诗歌,没有小说,没有戏剧,什么都没有。
雨果在贵族院的讲坛上发言。用诗句、剧本和小说表述思想是一回事,站在讲坛上发表观点,是另一回事。雨果是新手,总的来说,雨果不谙此道,从职业政治家的标准看,这位新手的水平不高,甚至不无笨拙之处。雨果在贵族院没有做过重要和精彩的发言。这使贵族院的老头们放心了。1847年6月14日,他支持让拿破仑在国外的家族返回法国,在贵族院慷慨陈词,颂扬拿破仑“是一位伟人在强盛与光荣方面能带给一个伟大民族的最丰盛的妆奁……”
朱丽叶结束旧生活时,留下巨额的债务,几乎让习惯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雨果不敢相信。诗人发下狠心,全部收下,悉数偿还。雨果强加给朱丽叶一个苛刻的要求:深居简出,不与外界往来。从此,朱丽叶只为自己的天才情人一个人而活着。可怜的朱丽叶名花不见阳光,开始未老先衰。1845年,雨果43岁,她自己才39岁。她在日复一日的情书中向雨果抱怨:“上帝干吗在给我一头银发的同时,却对你慷慨地赐予满头的黑发和旺盛的青春呢?”雨果的社交活动增多,应酬增多。一些传记作者认为,这位名流的生活有点颓唐,显出好色和追求刺激的倾向。
作家雨果还有精力和灵感创作和沉思吗?诗人雨果已经把《诗人的职责》遗忘干净了吗?我们以后才知道,这只是表面的沉寂。不论顺境或逆境,雨果晚上都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他每年都写悼念女儿的诗篇,以后收入《静观集》,成为《静观集》里最为人称道的抒情诗。他开始试写史诗故事,成为以后《历代传说集》的篇章。1845年11月,新任命的法兰西世卿进入贵族院仅仅半年,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捉奸事件后仅仅四个月,这个忙于应酬的社会名流居然能坐下来,偷偷地在写一部当时名为《贫困》的小说,这就是17年后出版并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也是在40年代,作家雨果有时躲在阁楼上拿起画笔,在纸上挥洒形象,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雨果不是容易被压垮、被打倒的作家,雨果的灵魂深处仍然是诗人。
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从法国刮起。“二月革命”猛然来临,推翻了路易-菲利浦的金融王朝。雨果的习惯,走上街头,来到协和广场。他对重大事件,只相信自己的眼睛。24日,有人告诉他,议会解散,国王退位,由奥尔良公爵夫人摄政。雨果正中下怀,奥尔良公爵夫人不是他的诗歌崇拜者吗?他认为成立共和国的时机没有成熟。第二天,雨果跑去巴士底广场,巴士底广场是巴黎群众集会的广场。任何人到这儿来是要有点勇气的。雨果宣布路易-菲利浦的儿媳奥尔良公爵夫人摄政,但他的宣讲不受群众欢迎。他援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例子,更是受到嘘叫。这恐怕是雨果作为政治家,做得最不合时宜的事情。相反,诗人拉马丁顺应时代的潮流,宣布赞成共和国。雨果喜欢喧闹的人群,他第二天去市政厅广场,受到拉马丁和临时政府的欢迎。但雨果说话谨慎,不无茫然。他还不是共和派,他跟在时代步伐的后面。
雨果在1848年4月的选举中,以六万张选票落选。
雨果精神疲惫,4月11日,写下《我到了,我见了,我活过了》:
我从来没有拒绝我在尘世的任务。
我的来历?请看吧。我的花束?请收下。
我微笑着生活时温和得无以复加,
我巍然屹立,我只屈从神圣的事物。
我鞠躬尽瘁,尽力而为,熬红了眼睛,
我经常看到别人在讪笑我的苦恼。
我受过许多痛苦,我有过不少辛劳,
还是仇恨的对象,真使我感到吃惊。……
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宁可无所事事,
也不屑回答那些妒忌、诽谤的小人。
唉!主啊!请你给我打开长夜的大门,
就让我从此离去,就让我从此消失!
雨果跌到了人生的低谷,如此低沉的诗句,对雨果来说是很少见的。
5月26日,他在《维克多·雨果告同胞书》中提到不要砍倒共和国的三色旗。6月补充选举,他以八万票当选巴黎市的议员。“但他在议会里不属于任何派别,因此没有什么权威。”6月,贫困和愤慨又触发了一场暴动。局势变得混乱。要制止民众的暴力,更要防止有人借机对人民进行血淋淋的暴力镇压。这几天,雨果说了什么,雨果做了什么,连一向有事必录的他也没有日记留下。莫洛亚的《雨果传》说:“雨果是为数极少的几个代表之一,毫不畏怯地跑到街垒前去宣读法令。……他手无寸铁地跑到马路中间,亲自对叛乱者们进行工作,规劝他们投降。”
如果历史出现细微意外,一颗子弹稍稍偏差,雨果会在街垒上倒下。是年,雨果46岁。历史将会记下雨果是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功成名就的作家,是七月王朝的社会名流,但关心民间疾苦,在街垒上执行公务时牺牲,是历史的有功之臣。幸好,历史没有出现意外。
在乱哄哄的形势下,有人冲进雨果在王家广场的住宅。雨果被迫搬家,离开舒适的王家广场。7月,在雨果的支持下,《时事报》(L'Evénement)创办,口号是“恨无政府主义深恶痛绝,爱人民情深意切”。雨果日后在一则《我在一八四八年》的笔记中写道:“自由派,社会主义者,忠于人民,还不是共和派,对大革命还有一大堆成见,但却憎恨戒严,憎恶不加审判的放逐,憎恶卡芬雅克(Cavaignac)和他虚假的军事共和国。”
雨果反对卡芬雅克的军事镇压和独裁,又眼看拉马丁无望当选总统,在随后的总统选举中把目光投向了当时默默无闻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些反对雨果的人,会在这个问题上批评或责难雨果。此人是拿破仑弟弟的儿子,长期在国外流亡,写过一本《消除赤贫》的书。1848年2月革命后回国,立即投身政治,自称是“赞成自由、民主的人”。他经人引荐来拜访雨果,表示要“以华盛顿”为楷模,要做“善良的公民”。雨果是拿破仑史诗的缔造者,也有意对皇帝的自由派后裔发挥一些影响。接着,雨果和《时事报》改变态度,加入了支持亲王竞选总统的行列。有人认为雨果和他在做交易,雨果在1860年到1865年的手记里写道:“谣言在流传:维克多·雨果想当部长。”雨果的头脑是清醒的。对于有人声称雨果要求得到一个部长职位,没有到手,一气之下倒向反对派的说法,传记作者莫洛亚引证雨果的手记:“对此,我只有一句话作答:在我和路易·波拿巴先生的关系中,在我与他之间、或是与任何以他名义讲话的人之间,从未有过任何问题……我倒要看看谁能拿出一丝一毫与此相反的证据……”莫洛亚书中的结论:“没有人拿出过这种证据,连一丝一毫也没有。”
1848年12月20日,卡芬雅克将军以150万票落选,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以550万票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任期四年。亲王总统很快在一系列内政和外交政策上露出蓄谋已久的野心,和真正的共和派逐步分道扬镳。雨果在立宪会议上就各种社会问题,认认真真组织自己的观点,准备发言。他谈社会贫困问题,谈教育自由问题,谈普选问题,谈新闻自由问题。他先在议会里就政府的现行政策,完成了和右派的决裂。如果说拉马丁是在共和思想高涨的1843年投身左派,雨果却是在共和思想消退的1849年转成左派。雨果坐在右派议席上发言,却得到左派议席的掌声。
雨果确切的从政时间,不过五六年。从贵族院开始,到立法会议为止。纵观雨果作为政治家的思想和发言,他最关心的是国内的社会问题,他维护人权,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权利,争取新闻自由。同时,雨果主持巴黎“和平代表大会”,反对战争,支持民族独立,明确提出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仿照“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国家制度,成立“欧罗巴合众国”。
雨果很早就对死刑和与此相关的问题感兴趣,雨果研究死刑问题,访问苦刑犯监狱;雨果很早察访人民的赤贫现象,参观北部城市利尔穷人居住的地窖,取得19世纪作家对社会贫困所能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中对“贫困”见得最多的人,也是对“贫困”思考得最多的人。《悲惨世界》的初稿《贫困》就是在这段时间酝酿成熟,并开始创作的,这不是偶然的事情。《贫困》于1845年11月17日动笔,作家全力以赴,但由于1848年革命爆发,写作被迫中断。
雨果在从政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值得注意,这就是在今天看来他具有新闻记者的兴趣和敏锐。只要巴黎街头有事,只要巴黎民众上街,不论是起义,是暴动,雨果的第一个反应是走出去,街上总会有雨果的身影。1830年的“七月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1848年的“六月起义”,1851年亲王总统发动的流血政变,雨果都在街上。作家的眼睛在观察,作家的头脑在思考。
政治形势发展之快,超乎想象。时间到了1851年,按照1848年的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到1852年5月结束,不得重新参选和连任。右派发动攻势,谋求修改宪法,以方便总统继续掌权。社会上,议会里,一场维护宪法和修改宪法的斗争展开了。雨果是坚定的反对修宪派。7月17日,雨果在立宪会议上作长篇发言,历时三个小时。雨果的发言,是左派和右派的彻底决裂,是雨果和亲王总统的彻底决裂。我国以前的雨果研究,对这次发言重视不够,现在已经有了完整的中译文。雨果的发言,达到他一生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完成了他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
雨果面对疯狂叫喊的反动派,撕下阴谋家的假面具,在议会大厅里,公然点名当朝总统是“拿破仑小人”(Napoléon-le-Petit)。马克思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译本里,把“拿破仑小人”翻译成“小拿破仑”,这是不确切的,国内以后相沿成习,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更正。“拿破仑小人”这个提法,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大发明,用来和“拿破仑大帝”相对立。“大帝”在语法上是没有对应的反义词的。以“拿破仑小人”对应“拿破仑大帝”,是雨果的创新,是雨果的发明,极尽嘲弄和讽刺之能事的创新发明,是艺术和政治完美结合的创新发明。这是道德意义上的尖锐对立,不是辈分的长幼有别。在雨果长达三小时的发言期间,议会大厅里一片狂叫怒骂,乱成一片。雨果的发言,今天有文字记录可以查看,但发言激发的会场气氛,如果我们记得小说《笑面人》里“笑面人”格温普兰在议会一片令人窒息的讪笑声中发表演说的场景,那么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场面想象一二。
“拿破仑大帝之后,我不要拿破仑小人!”雨果这样说,要有极大的政治勇气,也要准备付出沉重的代价。历史把雨果逼上了和第二帝国对抗到底的路上,这是他后半生海外的流亡之路,一条远离人世的寂寞之路,一条可能有去无归的死路。雨果当时没有看错:“不应该让法国处于出其不意的境地,一天早上,糊里糊涂地有了个皇帝!”雨果的预言多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