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理论与方法
西方古典主义文学传统强调的是理性和对世界固有秩序的尊重,只有理性才具有普遍性价值,而浪漫主义文论则从对古典和普遍理性的尊崇转向人的内心和感情世界,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具有普遍性,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就可以探索到全体的人、全部的人。个人的内心与整个世界相互连接,没有距离。个人的独特性被放在了价值的顶端,浪漫主义者们相信只有在属于个体的独一无二的精神状态中才能找到人性原初的纯洁的力量。施莱格尔说:“正是个体性才是人身上原始的和永恒的东西,人格倒不那么重要。把培养和发展这个个体性作为最高的使命来做,可以说是神圣的自我主义。”
围绕人的主体感情,浪漫主义建立了一套以“诗意”为核心的文学价值体系,把诗作为整个文学的核心,或者说,一切文学中的精华都是通过“诗”来表现的。这里所说的“诗”不仅仅是以分行和押韵的形式写作的文体,而且是体现浪漫主义原则的所有文字。雪莱在1821年发表的《诗之辩护》使诗成为美学本身,他说:“诗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映像,表现了它的永恒真实……故事是局部的,仅能适用于一定的时期和某些永不能重现的际遇;诗则是包罗万象的,诗对于举凡人性各项可能有的动机和行为都有关系,它本身就含有这些关系的萌芽……一个史实故事有如一面镜子,模糊而且歪曲了本应是美的对象;诗也是一面镜子,但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的。”在雪莱看来,诗意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任何其他文体都可以表现诗意,只要文字中蕴涵精神和心灵的火花,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和培根也都是诗人。“诗意”的理论对于现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影响甚大。
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集中表现在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诗歌的关键在于感情的表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心平气和时回忆的情绪;我们静观这情绪,直待由于一种反作用,宁静心情逐渐消失,而另一种与静观主体所面临的情绪类似的情绪产生,而且如今竟存在于我们心中了。”情感体验是诗歌的核心主题。第二,诗意的关键不在于诗行和韵文的形式,而在于动人的情感表达。韵律的产生不是因为人为的语言修辞,也不是一种装饰性的技巧,而是情感本身的流露与韵律的节拍是融合一体的,是自然的神秘的结合。第三,诗人的灵感来自想象力而不是现实生活。虽然,诗人对于现实的人性和我们的生活世界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解,然而这一切并不是最重要的,相反,能够摆脱当前实在世界的想象才有更强烈更深邃的诗意。浪漫主义的特征就是离开地面,飞升到天空。“诗人者,是一个对众人说话的人,不错,他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和更多慈蔼的人,他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识,而又具有比我们以为人类所共有的心情更为渊博的心灵……除了这些性质之外,他还有一种性癖,那就是他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仿佛这些事物是在眼前;他又有一种能力,能够在自己心中凭想象唤起激情……不假任何直接外来刺激,而在他心中兴起的思想和感情。”第四,诗人与科学家一样都在追寻真理。然而诗人的真理是常人的真理,是内心生活的真理,属于每一个人;而科学家的真理则是向外追求的知识,只属于专家。“诗人与科学家两者的知识都是来自快感;但是诗人的知识是我们生而具有的,是我们生存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天生的不可转让的遗产;科学家的知识则是自己的、个人的修养,姗姗而来迟,而并不依靠那使我们与人类同胞联系的惯常的直接的同情。”第五,诗歌(文学)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理性的教育,而是提供健康的快感,“一种性质更纯洁、更耐久、更优雅的快感”。
此后,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新的美学理念,试图超越传统的美丑观和美学价值理论。他认为,新的历史时代需要新的文学,无论古典文学曾经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也并不适合所有的社会形态。新的宗教和新的社会需要新的诗学,绝不能墨守成规。作家有创作的自由,而不是只能对古典作家顶礼膜拜。他还认为,新的精神要求打破古典的平衡与和谐的形式,从而追求强烈的对比效果。浪漫主义是一种新的炼金术:
近代的诗神也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她会感到,万物之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她还将探究,艺术家狭隘而相对的理性是否应该胜过造物者无穷而绝对的灵智;是否要人来矫正上帝;自然一经矫揉造作是否反而更美;艺术是否有权把人、生命与万物都割裂成两个方面;任何东西如果去掉了筋络和弹力是否会动得更好;还有,作品是否要不完整才能达到和谐一致。正是通过这些探讨,诗着眼于既可笑又可怕的事物,并且在我们刚才考察过的基督教的忧郁精神和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将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这一步好比地震的震撼一样,将改变整个精神世界的面貌。
这篇《序言》宣布了全新的美学观念,“丑”正式成为重要的美学要素,进入精神世界。雨果在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就运用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尤其在怪人伽西莫多身上,极端的丑陋和极端的善良综合到一个主人公身上,制造出奇特的令人难忘的形象。在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念中,诗人所要创造的不是美,而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新特征。
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后,许多文学家进行了反思。“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之一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古代诗人的“素朴的诗”,在他们那里,现实和理想没有分裂;另一种是近代的“感伤的诗”,他们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现实和理想是对立的。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视客观,而后者重视主观。“朴素的诗人除了朴素的自然和感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范本,只限于模仿现实,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对象只能有单一的关系,因而在处理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关于感伤的诗人,情况就不同了。这种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他的心灵中所引起的和他在我们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情,都是以他的这种沉思为基础。”席勒比较了两种原则的优点和缺点,试图加以结合,形成“真正的审美标准”。这篇论文意味着文学家们开始逐渐对虚幻的想象感到不满,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而现实主义就在这种精神氛围中逐渐形成。
19世纪上半叶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是浪漫主义的信徒,然后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在他们的创作和文学观念中依然保留有浪漫主义的影子,但是现实主义精神已经成长起来,尤其在小说这种文体之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创作实践,小说才在文学诸体裁中占据今天这样的核心地位。现实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和巩固,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整个社会从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所构建的普遍性的梦幻中惊醒过来。“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基督教的力量的衰退,促使人们竞相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富于情感的吟诵让位于客观的分析。一批作家继承描绘现实的文学传统,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观察、描绘日常生活,并反思和评价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生的痛苦,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罪恶和弊病。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文论也逐渐成熟起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终为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哲学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和人的发展基础是物质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精神世界的基础,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未来历史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成熟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人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斗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主义最主要的影响是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在批判和揭露现实的同时,指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民众的未来的历史出路和斗争的方向。这样,“现实主义”的真理性追求就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品的内容必须忠实描绘现实生活,二是作品表现的思想和反映的未来前景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历史发展规律。
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要求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这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最根本的追求。巴尔扎克说:“在这里,人类心灵的历史和社会历史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它的基础。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到处都在发生着的事情。”这种真实要求作家排除不切实际的想象,记录生活,巴尔扎克就把自己看做同时代人的记录员:“无论什么时代,叙事人都是同时代人的秘书。……主题完全虚构,与任何现实远近不着边的书,大部分是死胎;而以观察到的、铺陈开来的、取自生活的事实为基础的书,会获得长寿的荣光。”
为了再现真实,现实主义文论普遍重视细节的描绘和刻画,巴尔扎克说:“小说如果在细节上不真实,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细节的真实不是为了炫耀描写的技巧,而是为了表现对生活本身的忠实,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通常都是为了确定小说中主人公的环境,那些细节的描写决不是文字上的装饰,相反对于叙事本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人批评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过于累赘冗长,卢卡奇为他辩护说:“巴尔扎克底环境的描写从不仅止于赤裸的描写,而几乎总是转化成行动的……描写之在巴尔扎克,只不过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因素底广阔的基础,为了把戏剧性的因素引导进写作之中来。巴尔扎克底那些非凡的形形色色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假如他们的环境不是如此地细节的表现出来,他们决不可能以这样的戏剧的效果发展下去。”
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评价果戈里的小说成为焦点问题。反对果戈里的批评家认为他偏离了传统的文学趣味,语言不够精致,描写的对象多是俗人俗事,因此是庸俗的。针对这些批评,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先后站出来为果戈里辩护,并高度评价他的小说创作,他热情地赞扬果戈里的小说,认为他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别林斯基认为,在人类的幼年,想象力写就最辉煌的诗歌,而在成年时期,理智要求我们抛弃虚无缥缈的梦幻,走进现实,分析和认识现实。生活是平凡的,然而,别林斯基认为,从这里可以发现现实的诗:“这便是诗歌的另一面,这便是现实的诗歌,生活的诗歌,现实性的诗歌,最后,也就是我们时代真实的、真正的诗歌。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诗作的伟大性和天才性,必须被这图画内容的容量和限度所决定。”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果戈里的辩护使果戈里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开辟俄国文学一个新的时代。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卢卡奇的论述里得到了非常深入的阐释,作为现实主义忠诚的信仰者,他撰写了大量论著,从理论上总结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他阐释了小说中人物命运与社会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生活的真实描绘是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基础,忠实于人的生活与忠实于对于人类社会的真理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可以恰当地融合起来。他认为“这种社会发展底真实正是如同个人的命运一般的真实的。但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这个真实才表现出来呢?这是明明白白的,不单是因为科学,不单是因为基于科学的政治学,而且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底实际知识,所以这种生活底真实才可以在人们的习俗中,在他们的行为和举动中被表露出来。人们底世界以及人们的主观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了他们的真和假,他们的诚实和虚伪,他们的思想的伟大和狭小;这是当着这一切已经转变为行为之后——这是当着他们底已经被行为和举动证明了的时候,或者是当着他们的行为和举动证明了他们的话底假的时候。只有人的实践能够具体地表现人们底实质:谁是勇敢的?谁是仁慈的?”其次,卢卡奇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而是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对人性的丰富描绘,而对左拉过分强调僵死的客观性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高度重视文学典型。马克思在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的作品说:“我感到遗憾的是,在人物个性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色。”特征是典型德国艺术史专家希尔特首先提出的,黑格尔认为在美学上,“我们必须把一切注意力都投到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上去。因为正是这些标志组成那个别事物的特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也只有通过活生生的个别的特征,才能展现丰富的一般性。在艺术中,个性的重要性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从这个典型的个性中,我们可以达致更丰富的内容。谢林在谈到特殊性的时候说:“当然,我们希望不仅看到个体,而且还要多些,看到它的生气蓬勃的理式。”实际上,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的理解,正是不断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过程来进行的。关于这个问题,别林斯基说:“普遍的和无差别的事物在他身上变成了局部的和特殊的事物,以便通过这局部性和特殊性,重新再回到普遍性上来,并对之有所认识。普遍事物在局部现象中的特殊化和锁闭性,是世界生活的基本法则!”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相比过去的种种典型理论而言,其主要特色在于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上采取辩证法的态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仅要求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而且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基本的历史观要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力图解释历史变化的动力,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描绘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解释社会历史的本质矛盾,并指出矛盾的发展方向。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生活,而且在解释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定义艺术的时候说:“再现生活是构成艺术本质的艺术的共同的典型特征;艺术作品常常还有另一种作用——解释生活;它们常常还有对生活现象作判断的作用。”因此,文学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成为社会科学和历史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他不仅仅在叙述眼下的社会状况,描绘当前的人物,而且他还在叙述社会未来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而且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
自然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一条发展道路,强调了科学性。左拉在1880年发表的《实验小说论》中提出,把克洛德·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作为小说家研究人物和精神现象的方法,他说:“我的一切论述都原封不动地取之于克洛德·贝尔纳,只不过始终把‘医生’一词换成‘小说家’,以便阐明我的思想,使之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他相信,既然科学可以解释人的肉体现象,他也可以引导人们认识情感和精神现象。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人也是一种动物,受到生理学规律的支配。而且,遗传学对于左拉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卢贡—马卡尔家族〉序》中,左拉提到他的创作思路:“我要说明一个家族……加以分析,则可看出他们彼此之间隐深的关联。遗传有它的定律法则,就象地心吸引力有其定律法则一样……在生理上,这个家族的成员都是神经变态与血型变态的继承者,这种变态来自最初一次器官的损坏,它在整个家族中都有表现,它随环境不同,在每一个家族成员身上造成种种不同的感情、愿望、情欲……”相比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有更强烈的科学主义的倾向,试图把对人的认识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自然科学并没有能力如左拉所预言的那样解释人类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与现实主义相比较,自然主义文论的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但是现实主义认为描写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自然主义要求记录现实生活的表象,进行不加修饰的露骨的描写。田山花代评价意大利作家邓南遮的作品的时候说:“我们读邓南遮的书,痛彻感到的东西绝不仅是文章的技巧,而是它的描写始终大胆、始终露骨、始终无所顾忌。”假如说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来说,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叙述,那么对于自然主义来说,叙述的目的是为了描写。
第二,自然主义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左拉说“我们是决定论者”。也就是说,在左拉眼中,人是严格受到遗传和环境影响下的动物,按照确定不变的规律作出反应和行动。小说家的所谓实验的方法,是作家在搜集观察到大量的资料之后,把人物放进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实验他们的不同反应,并且记录下来,这就是“实验小说”。然而,这个方法有两个问题。首先,关于人的科学成果不如左拉预想的那么乐观,直到今天,关于人的科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即使是生理学也不能说到了完备的程度,更不用说关于情感和意志的科学。其次,左拉所说的实验与真正的科学实验方法还是有相当区别的,因为小说家的实验依然只是在根据已有的结论所做的想象中进行,而不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际的社会实验是不可能的。实验小说虽然自称客观,但是它只是借用了追求客观的自然科学的结论,其本身并非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
第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强调对社会的分析和描绘。但是现实主义试图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更强调政治性和社会性。而自然主义者由于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解释人性的差异,所以他们更愿意从家族和遗传的角度来描写人性,他们的典型性不是社会的典型性,而是病理学的典型性。左拉在解释社会中人的区别的时候说:“由于遗传的命定作用,产生内部的斗争。何以有工人,何以有资产者与官僚,何以有富人和穷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心理疾病的根源是社会,而自然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疾病的根源是人的生理和遗传缺陷。这两种思想对人性的理解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文学思潮之间差别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不应把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看做是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机械的表现,实际上左拉的小说在描绘历史和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毫不逊色于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文学的创作实践从来都不是局限在理论的框框里的,即使这理论是作家自己的发明。